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簡介
紀凱,國際灸法大會創始人、會長;世界中聯艾灸保健推廣委員會會長;CETTIC灸療師職業培訓項目負責人;大醫堂、灸道堂創始人。
“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這對于亞健康非常普遍的現代人,尤為重要。
【艾香常留 健康常駐】
《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壽矣。”人于無病時常灸一些穴位保健增壽,預防疾病,在古代有較多的記載,有的還用了專門的術語,叫作“逆灸”,意思是說病還沒來,就迎著它灸,從而把它卻走。
溫氣治寒癥 提高免疫力
灸療,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療寒癥的。《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后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癥、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記住三穴位 延年益壽
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后,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別灼傷。
平衡補陽能 容光煥發
艾灸還可以用于美容。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么幾種女性: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3、虛胖的女性,并不是營養過剩,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不如用艾灸來幫忙解決。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通經祛瘀 趕走高血脂
高血脂是現代人多發的“富貴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中老年人氣虛陽虛,腎陽虧虛,推動激活作用減弱,影響到機體的功能。腎陽虛則全身陽氣皆虛,以致心陽不振,無力溫運、推動血行,使血液運行不利,瘀滯內阻;少數病例在瘀滯的基礎上還可累及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如脾運障礙聚濕成痰等,后者又此可進一步影響到血液運行,形成痰瘀,但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血瘀內阻所致。因此,高血脂癥在腎陽虧虛的同時,更多的表現出的是標實癥候,即瘀血阻絡之象,還可出現一系列本虛標實的衰老征象。
對付高脂血癥,選取神闕、足三里穴施灸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難經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臍,即為神闕,又名臍中,為任脈經穴。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為元陰元陽系結的部位,為中醫丹田所在部位之一。神闕與元氣,主要是腎陽至關密切。高脂血癥的瘀滯因陽虛而致。溫補腎陽可化瘀去滯。且神闕與藏先天之精的兩腎命門有聯系,而衰老由腎衰為始,高脂血癥之過高的血脂皆因衰老使然,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代謝產物堆積而為瘀。故艾灸神闕,培益腎陽,以化高脂血癥之瘀滯,此治較為得法。標本同治、先后天并調,體現了灸法對機體調整作用的優勢,以“調”達治,調動自身調整機能,使脂代謝諸指標之間起到良性雙向調整效應。
【挺直脊梁 養骨養生】
樹的主干支撐大樹在風雨中屹立不倒,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并且運送到全身;而作為人體主干的脊椎,同樣是成為我們全身健康的支撐。在美國,脊椎矯正如洗牙一樣,需要定期進行,但在我國,人們對于脊柱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顯然還遠遠不足。
龍骨“正” 精氣神通暢
腰酸背疼、手腳麻木、排尿異常、胸悶胃痛……遇到這些癥狀的時候,我們常下意識地認為是相應臟器或者部位出現問題,其實這也有可能是你的脊柱在拉響健康警報。
脊椎古時候稱作“龍骨”,它如同一條長龍,從上到下,由一段段的體節(脊椎骨)串接而成。它們就像積木一樣,通過各種表面突起與凹陷,形成關節,再輔以韌帶、椎間盤,使得脊椎環環相扣、緊密相連。每一個細節的損壞都可能破壞脊椎整體,乃至影響全身的健康。例如,某一節頸椎錯位,極有可能壓迫到與之相連的脊神經,導致其下方臟器功能的失調,因為穿過頸部的脊神經往往要通往全身各處,高位截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某一節腰椎間盤突出,則有可能導致位于它上方整個脊椎生理彎曲發生改變,繼而壓迫椎管里的脊神經,不但引發劇痛,還影響臟器功能,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
脊柱某個部位出現偏差,就是中醫提出的“形”發生了改變,形變必然壓迫、阻止該部位的精、氣、神通道,阻滯精氣神的運行。精氣神通向生命內外各個器官,包括五臟六腑等。所以,由形到神,由表及里,造成各種內外疾病是必然的。反過來也一樣,脊柱調理的健康了,形正了,精氣神就通暢了,其相關聯的病癥也必然得到康復。
百病之首 脊柱相關病癥
中醫認為,脊椎位于督脈所在地,而督脈為萬陽之首。西醫科學則揭示了脊椎是人體的兩個層面的中心。一個中心是身體的運動中心,是人活動的中軸,任何運動與之相關。另一個中心是身體的控制中心,人的一切(除腦神經控制的部分外)運動,感覺,器官的功能,生理的平衡,均在脊神經的控制之下。
在電腦、手機、汽車、空調、冷飲、空氣污染、水污染、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的現代化時代,“低頭族”盛行,脊柱病應該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爆發時代。脊柱本身的病癥,大家都知道:頸、肩、臂、腰和腿疼痛和骨關節疼痛等,都是集中在脊柱區的,是直接關系。此外,還有脊柱側彎、椎間盤突出,以及肢體變形等很多問題,這些也是脊柱本身的問題。但人們忽視的往往是那些是跟大脊柱體系相關的問題,就是指慢性病。跟脊柱相關的慢性疾病有多少呢?108種之多!專業上叫“脊柱相關病癥”。
脊柱相關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趨勢,而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已逐漸發展為15歲以上的青少年。由于青少年學習壓力增加,負荷加重,長期俯案學習,使頭頸部后群肌肉長期性靜態拉力損傷,引起靜力性肌損傷,引發青少年出現脊柱相關性疾病。如頸源性頭痛、視力障礙、健忘等相關癥狀。因而脊柱相關疾病也被稱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百病之首,人體衰老與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變與衰老。
脊柱保健操 持之以恒
1、側臥轉體:取側臥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做前后轉體活動,幅度大些為好,使腰部充分旋轉,左右各3~6下。
2、仰臥推肩:取仰臥位,雙臂平放床上,屈肘,雙手放于胸前。頭轉右時,右肩用力向前推動(右肘不離床)。頭轉左側,如法推動左肩,左右各3~6下(雙手有晨僵或手有麻木感者可多做)。有肩周炎者加聳肩、搖肩動作,并在鎖骨上窩做痛點按壓。
3、拿捏后頸:取仰臥位,一手托頭后,用另一手掌放在頸后部,用2、3、4指與掌部用力捏拿后頸。手指觸及腫痛或隆突的椎關節時,可多拿捏幾次。左右兩側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復2~3遍,達到轉頸舒適為止。
4、仰頭搖正:取仰臥位,以右側為例,左手托頭后部,頭向右轉30度,右手掌托下頜部,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頜部,使頭轉向左上方復正,每次2~3下。雙手換位,如法做左側。
5、引身舒脊:取仰臥位,雙手重疊托住后頸枕部,雙下肢屈曲,足跟盡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輕微抬起離床,雙下肢同時用力將雙膝向下按壓,足部向上蹬,使身體受牽引力而下移。由于雙手將頭頸部穩住,因此可使頸、胸、腰椎的椎間受到牽引,使各椎間距增寬。
6、仰臥挺胸:取仰臥位,雙手重疊托后頸部,雙下肢伸直自然舒適,以頭、臀部做支點將背部抬起離床(同時吸氣),用力將背放回床上(同時呼氣)。動作要自然,可酌情做10~100下。初練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順暢后繼續練習。此法能提高脊柱穩定性,減少發病。
【日常保健 從現在做起】
根據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達到“無病先防、無病自調”目的,重在養生強體、養生祛病。
一、心理保健:中醫治未病的核心是養心,即調節情志,保持良好心態。心理保健已成為這個時代的健康主題,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為物欲化傾向、冷漠化傾向、粗俗化傾向、躁動化傾向。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互為因果。
二、飲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結構是保健的關鍵。《素問·臟器法時論》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的觀點,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
三、運動保健:運動保健是中醫治未病的重要內容。三國時的華佗,根據中華傳統文化所說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理論,創造了“五禽戲”模仿五種動物的姿態,促進體魄的強壯。《內經》中提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提示應當勞逸結合、鍛煉適度,才能氣血調暢、疏郁散結、臟腑得養、陰陽互守。適當的運動能使周身的血液暢流不息,不致瘀滯,能改善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保證臟器細胞正常活動,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人體保持旺盛的活力。
四、藥物保健:歷代醫家對藥物養生保健有很多記載。《本草綱目》中記載有養生作用的藥物共約160種。傳統保健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腎氣丸、逍遙丸、歸脾丸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保健佳品,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歡迎。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品,適量服用。
五、家居保健:中華文化典籍中有“雞初鳴、灑掃堂庭”等教導。到后世朱柏廬《治家格言》明確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后漢張讓傳所載,靈帝三年,畢嵐創造翻車、渴鳥,就像現在的人造噴泉和灑水車。健康、整潔、清新、和睦的家居環境,對健康也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