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銘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淺析
王銘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
自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已有一百六十余年,世界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各國針對國家問題的對策層出不窮。國家在發展中擔當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以及它與社會關系的轉型和未來走向,我們應從理論上予以解答。而對馬克思的國家理論的解讀則是我們的研究的寶貴依據。
(一)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眾所周知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在對其繼承進而批判揚棄之后,為新的理論賦予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命,而馬克思的國家理論也是對黑格爾的理性國家觀的破而后立。在兩大問題上馬克思是認同黑格爾的觀點的,一是兩人都認為國家與市民社會相互矛盾;二是市民社會是追逐私利的戰場。那么國家應該超越市民社會是兩人共同的主張,但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是馬克思國家理論的直接來源。黑格爾對國家的闡述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將國家視為“神”才能使市民得到精神歸宿。而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從繼承黑格爾理性劃分國家和市民社會中得到了經驗,打破了客觀唯心主義的方法,以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闡釋國家理論。馬克思得出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
(二)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批判
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釋與批判隨著十九世紀初資本主義的騰飛而橫空出世,傅里葉和圣西門既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黑暗社會進行口誅筆伐,又在這樣的罪惡環境下對將來的社會進行著美好的暢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此時應運而生。圣西門的實業制度主張未來社會的管理應由實業家擔任,而這里所說的管理并非是利益的分配,應是為市民的公共利益服務。傅里葉所構想的法郎吉則是一個又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小社會,在那里人人勞動,按貢獻度的不同進行差別分配,既保證了公平又杜絕的平均。先賢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批判以及各自不同的構想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空想社會主義沒有從理論層面上把握國家的本質,更沒有發掘出擊垮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力量,而這兩點正是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所在。
(三)對資產階級的國家理論的批判
馬克思的《資本論》從經濟這一之前從未被挖掘卻又是實實在在本質的角度揭露了資產階級提出的市民社會幻象的種種現實問題,捅破了市民社會的美夢,可以說市民社會這一資產階級國家牢牢守護的根基被馬克思嚴密的邏輯土崩瓦解。馬克思之指出,消滅資產階級不僅僅要實現政治的解放,而是要完成全人類的解放,在社會主義階段國家的政治性要逐漸消亡,從而最終走人共產主義。
(一)國家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從維護社會安定這方面來看,私有制國家中,對國家的定義為,它是統治階級實行統治的工具。當統治與被壓迫階級的矛盾難以調和的時候,便要靠國家維持秩序。因此他強調“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各個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該時代的整個市民社會獲得集中表現的形式。”另一方面,馬克思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剖析,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無論是新生產力誕生的新階級還是舊階級來統治國家,對無產階級來說國家的實質是剝削的,因此只是統治國家的主體不同,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一實質沒有改變。
(二)國家的職能
我國古代政治家主張攘外安內,無獨有偶馬克思認為的國家職能也包括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大方面。對外體現為軍事與外交。而對內則表現為發展、社會穩定等方面。馬克思認為,“政府的監督勞動和全面干涉包括兩方面:既包括執行一切由社會的屬性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而在馬克思的國家理論中,資本主義國家的滅亡到共產主義國家的產生的階段里,國家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比階級統治的因素更為強大。他說:“伴隨著國家與其政治權威在未來的消失,社會職能也會相應的失去其政治性,變為一種簡單的社會職能,一種維護社會利益的管理職能”。
(三)國家的消亡
馬克思指出:“勞動階級在發展進程中將創造一個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合體來代替舊的市民社會;從此再不會有原來意義的政權了。因為政權正是市民社會內部階級對立的正式表現。”私有制與階級誕生出了國家,同樣的國家也會伴隨著私有制的滅亡而滅亡。無產階級的政權不是為統治而生的政權,而是要消滅統治消除剝削。國家消亡的條件馬克思認為有三大點,一是生產力高度發達,新的生產力不會誕生新的階級,二是世界交往形成,三是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因此目前來看伴隨資本主義消亡而隨之的國家消亡要經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
(四)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
國家源于市民社會而又與市民社會對立,同時它們是一體的。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它的變化左右著國家的變化。然而市民社會是追逐私利的戰場,國家是維護安定協調關系的主體。國家與市民社會都要維護社會安定以促進發展來獲得利益,維護到協調的關系則必須轉變國家職能。最后國家的消亡并不會導致市民社會的消亡,市民社會形成另外的組織替代國家。馬克思指出:“將國家這種產生于社會但與社會相脫離的力量重新歸還社會,或者說是被社會收回,使社會公共權力與社會本身融為一體,不再構成超脫于社會之上的強制力量。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眾的敵人用來壓迫他們的假托的社會力量。”
馬克思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和國家職能轉變的思想,是當前我國現代治理體系的構建和現代治理能力的提升的寶貴理論支撐。
A811;D03
A
1006-0049-(2016)17-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