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奇 張 濤 邱愛園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民俗學學科自主話語建構與社會服務學術會議暨海洋信仰與節日研究沙龍”綜述
林俊奇 張 濤 邱愛園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協辦和承辦的“民俗學學科自主話語建構與社會服務學術會議暨海洋信仰與節日研究沙龍”于2016年11月9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來自臺灣政治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贛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東華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航海博物館等1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圍繞著民俗學學科自主話語建構、社會服務以及海洋信仰、海洋節日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與對話。
民俗學學科自主話語體系的建構及其未來發展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話題。此次會議的召集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田兆元教授指出,沒有自主話語的學科是沒有靈魂的學科,自主開放地建立中國民俗學學科話語非常必要和重要。各位專家學者從民俗學的生活指向與社會服務路徑、民俗學的當代語境、民俗學的現代鄉村治理等視角對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臺灣政治大學高莉芬教授介紹了臺灣嘉義奉天宮媽祖節日中的“繞境”儀式,并從該儀式延伸到自我認同與地方認同的價值觀方面,為學術研究和對話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中央民族大學林繼富教授圍繞中國民俗學話語體系的歷史維度、生活維度、政治維度和比較維度展開討論,強調了建立中國民俗學自主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華東師范大學唐忠毛教授強調了海上絲路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探討了未來海上絲路與海上信仰共同體重建的可能性,并以圖文模式展示了民俗學在國家大政方針實施過程中所占有的獨特優勢。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柯聚焦中國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探究在“非遺”保護工作和中國民俗學的雙向互動中所形成的對于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的深層次促動。華中師范大學孫正國教授提出中國民俗學應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學問,而不是一門純書齋式的學問。他著重對近年來關于民俗學面向日常生活研究的觀點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強調的“民俗是生活的華彩樂章”說加以評議和回應。上海大學耿敬教授認為,民俗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民俗學需要加強與社會現實的互動,反對全面西化和完全本土化。上海社會科學院蔡豐明研究員分析了中國民俗學的當代語境,他認為當前民俗學在得到政府關注的同時也伴隨有民俗生態遭破壞,以及學科內部對“民俗”定義的分化等問題。為應對這些當代語境,民俗學應重視整體性研究,并從外在性研究轉向內在性研究,關注民俗本身的意義。華東師范大學李明潔教授以華東師范大學近期舉辦的民俗展覽為例,詳細闡述了高校進行民俗專題展示的重要功能。
民俗學的現代鄉村治理問題作為當代民俗問題,也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重視。安徽大學沈昕教授以明清祁門善和程氏宗族的鄉村治理為例,闡述了傳統鄉村“善治”資源可以轉化為推進當代鄉村治理的豐厚營養和內生動力的觀點,為現代鄉村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徑。南京農業大學季中揚副教授認為,在現代化進程中,鄉土經驗是建構新鄉村與和諧城鄉關系的重要文化資源,而民俗文化則是鄉土經驗的主要載體。華東師范大學徐贛麗副教授回顧了自己從旅游民俗到“非遺”保護再到都市民俗學的研究歷程,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出今后民俗學可能朝藝術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設想。
此外,民俗心理學、醫療民俗學、經濟民俗學、旅游民俗學等分支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充分展示與熱烈討論。廣西師范大學覃琮副教授認為,我們應重點處理好民俗心理學與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區別和聯系,從民俗學的知識體系來理解和解釋大眾心理及其行為。華東師范大學戴望云博士認為,醫療民俗學是一種關注地方性知識,及患者用以建構和認同自身身份的“敘事”。華東師范大學吳玉萍博士提出,應以經濟民俗為思路,以民俗實踐為手段,以建構認同性經濟為目標,將企業節日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文化戰略來分析。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程鵬認為:旅游民俗學作為一門運用民俗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旅游中的民俗事象及旅游發展諸問題的學科,應當以民間文學為支撐,建構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俗學式的旅游民俗學科體系。
海洋信仰與海洋節日研究是本次會議的第二個主題。專家學者們對沿海地區的海洋信仰和節慶研究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話題進行了探討,充分體現了民俗學的文化認同與社會服務功能,為民俗學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華東師范大學田兆元教授指出,民俗是一種譜系性的存在,清理重構海洋譜系,是梳理認識東海復雜關系的一種方式,也是民俗研究、信仰研究的共同取向。南京師范大學白莉教授從南京天妃宮的歷史變遷、空間布局及信眾構成方面,分析了閩臺信眾在南京天妃廟會中的身份由客到主、由官到民的轉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間信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中南民族大學向柏松教授認為,民間信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與土壤,必須認真對待民間信仰的淡化和消亡,要從民間信仰的視角去解決民俗事象的地域歸屬問題,去考察民俗文化圈,去挖掘那些已經瀕危的民俗事象。上海社會科學院王宏剛研究員認為,宋元時期是上海海洋信仰蓬勃發展的時期,航海地位的提高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是我們認識上海海洋信仰的關鍵。上海社會科學院畢旭玲副研究員重點介紹了江浙地區媽祖信仰的傳播與擴散,通過對不同地區媽祖信仰的比較,提出江浙地區媽祖信仰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此類研究為江浙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戰略意義。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助理兼學術研究部主任周群華認為,當下民間信仰正在消失,民俗學的發展應該更加關注國情、關注生活,這樣學科發展才會更有生命力。贛南師范大學講師黃清喜以贛南小江林氏宗族天后宮的祭祀為例,分析了林氏宗族對媽祖信仰的祭祀,從而得出了海洋信仰與宗教信仰交互傳播的結論。
上海海事大學時平教授認為,節慶是一種有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和文化形式,它延續傳統而來,是民俗的一種經典表現形式。東華大學講師潘文焰認為,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進行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等各方面的活化利用,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華東師范大學講師王均霞對上海清明節祭掃習俗都市化進程的分析,深化了對都市清明節的研究。此外,上海交通大學高有鵬教授以“神話”的概念為例,強調了民俗文獻考究的重要性。華東師范大學周俊博士結合考古、口述史、文獻、民間文學等資料,分析了疍民與南海主權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當代學術話語體系中,諸多學科面臨著自主話語建構的問題,民俗學學科更是如此。民俗作為生活的華彩樂章,對其學問的研究具有現實性和迫切性。民俗學作為一門為社會服務的學問,其學科自主話語的建設將有利于民俗學的社會實踐,有利于提升其社會服務的功能,增強其社會服務的使命意識,因此其自主話語建構意義重大;海洋信仰與節日研究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民俗學學科發展的新視野、新方向,也對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
責任編輯:沈潔
與西方話語并駕齊驅,成為克服自身失語狀態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