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菊
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廣東 廣州 510000
?
“校企雙制”構建緊缺專業“招工即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邢菊
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廣東廣州510000
以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示范校建設的實踐經驗為例,分析目前緊缺專業現狀,及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校企雙制共同構建緊缺專業“招工即招生”人才培養模式。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
校企雙制;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內河船員職業所固有的流動性強、水上作業風險大和專業技術要求高的特點,近幾年來出現了船員頻繁跳槽、流失率高、補充率低、結構老化、數量下降、素質下滑的現象。為解開企業船員難招工的困局,提高船員素質,穩定壯大船員隊伍,滿足企業需求,迫切需要學校與行業協會、企業單位抱團合作,“校企雙制”創新實施緊缺專業(船舶駕駛專業)的“招工即招生”人才培養。
(一)經濟發展限制校企合作開展
當前國內職業教育還是一種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方式,企業對職教投資的比例過低,各級部門投入不夠,導致一些中職院校無力開展校企合作,已經開展的中職院校也無力提升檔次。
(二)中職院校本身條件不足制約了校企合作辦學結合開展
學校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路不夠開闊,主要表現有:把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僅僅作為學生生產實習的一個途徑;仍然套用過去安排生產實習的方式,在尋找學生企業工作崗位時基本還是局限在原有行業企業圈子;為便于管理,往往考慮把學生安排在少數幾個工作單位,然而一次性可以接納十幾人的單位比較少,給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開展造成很大困難。
(三)缺乏驅動企業參與合作的獎勵機制
企業還未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少企業家認為,目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似乎“無利可圖”,利益驅動力度不大。
按照“面向市場設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的專業建設思路,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計劃、培養計劃、參與專業建設、開發課程體系、組建教師隊伍、實施教育教學、搭建管理隊伍、開展考核評價。“校企雙制”共同構建緊缺專業“招工即招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計劃
為切實提高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解決船員發展和船員嚴重滯后的現狀,提高船員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實現學校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學校借助“港航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平臺,由政府部門牽頭,與航運企業三方合作開展招生、教育、就業合作,簽訂三方合作協議,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
(二)校企共同制定培養計劃
與各大航運企業合作推行“招工即招生”人才培養模式,即招生前與用人單位簽訂學生就業安排協議,招生時與學生達成用人單位就業協議。按照航運企業所經營的船舶等級及航線情況定向培養,按企業情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按照我國內河船舶船員適任標準對“駕駛崗位”的適任要求及考試評估標準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進校即找到對口工作單位,有歸屬感,穩定感,學習態度就更端正,學習更努力。
(三)共同參與專業建設
以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員適任標準及培訓規則,有針對性地強化教學及能力訓練,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技能競賽活動提升自身素養。
(四)共同開發課程體系
學校與行業、企事業共同制定、執行、修改完善船舶駕駛專業課課程標準。由行業主管機關、港航企業、行業學會專家及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建設船舶駕駛專業共享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并開放運行,為學生及社會船員(工作地點分散,流動性大)提供遠程網絡自主學習平臺。
(五)共同組建教師隊伍
按照學校師資隊伍相關管理制度,鼓勵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參加技能大賽、定期參加教師培訓、參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參與教科研項目,引進有一定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實訓指導能力的企業船員、船長和輪機長,聘請持有船長職務資格的兼職教師優化“船員是教師,教師是船員”師資隊伍。
(六)共同實施教育教學
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指導專業課程的設置,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邀請企業船員或船長、輪機長擔任兼職教師;充分利用企業的實習、實訓設備,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到企業實施實習、實訓教學環節;租借企業設備和船員、船長或輪機長為我校所用。
(七)共同搭建管理隊伍
搭建共同招生計劃與實施管理小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管理小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管理小組、頂崗實習管理小組、學生考核評價與招聘錄用管理小組。依托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平臺與頂崗實習網絡管理平臺,實現從招工招生到頂崗實習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八)共同開展考核評價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船員適任標準及培訓規則,由政府牽頭,以滿足持證上船實習為前提,企業與學校共同實施學生評價。在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實訓環境中,熟悉、熟練崗位項目與標準,并由企業有關人員予以考核評價。
航運行業是中央垂直管理行業,在校期間要進行較多職業資格考試,學生要花費一大筆培訓考試費用,為此給每個學生家長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政府及行業應本著以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素質、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以解決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緊缺型技能人才需求為重點的原則,建立政府資助及行業減免考證費用制度,減輕學校和學生的經濟負擔,為學校拓展更廣闊的招生渠道,以便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對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G712.0
A
1006-0049-(2016)17-0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