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乾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我國民事審前準備程序價值及現狀
陳乾*
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民事訴訟程序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便是民事審前準備程序,如果想更好的實現核心的民事訴訟目標,那么要對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進行詳細的考究,因為這與訴訟是否公正,是否能獲得相應的效率關系密切。說到底就是要在效益和公正之間做出最合理的比例。以節約司法成本,提升司法效率。如果不對其進行完善,審判程序就很難又好又快的進行。其重要之處顯而易見,對其中發生的問題亟待解決。
程序法;民事訴訟;準備制度
(一)審前準備程序的實體價值
審前準備程序的客觀價值指承載于實體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在具體某方面價值得以體現,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是公正價值;二是秩序價值。要實現實體上的公正價值和秩序價值。要在制定法上實現法的正義價值,讓審前準備程序不僅有適用的范圍還能得到既定的效果,事實法律的正確適用才能還原真相,體現法律的有效性,讓法律制度中包含正義的應有之義,公正不偏私,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等基本的價值理念。有了合適的制度才能談得上在實體上保護應當保護的群體。
民事訴訟的核心和關鍵即是證據,合理的制定審前準備程序,雙方當事人通過審前準備程序收集、交換證據,審查證據和認定證據,在庭審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對整個訴訟訴求的一個基本預判,節約大量的時間,更容易還原案件的真實情況。正由于透過案件事實的再現,法官在對案件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合理的預判,對如何看待案件事實,適用法律法規上結合案情更加實事求是。秩序價值即和平與安全。通過審前準備程序雙方對證據的收集,有一個初步的接觸和討論能促使達成和解,從而起到解決糾紛的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和平。審前準備程序的實體價值能維護社會安全,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二)審前準備程序的程序價值
審前準備程序的程序價值用公正和效率兩個詞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訴訟的核心依靠它依附的制度所有公正性”,審前準備程序一定程度上保證公正的實施,以實現其程序價值。在我國長久以來一直是重視實體,輕程序。審前準備就是要求原被告雙方在訴訟開始的庭前進行證據互換,使雙方能充分了解對方當事人的證據收集情況,獲取有用的信息,一定程度對雙方的訴訟能力進行了平衡。很多的防止形式正義,從而得到實質正義。透過對案件事實的了解和把握,使雙方當事人心中有數以做好抗辯的材料和理由,保證了雙方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環節有實質平等的訴訟地位,行之有效防止了“證據突襲”。通過平等的程序,對訴訟結果起到了矯正的作用,避免了遲來的正義。法官也可以對雙方的證據情況有一個基本的掌握,對庭審節奏的把控有一個基本的預判,加快了法庭質證的效率。同時,通過審前準備程序也為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平臺,以便捷交流為法官對當事人的調解或和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利于在開庭前促成通過雙方和解,避免了進入庭審,不僅節約了訴訟費用、司法資源,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審前準備程序在民事訴訟程序中有良好的作用,那么,我國的審前準備程序是怎樣的狀況,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起到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國,早在建國前就有相關的具體制度的相關嘗試,但到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才確立我國審前準備的基本立法框架。到2002年《證據規定》出臺,才對審判前準備制度進行實質性的推動,從而對證據交換和舉證時限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實際運行中,由于爭點和證據的一個個提出和相應規范的不配套,使大量訴訟資源被浪費,訴訟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保障也難以實現。最終2012年8月31日通過表決修改的表決民訴法在審判準備程序中對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處理,對不存在當事人爭議,符合相關程序條件規定的,可以直接轉入督促程序;開庭前采取調解方式可以及時解決糾紛的可以進入調解程序。根據具體情況,對適用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進行具體分類,仍然需要開庭的,可以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以便對爭議焦點的進行相應的確定。
我國民訴審前程序包括以下幾項內容:第一、在法定期間內送達訴訟文書。第二、告知訴訟權利義務與合議庭組成人員。第三、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證據。第四、追加當事人。第五、在舉證時限內提交證據材料。舉證時限制度的確立是為了促使當事人盡早提供證據,以提高訴訟效率。第六、組織交換證據。通過證據交換,明確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和需要提交庭審的證據,使正式的開庭審理圍繞這些爭點,對交換過的證據進行質證和辯論。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對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送達訴訟文書的審核、調查、收集證據等,通知必要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等審前準備活動作了相關規定,于整個訴訟程序上有相對的缺陷。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我國的審前準備程序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訴訟程序強調收集證據由法官進行調查和對案件進行的節奏進行把控,私權利的代表和公權力的代表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容易造當事人私權利成難以被保障,從而使當事人對此消極被動。正因如此,當事人積極性低,不主動參加審前準備程序。
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程序立法對民事訴訟審前程序作出了界定,但相對簡單、粗放,有著大陸法系國家一貫的作風、對證據的認定等程序制定上有缺陷。而且當事人在審前準備程序中參與程度不足,無法充分實現審前準備程序的功能。但審判前的準備程序依然沒有成為獨立的司法程序而被重視。各種實際操作中問題依然突出,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與應用的權利往往被法律工作者所主導。而優點是不斷在嘗試可以在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益之間找出合理的平衡點。可以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審判程序得以又好又快的進行。這是我國在立法上的進步。由此可見,審前準備程序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價值受到其應有的關注是時代的旋律,它的獨特意義對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是其必不可少的。
[1]張倩.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立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學,2010.
[2]楊春華.我國民事審前程序的構建.青島大學,2013.
[3]畢玉謙.對我國民事訴訟審前程序與審理程序對接的功能性反思與建構——從比較法的視野看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比較法研究,2012(5).
陳乾(1993-),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長春理工大學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D925.1
A
1006-0049-(2016)17-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