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迎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直面當代與未來設計的趨勢
張春迎*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起先對于設計最先有的定義是“人類有目的的創作活動”。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文化的提升以及人們對于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設計逐步的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對設計師的要求也越加嚴格,這就要求我們要直面當代與未來的設計思考,對于設計做出更準確與長久的規劃與思考。“設計是信息傳遞的一個端口,設計師似乎是站在這個端口的守望者”①。
設計;未來;趨勢;思考
設計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第一個是純粹的概念角度,二是從學科發展演變的角度。設計所涵蓋的內涵與領域卻十分寬廣,設計的目的是改變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讓人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舒適。設計它所涉及到的領域也是十分廣泛的,它遍及到人們所生存的每個地方每個領域,最終都是為人們服務。
中國當代的設計正處于模仿甚至是借鑒別國已有的某種風格或路線的一個狀態,并且設計師的設計思維比較落后,我們本國的設計很多都缺乏自我作品的創新性,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現代很多作品的創作都被傳統的設計方式和觀念影響太深,還不能完全很好的從其中擺脫出來。設計人才的匱乏同時人們對于設計的了解不夠,以及我國對于設計方面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都可能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因素。現代中國對于設計思維的教育培養應該盡量的靠攏現代社會的現實需要。
現代設計存在的弊端:
現代設計所存在的弊端不是我們每天所看到的一些事物表象而已,更深層次的應該考慮到我們國家對于設計行業的重視程度與設計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國應該側重于培養新型的設計人才創造與傳播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
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
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內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在未來的社會人們對于設計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對于設計師能力和水平的挑戰也就越來越高,設計的方式和理念會不斷進步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諧構成的,物質生活中有上升到精神層面才會產生幸福感”②。我認為在未來設計主要的三大方向是朝著更加健康地方向發展,主要是設計的生態化、設計的非物質化、設計的藝術化三大主流方向。
(一)設計的生態化
所謂設計的生態化是未來的生活中對于設計的要求不斷提高,設計的生態化是指再設計過程中要與生態相協調,盡量做到對于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幾率降到最低,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持生態的平衡,尊重生物的多樣性。保證人類更加健康的生活以及環境的綠色化。如今社會發展的方向都在朝著生態化的趨勢發展,生態化也是我們以后對于生活追求的主題,生態化的概念是廣泛的一個定義,不單單的只是特指某一個領域,生產的生態化,事物的生態化,環境的生態化等,各個我們生活的領域都涉及到生態的概念。
(二)非物質化
所謂設計的非物質化是指“非物質主義”的生產者是以提供“服務”達到盈利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將生產成本與生態成本有效地綜合起來,使生產者主動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工作,如有用部件的回收再用等
(三)藝術化是主要趨勢
設計的藝術化是指對于設計整體風格的一個提升,在設計本身原始的基礎上再一次創新,追求更加卓越的效果,更好的滿足設計對于社會發展的適應,同時更好地滿足當代人們對于設計新的要求。時代的發展也促使設計要往藝術化的方向發展。設計的藝術化要求設計師也藝術要沒有那么明顯的區分,并且要相融合,甚至設計到某些領域都無法區分,藝術與設計共享著時代和歷史給予的營養,豐富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使在大都市里工作的當代人群緊張的情緒得到舒展與緩解。社會的競爭也決定了大家對于社會環境的要求提升與質量。
當代設計與未來設計的差異:
未來設計的道路是坎坷的同時也是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今后的社會是信息化和互聯網的大國,設計也即將與科技信息化接軌,設計中以后所蘊含的科技含量會越來越高,設計可持續發展為人類服務為第一宗旨,設計所面對的是大眾人群,伴隨著未來設計水平和技術的提升,必不可少的是對設計師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挑戰,設計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當代人群的類別以及身心和心里對于設計的情感,設計要從實際出發不能光憑借著自己對于所設計產品的直接感受,使產品能夠達到物質美與精神美相一致。
面對當今設計行業的擁擠大潮,我們要提高設計的思維能力,豐富設計方面的知識,放眼望去,社會發展的以后道路是多媒體與計算機的時代,所以我們要更多的把計算機知識與設計的本身聯系起來,開創更加寬廣的國內設計行業與市場。把我們國內的設計行業推廣到世界各地。
[注釋]
①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311.
②馬春東.生態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
[1]陳新生.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馬春東.生態.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鄭曙旸.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5]魯道夫·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6]陳潔.萍葛明.景觀都市主義譜系與概念研究[J].建筑學報,2010(11).
[7]俞孔堅的.低碳美學下的新桃園憧憬[J].園林,2011(3).
[8]曾繁仁.當然生態美學觀的基本范疇[J].文藝研究,2007(4).
張春迎(1991-),女,漢族,河北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J53
A
1006-0049-(2016)17-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