張 洋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哈貝馬斯實踐哲學視域下網絡空間交往行為研究*
張洋**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交往貫穿人類生活的始終,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體現人類的實踐能力。哈貝馬斯結合哲學和社會實踐,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力圖應用合理化的交往來建立文明、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因此,本文以哈貝馬斯實踐哲學為基礎,對網絡空間交往行為進行研究,從多維度研究語言的應用效果,使語言在網絡空間交往行為中發揮應有的功能。
實踐哲學;交往行為理論;網絡空間
以語言哲學轉向為前提,交往行為理論體現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交往主體間的語言交往行為。“交往行為模式并沒有把行為與交往等同起來,語言是作為一種交往媒體,是為理解服務的”。由于人具有社會性的本質,在實際生活中許多錯綜復雜的交往活動交織成了不同交往關系的社會活動,交往行為無時無刻不存在于人類的交往活動中。
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中提出人們在現實生活有四種交往模式:目的行為模式、規范調節行為模式、戲劇行為模式和交往行為模式。目的行為模式將語言看成是一種交往媒介,由于交往主體具有不同的交往意愿和目的,最終達到使交往雙方能夠接受符合各自利益的目的。規范調節行為模式中,語言是用來傳承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在社會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共同認識。通過規范行為模式的調節作用,行為者進一步闡述和明確他們與客觀世界間的聯系。
戲劇行為模式不僅可以與主觀世界相適應,也能夠在客觀世界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戲劇行為模式不僅與主觀世界相適應,也在客觀世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以上三種交往環境下,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基于此,哈貝馬斯提出交往行為模式。該模式中陳述真實性、規范正確性、表達真誠性的介入尤為重要。
哈貝馬斯倡導的以陳述真實性、規范正確性和表達真誠性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社會群體成員在充分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同認識,具有重要的社會實踐意義。
廣義上,網絡交往行為指對互聯網使用的行為。狹義上,網絡交往是一種特殊交往環境下的主體間的互動行為。
網絡交往指網絡交往主體以網絡為工具與他人或網絡媒介本身進行的交際活動,在這種互動過程中,交往主體、交往客體和網絡媒介三者建立了特定的網絡化社會關系。據此,網絡空間交往主要具有交往主體多元化、交往信息自由化、交往行為失范三大特征。交往主體多元化,指網絡交往主體具有多元化的個性。他們可以通過語言、符號表達想法和意愿,在相對自由的情境中展現個性,也可隨時改變年齡、職業、態度和價值觀念等。在多元主體的互動中,交往的信息趨于多元化和自由化。擁有不同宗教信仰、持有不同價值觀念及抱有不同人生態度的主體都可以在網絡中自由地交流。交往行為失范指由于社會生活中交往道德規范的缺失,弱化了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調節作用的現象。網絡空間交往行為中的失范分為網際交往主體的交往行為失范(如惡意編造虛假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等)和網絡媒體經營者的行為失范(如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仍肆意傳播負面信息等)。
網絡空間交往和現實社會交往構成人類存在的重要溝通方式,形成了基本社會實踐的主要手段。二者相互補充的,延伸了交往的廣度、豐富了交往的形式。
(一)個人層面——優化網絡語言在網絡空間交往中的職能
哈貝馬斯指出,主體的行為模式是使其發生變化并適應自身發展需求的單一維度的行為。在目的行為中,語言被看成是交往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進而達成交往的目的;在規范調節行為中,語言被看成是文化價值的傳承載體;在戲劇行為中,語言被理解為呈現出交往主體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一種手段,語言被看成是自我展現和表達的中介;在交往行為中,從語言的多種維度進行考慮,語言的功能在社會行為中得到了全面有效的發揮。
在網絡空間交往過程中,語言也同樣是交往行為的重要媒介,在網際交往過程中執行著理解、行動合作化和個人社會化三項主要職能。網絡交往行為也服務于網絡文化、社會和諧以及生活世界的諸多方面。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交往主體的發展都應該是自由而全面的,應該將交往主體從異化狀態中解脫出來。
(二)社會層面——協調各階層的交往關系,延伸交往范圍
了解不同階層交往群體的聲音,才能夠切實地維護和滿足每一個交往主體的合理化訴求,不同社會階層的交往主體都需要其需求和利益表達的平臺。因此,建立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表達機制就尤為重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傾聽不同階層的交往群體的聲音,使各個階層的交往主體之間都能夠進行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借助語言媒介在網絡科技中的應用,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在網絡空間交往中的應用,是通過網絡科技這一平臺,交往主體之間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符號和指令進行主體間的思想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以語言為媒介,達到交往主體之間相互理解、協作的目的,其核心也是深化對交往雙方的理解,目的是達成一致的意見。
(三)世界層面——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難題
由于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國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也不同程度的受益于彼此的友好往來與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如經濟危機、貧富分化、恐怖主義、環境惡化等關
乎全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需要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聯合治理。
從哈貝馬斯實踐哲學視域下的交往行為理論的視角來看,交往主體應遵循:陳述的真實性、規范的正確性、表達的真誠性三大規則。世界各國之間的“對話”體現在現實社會的交往中,也體現在網絡空間交往中。世界各國的交往主體通過網絡科技就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問題進行自由“對話”,利用語言媒介來表達觀點、交流思想、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在動態交往過程中逐步達成了有效交流、相互理解、和諧一致的目的。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網絡空間交往主體、交往環境和網絡空間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首先,交往主體應樹立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以構建一個健康有序、合理的網絡空間交往環境。其次,選擇適當的網絡語言,交往主體應真誠地表達需求和意愿,建立和諧、有序、文明健康的網絡空間交往環境。最后,網絡空間交往的法律制度應該著重加強網絡法律法規的普及,增強網絡交往主體的網絡交往法律意識,進而約束網絡交往主體的行為,有效避免不合理交往行為的發生。
本文結合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分析該理論對網絡空間交往行為的價值體現,通過將哈氏理論在實踐中的合理應用,提出一系列樹立交往主體的交往觀念、優化網絡語言以改善交往環境、監督網絡空間管理以建立健全的網絡空間管理機制等合理化啟示,使交往主體在網絡平臺中進行真誠、有效、自由、平等的對話,相互理解、達成共識。
[1]Habermas.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
[2]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韓紅.交往的合理化與現代性的重建—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的深層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B516
A
1006-0049-(2016)17-0046-02
*2015年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哈貝馬斯實踐哲學視域下的網絡空間交往行為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5-068HLJU)。
**作者簡介:張洋(1986-),女,黑龍江綏化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