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公證處,河南 鄭州 450000)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以下簡稱〈聯合通知〉)和《公證程序規則》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公證所具備的條件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都有“債權文書中載明債務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時,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的規定。《公證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并載明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中公協五屆理事會五次會議通過的《辦理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公證及出具執行證書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第六條也規定:“當事人申請辦理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債權文書公證,債權文書中應當載明當債務人(包括擔保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義務時,其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等等。表明債務人、擔保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條款,是公證機構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以及該債權文書能否得以強制執行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債權文書或其附件(包括補充條款、承諾書)中沒有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條款,公證機構即不能對該債權文書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民間借款合同作為《聯合通知》規定的公證機構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范圍,所以對民間借款合同賦予強制執行效力,該合同中理應有借款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條款。
公證實踐中,由于當事人的對辦理賦予民間借款合同強制執行效力公證所具備的條件缺乏了解,造成他們在申請辦理該項公證時,所提交的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條款表述千差萬別。有的約定“本合同經公證后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有的約定“本合同如發生糾紛,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有的約定“雙方同意對本合同進行公證,公證后本合同即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出借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等等,不盡相同。有的公證員認為,只要借款合同中有強制執行條款,甚至出現強制執行的字眼,即可對該借款合同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有的公證員認為,強制執行作為合同當事人約定的條款,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債務人、擔保人理應受此約束,可以賦予強制執行效力。我處質量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也印證了實踐操作上公證員理解不一。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是對債務人、擔保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這項公證必備條件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對此,即使公證機構據此賦予借款合同強制執行效力,也很難保證將來借款合同能夠得到順利地執行。
按照詞典的解釋,承諾的涵義如下:一是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說的具有一定憧憬的話,一般是可以實現的;二是對某項事物答應照辦。《合同法》規定的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即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全部條件而與要約人成立合同。公證機構辦理的賦予強制執行的債權文書中債務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顯然不是《合同法》所說的成立合同的承諾,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承諾,而是具有法律意義、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承諾。這種承諾的內容是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義務時,其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意思表示。承諾的意思表示必須具體明確,不能模糊不清。同時,承諾既非債權人的合同權利條款,也非債務人的合同義務條款,而是債務人、擔保人認可的違約責任條款。當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借款合同義務時,債務人根據自己的承諾,同時經過債權人的申請等司法救濟的啟動程序,承擔對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承諾的法律后果是,一旦債務人、擔保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義務時,債權人即有權依據相關公證書申請法院的強制執行,債務人、擔保人須依其承諾接受人民法院對其財產的強制執行,包括凍結、查封、扣押、劃轉等等。諸于上述“本合同如發生糾紛,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等表述,與《公證法》及相關辦證規則對債務人、擔保人承諾的要求大相徑庭,如不加以修改,后果將非同小可,一旦債務人不能履行借款合同約定的義務,擔保人不履行擔保義務,其很有可能以沒有作出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或承諾不符合相關規定而提出執行異議,進一步導致經過公證的債權文書不能得到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
因此,公證機構在辦理對民間借款合同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公證時,應當建議當事人對類似上述表述的合同條款進行修改,使債務人、擔保人的相應承諾明確化、具體化,真正符合《公證法》和相關辦證規則對公證員辦理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的要求,切實保證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從而體現公證的價值。實踐中,比較全面準確的表述可以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關于接受強制執行的承諾:合同各方當事人約定,同意對本借款合同辦理強制執行公證,本合同經公證后即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借款人、抵押人承諾:如不能按時還款付息,屆時放棄一切實體和程序上抗辯的權利并愿意接受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果涉及分次還款或分次付息,只要任何一期沒有按照合同還款或者付息的,均視為借款人違約,借款人和抵押人都愿意解除合同和放棄一切實體和程序上抗辯的權利,接受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并且借款人和抵押人都愿意對未償還的全部債務接受強制執行。
第二部分關于核實方法和程序的承諾:合同各方主體同意并承諾:送達人如果需要通知借款人或者抵押人的,可以電話通知、郵寄通知或者公告通知。電話通知以各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電話為準(電話如有更改,應在更改后三個工作日內通知合同各方當事人和公證機構),電話通知時,如遇到電話停機、關機或不在服務區時,以通知人撥打電話之日為通知到達之日。郵寄送達以各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住址為準(住址如有更改,應在更改后三個工作日內通知合同各方當事人和公證機構),只要通知人按照本合同約定地址郵寄了通知,郵寄之日,即視為送達之日。公告送達時,送達人可以在鄭州區域內的報刊上刊登公告,公告之日即視為通知送達到借款人或者抵押人之日。選擇何種通知方式由送達人決定,合同各方主體對此不提出任何異議。借款人還款后或在收到公證機構的核實電話或核實通知后,乙方應在三個工作日內向公證機構提供完全履約的證據,如未能及時提交完全履約憑證,并且聯系不上債務人、抵押人,或有異議但未能提出充分證明材料,公證處則可視為借款人、抵押人承認并同意出借人向公證機構提出借款人違約的主張,同意公證處按照債權人的要求出具強制執行證書,申請法院對其進行強制執行,執行的標的以債權人提供的證明為準。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支付給出借人的資金統一認定為歸還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