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以“好官員”引領出“好社會”
官員也是社會成員,正所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一個社會中,好官員的身體力行,會引領整個政治生態風清氣正、政通人和。良好的政風引領整個社會風氣,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塑造政風,二者互為因果。
在中國,對官員的道德要求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民間長期流傳“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說法,是社會對于官員社會角色的基本預期。荀子在《儒效》一文中說道,“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意思是,官員在位要為社會制定各種行為規范、制度紀律,通過行政管理使社會有序;不在位時,要不斷修身養性,引領社會風俗。
吏治的基本價值在于“美政”和“美俗”。國學大師錢穆在其《晚學盲言》中也提到,中國傳統政治對官員的要求是,“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對此,是不是還可以這樣理解:一是說官員在位時要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即“美政”;不在位時,依然要嚴于律己、恪守規范、引領風尚,也即“美俗”。二是說官員工作時間要遵守紀律、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時間,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規定。“美俗”可以理解為首先自己嚴于修身,遵循社會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這種日常行為規范對社會成員的日常行為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這個問題上還必須汲取歷史的教訓。1991年,蘇聯在政府官員貪污腐敗、效率低下和整個社會道德腐敗的一片怨聲中解體了。時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后來對這個時期的蘇聯官員和社會描述道,“偏執像冰凍的暴風雪一樣掩埋了通往理智的道路。可悲的是,在我國,良知、靈魂、人身上的人性都受到了道德上的腐蝕”。足見官員道德對于整個社會的價值和影響。
普京執政俄羅斯十幾年后,在2012年談到俄羅斯面臨的挑戰時依然強調,官員坐享其成、不思進取、腐敗橫生、抗拒變革,自愿成為“固步自封的老爺”,是俄羅斯發展中的一大挑戰,必須高度重視。
一個社會若是缺乏道德,將難以為繼;若是出現組織化、制度化的不道德,整個政治生活將難以為繼;而組織化、制度化的道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官員的德行。
歸根到底,上述的種種問題都是“官德”問題,對于整個社會,尤其是對基層社會帶來了惡劣影響,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為此,黨風黨紀中對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道德上有所要求,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政治品質。政治品質是作為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最重要的“德”,歷來被黨所重視和強調。當前,廣大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中央權威。
第二,職業道德。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職業道德最重要的是執政的干部隊伍要廉潔奉公,嚴于用權。職業道德集中反映領導干部宗旨意識強不強,是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否努力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否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能否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不利用職權或職務上的影響為他人謀取私利、不行賄受賄、不因涉及個人或家庭利益而濫用手中權力。
第三,社會公德。作為執政黨的成員,帶頭遵守社會公德是衡量政黨質量的重要標尺。黨員要帶頭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序良俗;誠實守信,情操高尚;做帶頭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模范;不做違法亂紀、見利忘義、侵害和影響他人利益的事;對群眾、對身邊人充滿愛心,扶貧濟困、樂于助人、不求回報;敢于同不良社會風氣做斗爭,當國家財產和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能夠挺身而出。黨員帶頭遵守社會公德,帶動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第四,家庭美德。《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規定,“黨員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黨員要帶頭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尊敬長輩、教育子女、與人為善、鄰里和睦、對配偶忠誠。十八大后被懲處的不少領導干部都有家風不好、生活作風庸俗、搞不正當兩性關系等因素,格外引人注目,也為全黨和全社會敲響了警鐘。
第五,個人品德。無論是黨員還是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嚴于修身,自覺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脫離低級趣味。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說真話、做實事、扎扎實實為民謀利,要心胸開闊、待人誠懇、處事謙遜、長于包容、注重團結,正確對待個人的榮辱與挫折、困境。
黨紀嚴于國法,黨才能具有戰斗力;黨員“德”的要求高于普通民眾,黨才有帶頭示范作用。五個方面“德”的內容不是截然分開、涇渭分明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
由此可見,一個好官首先必須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能夠遵守社會規范的普通社會成員。按照這套規范,官員與其他人彼此之間開展合作,共同維護社會的秩序。這些年來,個別領導干部缺乏起碼的做人準則,當面是人、背后是鬼,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工作單位和同事面前,道貌岸然、翩翩君子,業余時間則出入高檔樓堂館所吃喝玩樂、嫖賭俱全,成為典型的“兩面人”,敗壞了黨風政風,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還有的領導干部,在公共場所擺架子、耍特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人民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
就人的本性來說,是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綜合體,人的骨子里包含著這兩種基因,官員也不例外。關鍵是普通個體或官員處于什么樣的環境,好的環境可以使二者平衡發展,壞的環境則可能使利己主義走向極致。
中國官員的道德文化和行為規范源于中國的文化和政治生態,要挖掘中國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培育現實中優良的政治生態。為官不為與利益受損有關,也與人的惰性有關,與一些干部不能適應形勢有關。因此,好官員必須不斷加強修養,努力適應日新月異的形勢變化。必須改變固有的想法和思維方式,根據新形勢進行思考和決策。
從政治生態看,隨著反腐的深入,社會風氣、官場氛圍正在發生深入而激烈的變化,整個社會正在經歷從“官貴民賤”到“官民平等”的心態轉變。官員作為人民公仆必然被要求遵循官員的行為規范,按照社會對官員的評價標準行事。個別官員以權謀私、胡作非為、仗勢欺人、魚肉百姓等行為已不為人啟齒,至少一些人已經有所收斂。過去,一些人進入公務員隊伍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輕者為了謀取干部福利和工資待遇,重者為了達到以權謀私的目的。現在,公務員作為一個職業而不是作為升官發財和享受特殊福利待遇的途徑的觀念在逐步確立。為官有為成為官場的基本職業準則,使得一些過去整日無所事事的官員感受到了壓力。
從社會生態看,整個社會中官民關系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人們過去對于個別官員為所欲為、欺壓百姓的惡行敢怒不敢言,現在則逐步變為通過輿論舉報、媒體披露予以抵制。整個社會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于官員一味地羨慕和追逐,而是以平常心看待干部,看待社會中的各種職業選擇,更加強調官民平等。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中共黨史出版社、《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