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曾任職于中國證券報社、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現為龍贏富澤資產管理(北京)公司投資總監。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講,2016年可謂“開門黑”,千股跌停的慘劇再度上演,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尤其是疊加人民幣貶值、大股東減持、注冊制等利空因素,投資者明顯感染恐慌情緒,上證指數在短短兩周跌去20%,個股情況更是慘不忍睹,稱之為“股災3.0”。
整體而言,對2016年的資本市場謹慎但不悲觀。謹慎來源于下跌趨勢從形成到改變不會一蹴而就,尤其是深受打擊的投資者心態回歸正常需要時間。不悲觀則來源于對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轉型的信心以及對當前低估值績優股的認可。與其糾結于指數漲跌,不如回歸基本面研究。投資的判斷基于事實和數據,價格終會回歸價值,市場的波動是投資者情緒作用。
關于人民幣貶值,我認可人民幣沒有持續大幅貶值基礎的觀點。最近央行動作頻頻,打擊空頭,力保匯率穩定。本次加息周期,美國經濟復蘇并不理想。非農業人口就業數量公布時靚麗但不斷向下修正,通脹水平也遠低于2%目標水平,因此美聯儲加息的步伐面臨著來自華爾街的重重壓力。人民幣成功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運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都意味著人民幣在逐步與美元脫鉤,獨立的貨幣的價值必然由該國的信用和經濟基礎決定,人民幣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
中國經濟目前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2015年GDP增速為6.9%,略有下滑但依然保持高水平,而且是質量不斷提高的增長,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升,消費貢獻度越來越高。本屆政府力推供給側改革,忍痛進行經濟調整,一些傳統行業通過兼并收購壓縮產能,控制成本,提升技術水平,有望獲得新生。在當前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無風險利率將在低位維持相當一段時間,這也有助于推升金融資產價格。
隨著注冊制交由人大常委審議通過,未來企業直接融資比重會不斷提高。注冊制并非洪水猛獸,新股發行的節奏會控制在合理的頻率,市場不會迅速擴容,并且退市制度必然要隨之不斷完善,沒有只進不出的資本市場。注冊制的實施意味著當前盡享政策紅利和制度紅利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不再是稀缺品種,其高高在上的估值必然要經歷一個持續期較長的回落過程,而績優的藍籌股將逐漸成為A股真正稀缺的品種。
股災以來,市場發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也引發了我深刻的思考。市場方面,管理層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長期價值投資的舉措,隱約地感覺到,A股價值投資的時代或許即將來臨。從險資頻頻舉牌績優藍籌股可以看出,在資產配置荒的背景下,加大權益類投資比重已經成為大類資產配置的必然選擇,低估值的績優藍籌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已經愈發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