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楠 魏彥榮
大連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
淺談霧霾與低碳型城市規劃
——以神奈川為例
李楠楠*魏彥榮*
大連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22
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的進程,而掠奪性發展的城市化,又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而阻礙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但生態環境是發展一切的基礎,我們必須遵守生態優先的原則,形成完整科學的低碳型城市建設規劃方案,對于霧霾這個發展中國家階段性產物,我們應該分析個性原因,借鑒別國經驗,以達到有效控制霧霾,并盡快消除霧霾的目的。
霧霾;城市規劃;低碳型;神奈川
伴隨工業化的進程,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出現了一個驗證率很高的“怪圈”,即在經濟水平愈高的地區,其污染和破壞便愈嚴重。在每個發達國家,基本上都也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日——籠罩在霧霾之下。這個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快速城市化進程,大多是建立在破壞和損耗自然生態和能源的基礎上。霧霾便是在此背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產物。
(一)霧霾的含義
霧霾就是霧與霾的混合物,霧是由于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較大,以灰塵顆粒作為凝結核,而懸浮于空中的天氣現象,而霾是由于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小,以煙塵作為核心而形成的污染物質。霧與霾相結合就形成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霧霾。
由于秋冬季節氣溫較低,水汽尤其不易揮發,而城市內因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風速較小,空氣流動性差,大氣中污染物滯留,不易擴散或稀釋,就造成我國秋冬季節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國土都籠罩在霧霾之下,受其影響人口約占到6億。
(二)我國霧霾產生的原因
1.綠化面積過少
現代都市高樓林立,快速路、高架橋層出不窮,CBD面積不斷擴大,經濟快速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們在一段時期內忽視生態環境,城市內綠化面積嚴重不足,綠化用地側重于觀賞性,用途不純。使“城市綠肺”的效用大打折扣,根本無法滿足城市凈化空氣,吸塵固沙的訴求。
2.能源結構落后
我國的碳排放量是全球第一,能源結構過于依賴煤炭,泱泱大國的70%的能源都源于煤炭。產業結構落后,新型清潔能源開發率低,新能源使用率較低,循環再生率差。國際能源機構報告,僅2014年一年,中國煤炭消耗量占到全球煤炭需求量的50%以上,故而煤炭消耗是中國霧霾不斷加重的主要原因。
3.超快速城市化
自1998年始,中國進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城市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積驟然擴大。而原有的城市功能分區,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一時間,城市空間形態呈現低密度擴張的態勢,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率低。人口增加,排放、能耗、污染等諸多問題隨之而來。
4.產業布局不合理
由于快速城市化,城市空間形態變化,先前的高污染工業企業漸漸從城市邊緣變到城市中心。而有些老舊污染工業園處于城市的上風向,并且自凈能力差,生態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薄弱,沒有對產業布局及時進行調整,造成市區空氣狀況每況愈下。
5.頻繁盲目拆遷
發展中的中國曾一味的要求GDP增長,這就極易促使許多“管理者”為了更好地“政績”走上了拆了建,建了拆的不歸路。當時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許多學生在學期末放假回家時,都表示找不到家。許多剛修建完成的小區和道路,很快就被拆掉重建。盲目拆遷造成嚴重的建設污染,每一個建筑工地都成為了一個污染源。
6.交通系統落后
由于我國快速城市化,人口急速增加,布局結構不合理,城市交通系統設計與布置陳舊。交通秩序紊亂“井井無條”,道路擁堵的情況每天都在上演。一個個封閉式住宅小區,使許多不遠的路程變得曲曲折折,住宅小區單位內道路封閉,交通路網布局問題存在諸多問題,增加了許多原本不必要的機動車尾氣排放,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
20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一舉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我國在2010時年GDP規模已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相似的發展時段,都是發展中國家飛速進行工業化、城鎮化,大環境下政府與民眾都暫時的忽視環境保護問題。相似的緯度,我國大部分國土也屬溫帶,雖與日本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不盡相同,但是同屬亞洲,可以引薦學習的地方較多。
(一)神奈川治霾背景
自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便積極投身工業化建設,是亞洲工業化進程最快的國家之一,最先引進了蒸汽機,大力開采煤炭。燃煤產生的粉塵曾一度籠罩著日本。昭和時代后期,工業復蘇后,此時國際主要能源來源已不是煤炭,而是石油。導致日本在1960年左右,陷入了大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呼吸系統疾病暴增,到1972年底,日本哮喘病人多達6376人,并有11人最終因此病而去世。
神奈川作為日本的工業基地之一,自然不可能幸免于難,不加節制的開發利用石油,冶煉鋼鐵,空氣污染自然首當其沖,PM2.5比現在的北京有過之而無不及。白天的神奈川能見度僅30-50米左右。所有人出行必須配帶防霾口罩,否則硫化物刺鼻的味道會使人們淚流不止。
(二)神奈川治霾措施及思考
1.嚴懲“固定污染源”
日本當局分析日本霧霾的主要成因是“移動污染源”機車尾氣和“固定污染源”工廠。將高污染企業搬離市區,政府1962年頒布《煤煙限制法》,1967年、1968年相繼出臺《公害對策基本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神奈川當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大氣污染的條例。1970年,政府對《大氣污染防治法》提出了修改,刪去了“經濟調和條款”,這就意味著一經政府查出工廠存在高排污的違法行為,即視為刑事案件,根據情節嚴重等級,給予刑事制裁。神奈川政府與當地的社會企業、民眾簽訂“公害防止協定”形成每家廠、每個人都保護環境的社會格調,是排污企業由不得不降低排污到自覺協定保護環境。1973年頒布《公害紛爭處理法》,只要企業因排污問題被民眾告上法庭,便無一能逃過法律嚴峻的制裁。有一條法律規定很有名,它說“預測污染物對居民的危害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履行的義務,忽視這些義務,就等于過失”政府對環境的重視,對高污染企業的打擊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中國霧霾如此嚴重,高污染企業卻依舊猖狂。中國的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或懲處力度過輕,使得許多企業在高額的治污費用和犧牲利潤來保護環境面前選擇了“按兵不動”。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北川秀樹說“環保法律法規執行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守法者受損’‘違法者得益’,解決辦法是嚴懲違法排污企業。”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強自凈能力,并有嚴格的獎懲機制,對于工廠污染物排放量做嚴格把關,建立低碳型工業園區,大力整頓污染企業。
2.喚醒民眾環保意識
在神奈川,最先意識到環境問題的不是政府,而是民眾。在日本,60年代起,就不斷有人將政府和排污企業告上法庭。2002年10月,日本“反公害運動”達到高潮。上有嚴厲的法律制裁,下有千千萬萬民眾對污染企業同仇敵愾。這些排污企業便無從藏匿。神奈川政府利用先進的電子監控技術,實施監督排污企業硫化物含量,并公開向民眾匯報。眾志可成城,在“上下夾擊”的共同作用下,80年代末,神奈川地區基本不見霧霾。當地居民也因此放棄對排污企業的訴訟。
在我國,在霧霾嚴重的日子里,也只是抱怨一下天氣不好。很少發生居民將高排污企業告上法庭的公益訴訟案。也沒有人因霧霾而患上呼吸系統疾病時而向當地排污企業索賠。我想不是因為我國的霧霾不嚴重,或患病的人少,而是人們環保維權意識差,沒有人真正認為空氣是我們自己的,高排污企業是在侵害我們的切身利益,損害我們的健康,以至于誰也不在意那個工廠排污多少。社會環保意識氛圍不濃厚,遲遲沒有“一致對污”,揪出元兇,人們對高污染排放量的工廠都能“小事化了”,那對于自己開車的那些排放量更是“小事化了”,不放在心上。
3.實施多樣化城市綠化
神奈川的建筑,全部都是要求屋頂綠化的。對屋頂進行綠化,無疑是高樓林立的城市內最有效也最容易實施的一種生態補償方式。開拓了新的綠化空間,對于改善市區空氣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有力的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潤濕空氣。
我國雖有的地區和日本經度相同,但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對于大氣污染物的消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在我國,我們也可以想更多方法,同樣也可以緩解大氣壓力。
增加城市綠化植物品種的多樣化。因地制宜的種植綠色植物。在北方地區的本土植物可以栽種國槐、垂柳、銀杏、白蠟、法桐等;再加之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考慮到植物的耐寒性,可以栽種玉簪,雪松等;市區內多高大建筑物,背陰處的植物最好喜陰,如二月蘭,萬年青等。居住或辦公建筑周圍最好勿建過高的植物,以免影響采光。在南方地區的本土植物可以栽種桃樹、李樹、美國紅楓等。
增加城市綠化空間得多樣化。我們應當大力推廣垂直綠化,選擇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構筑物及其它空間結構上。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變成了一幢幢“植物”,那霧霾是不是又離我們遠了一步。
霧霾作為一種階段性產物,其實并不可怕,許多現在空氣質量良好的發達國家,都曾經霧霾十分嚴重,諸如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意大利米蘭等。鑒往可以昭來,只要我們重視環境問題,學習和改進別國成功治理霧霾的規劃經驗,酌古御今,霧霾一定會更快的離開我們。
李楠楠(1987-),女,漢族,山東巨野人,碩士研究生,大連財經學院,助教,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建設項目可持續發展研究;魏彥榮(1994-),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大連財經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學生。
TU984.115
A
1006-0049-(2016)17-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