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涵 周長美 張 巍
黑河學院理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
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教學的吸引力與實效性研究*
劉紫涵**周長美張巍
黑河學院理學院,黑龍江黑河1643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綜合素質教育的核心,它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然而,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滲透力與感召力,使思政課真正的發揮其主渠道的作用,長效持久的擁有教學吸引力,達到最終的教育效果已經成為擺在各位老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導向和平臺作用是思政課堂教學的生命力。通過探究第一、第二課堂教學創新形式的可實現性,以及對思政課堂教學吸引力機制分析及實效性契合點的尋求,切實增加思政課堂的磁場力,真正讓思政課所學知識成為學生的思想武器,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滲透力;吸引力;實效性
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學的主旨在于傳達社會主流的政治價值、道德價值,使學生主體建立起對課程所傳導的價值理念的認同。然而,如今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著很多制約的問題。
(一)“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意識形態”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思政理論課“重理論、輕實踐”,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在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過程中,過分強調理論認知,而忽視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培養,造成學生學習常?!爸忻摴潯薄?/p>
(二)在就業高壓力下陷入功利價值追求
在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突破的今天,大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就業和物質利益上。當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相抗衡時,更傾向于物質價值;當科技價值與人文價值相比時較量時,更傾向于科技價值;當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睥睨時,更傾向于眼前利益。思政課最大特點就是長久、緩慢,以一種滲透的力量“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卻受到很多同學的忽視,由于其對實際生活就業直接用途不明顯,學生明顯動力不足,甚至產生“思政課無用論”的思想,課堂紀律松懈,制約了德育的效果。
(三)單一的教學形式與教師的感染力
在傳統應試化教育的影響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存在著“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互聯網“快閱讀、快思維”的影響下,學生們更傾向于豐富、多變的視覺沖擊。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明顯無法適應學生的需求。加之很多學生,是90后獨生子女,自覺性差,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漫無目的、目標不明確的學生,更是聽的不帶勁,走馬觀花甚至充耳不聞。因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其教育效果,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使思政課切實發揮實效性,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和“知行統一”具有重要的價值。
高等學校是培養各類人才的搖籃,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與堅定的特殊時期,其價值觀具有不穩定性、可塑性、個性化特點。而思想政治素質更是作為人的全面素質中最重要的方面,更應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一)因材施教,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征,力求尊重學生個性,樹立多元標準,找到每個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光點,經常性的采用多元教學方法,從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大鍋飯”的教學方法,根據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學習的特點,積極探索符合本門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易于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例如嘗試“項鏈啟發模式”教學,嘗試增加“角色互換”環節,挖掘并結合學生專業特色教學,同時重視網絡信息平臺的應用,充分激發學生潛能。
(二)貼近實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
1.教學內容力求現實感強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力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當前的時事熱點有效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網絡道德和社會誠信教育等綜合素質,同時尋找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發展的契合點。
2.長效動員,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教學新空間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教學新空間,即讓學生在課外的實踐教育基地中感化成長,深化課堂所學知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僅把抽象的書本知識、無形的思想教育與具體的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進來,更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深刻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尚情操,將自己的成才目標與社會發展,時代需、人文修養、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加對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科學思維方法、良好的職業道德的理解與認識。
要想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強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方式方法的分析與探索,積極尋求創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思路,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展課堂外教學的新思維、新空間,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教學的實效性。通過探究思政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教學創新形式的可實現性,以及對思政課堂教學吸引力機制分析及實效性契合點的尋求,切實增加思政課堂的磁場力,真正讓思政課所學知識成為學生的思想武器,使學生主體建立起對課程所傳導的社會主流的政治價值、道德價值的認同。
[1]張彥,鄭永廷.價值迷茫的表現、成因及教育轉化[J].江漢論壇,2012(11).
[2]程麗.楊洪林.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創新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05).
G641
A
1006-0049-(2016)17-0051-01
*黑河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教學的吸引力與實效性研究》(Xjg1440)資助。
**作者簡介:劉紫涵(1985-),女,碩士研究生,黑河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