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現代文化的傳統符號
在中國戲曲的發展長河中,若沒有文化的滋養,可能成型得緩慢一些;若不能在世界范圍內享有一定的聲譽,那就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缺乏普世化的審美情調和人文精神。
位于杭州西湖的“西湖新梨園”,如今已建成有11年了。這個全非商業性經營的“西湖新梨園”,不但為西湖文化開拓了一個新的亮點,更為戲劇藝術創建了一個新的熱點,使戲劇文化融入園林文化之中,同時也為旅游文化開拓了新的生機。
2006年5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寶羅和昆曲藝術家張嫻一錘鳴鑼,聲如洪鐘的一聲“開園大吉”——“西湖新梨園”正式開園。浙江昆劇團、大關實驗京劇社、黃龍越劇團、浙江京劇團和杭州越劇團均參加了開園演出。杭州“西湖新梨園”不僅作為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市民和廣大游客還可以在每周六于此地免費欣賞京昆戲曲節目,而戲劇愛好者更可登臺一試身手。
建立西湖新梨園的構想始于2003年。西湖西進之后,楊公堤周圍的景致既玲瓏剔透又幽深秀美,吸引了大批慕名前來的游客。游客們在欣賞美景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值得流連,又有文化氣息的休息娛樂場所。西湖風景秀美,周邊景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山水人文自然天成、相德益彰,而浙江又是越劇和紹劇的故鄉,京昆藝術也是源遠流長,因此浙江京昆聯誼會把目光投向了蓋叫天故居,決定在這里創建“西湖新梨園”?!拔骱吕鎴@”地方雖然不大,卻頗有情致,正中的演壇亭不足十平方米,卻是一個迷你舞臺。整個西湖新梨園的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當時載下三十株梨樹,期待來年花發。
蓋叫天從一農家子弟,成為一代京劇大師,大半生都住在楊公堤畔這個名為“燕南寄廬”的故居。因此,新梨園沒在蓋叫天故居,也別有一番深意。解放前,杭州戲院與劇院眾多,光拱宸橋附近就有天仙、陽春、榮華、福仙等四家戲院。文人騷客、巨賈富豪,俱在此地出沒。蓋叫天當年就在拱宸橋天仙戲院首次登臺,才十四歲的孩子,連唱老生、武生、老旦三個不同的行當,而且演得都很出色,于是一唱而紅。
我國人民習慣將戲班、劇團稱為梨園。梨園文化的首推者,當屬唐朝皇帝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愛歌舞。6歲時,他的祖母武則天在宮院里大擺盛筵歡宴群臣,他即席表演了歌舞節目《長命女》,精湛的表演,博得在座的皇親國戚及群臣們贊賞。李隆基繼位后,選定了宮庭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這就是“梨園”的來歷。
中國近代歷史中最有名的梨園,其實也就是戲曲學校——有斌慶社、富連成社、厲家班、群益社、榮春社等等。斌慶社是北京著名的京劇科班之一,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與果湘林合作于俞宅院內。此班學生以“斌”、“慶”、“永”三字排名。1919年,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學藝后,便開始登臺實習演出,常演于吉祥園、三慶園、廣德樓等戲園。當時還有不少演員帶藝搭班演出,但他們不按該科班之字排名。如:李萬春、藍月樓、耿長春,由于他們精湛的演技,此后便有“斌慶三春”之譽。1930年初,俞振庭特邀雪艷琴、雪艷舫姐妹至斌慶社,同時還請了不少名家聯袂演出,盛況空前,轟動京城。男女合班不久,歷時13年的“斌慶社”終因經費等因素而報散。俞振庭另組“永評社”。
富連成社由商人牛子厚出資、京劇演員葉春善籌辦,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連升,后改喜連成,牛子厚為班主,葉春善任社長。1912年夏,牛子厚把班社轉讓給沈仁山、沈秀水,遂改名為富連成,但仍由葉春善掌理。后沈因破產虧損退出,1935年由葉春善長子葉龍章繼任社長。直至1948年,富連成社因無力延續而停辦。富連成社歷時44年,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七科學生近700人,是京劇史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造就人材最多的一所科班。40多年中,富連成所演劇目近400出,尤以“三小戲”和武戲的嚴謹整齊,形成自家風格;最為著稱的是連臺“三國戲”,所演的《赤壁鏖兵》、《四進士》、《獨占花魁》等劇目深受社會歡迎。
京劇教育家厲彥芝于1936年在上海創辦京劇科班厲家班。建立后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于是厲家班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輾轉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后落戶扎根在重慶。20年間,歷經艱難坎坷,培育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京劇表演人才,編演過許多給廣大觀眾留有深刻印象的劇目,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厲家班舞臺藝術風格,為京劇藝術在西南地區的生根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近代京劇藝壇上頗有影響的京劇科班之一。
群益社為梆子、二黃“兩大塊”的科班,社長是有“梆子梅蘭芳”之稱的崔靈芝。他和薛固久、孫培亭、馬全祿和商界劉興周、田子衡等十家股東于1918年創辦了群益社。群益社先后共收學員64名。學員二黃、梆子都要兼學。日常除早起晚睡抓緊練功和學戲外,還要經常演出,學生入科八、九個月后,有的就能演出了。崔靈芝病故時,宋永珍正率子宋益俊、宋益增、宋寶羅等赴保定、石家莊等地演出,返京后方知崔故。1937年張起重新組班“同樂社”(鳴華京劇團前身),群益社的另一部分人員由當時頗負盛名的回族演員小馬五為首,仍以群益社之名,接任歌舞臺的事宜堅持原地演出,當年《立言畫刊》曾載“小馬五收拾殘局”之文。1936年因歌舞臺毀于火災,至此歷經18個春秋的群益社遂宣告解散。
榮春社于1937年由尚小云在北京籌辦,1938年正式成立。共辦兩科,學生以榮、春、長、喜四字排名。第一科以“榮、春”兩字,第二科以“長、喜”兩字。該社的演出劇目,除大量的傳統戲外,還排演過許多新編本戲,如《崔猛》、《荒山怪俠》、《九曲黃河陣》等。1948年底解散,開辦整整10年。
上海戲劇學校則是培養京劇演員的學校,它于1939年成立,由許曉初等人籌資創辦,陳承蔭任校長。上海戲劇學校學制7年,實行走讀,不供食宿,學校除教授專業課外,兼學文化。
而1921年8月,昆曲名家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等人創辦的培養昆劇演員的學堂式新型科班——蘇州昆劇傳習所,所址則定在五畝園。昆劇傳習所成立后,公推孫詠雩擔任會長,沈月泉出任首席教師。規定試學半年,確認有培養前途者,才能正式學戲,5年滿師。傳習所建立后,以“傳”字為排行?!皞鳌弊州吘痛苏Q生。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于1930年在北京成立,校長焦菊隱,1934年金仲蓀接任佼長,1941年解散。該戲校不同于其它舊科班,男女生合校是首創,而且不立賣身的關書契約。除學京劇專業外,還上文化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使學生開闊藝術眼界,還常組織學生觀摩話劇,而且排練演出自娛。學制六年。學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
京劇與書法藝術、京劇、武術和針灸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四大中國國粹。但目前,不僅只是京劇,我國的各種戲曲如昆劇、越劇、黃梅戲等,都面臨發展繁榮的問題,同時也正面臨著觀眾流失,傳統劇目失傳,劇團萎縮,演員和觀眾后繼無人,藝術停滯不前等諸多難題。
舒緩悠揚的戲曲音樂,一板一眼的唱做念打,與今天這個高速度、快節奏的時代,似乎已經有些格格不入。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各劇種的觀眾與票友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文化課題。而杭州“西湖新梨園”的創立,不能不說在某種程度上對振興京劇與各地方劇種、弘揚民族文化,無疑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另外,傳統戲曲與現代化融合,還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觀察:
一是從題材內容上看,由于特定的時代要求,涌現出大量現代戲和以古喻今的歷史戲;
二是從劇種生長來看,出現了越劇、黃梅戲等一大批流傳遐邇的現代劇種和龍江劇、吉劇等新興劇種;
三是從創作主體上來看,導演中心制逐步取代了演員中心制,一大批強勢話劇導演乃至影視導演的涌入,舞美燈光和音響突飛猛進的技術化手段,都使得戲曲向著話劇和影視方面迅速看齊;
四是從音樂載體上看,主旋律、多聲部模式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旋律和單聲部基調;
五是從悲劇精神上看,中國戲曲涌現出一大批向著古希臘悲劇精神和莎士比亞戲劇模式看齊的作品,模仿其他歐美作品也不少;
六是在戲曲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過程中,開始產生新的演出方式,未來也可能涌現新的劇種,閃爍新的國際化戲曲明星。如肩上芭蕾劇、戲曲音樂劇、英語戲曲以及各國劇種與中華戲曲的同臺演出與相互影響等。有些端倪已經顯現出來,關鍵是看誰能夠把戲曲文化與外國戲劇融匯得最好。本世紀以來,國際戲劇家協會越來越多地重視在中國的戲劇聯姻活動,國戲、中戲和上戲也通過不同方式在促使不同戲劇樣式的嫁接,更加美妙的果實應該會指日可待。
(《光明日報》2014.8.9、《觀察與思考》2006.5.10等)
原創天地
據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崩鎴@在當時長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設“梨園亭”供樂工演奏樂曲,宮女習舞演唱,有會昌殿為玄宗親自按樂之所。當時還設有宮內梨園法部、梨花園、太常系統的梨園別教院、洛陽梨園新院等,所以樂工多出梨園。梨園,實際為我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同時也就成了后世演藝界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