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朝霞
(河南省西平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900)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教育人員需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進行建設。教育人員需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其本質就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的認知程度,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解讀。思想政治教育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以及功能價值體現都有著較深影響。從歷史定位和運行特征兩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層次的解讀,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定位具體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發展歷程中所占據的歷史位置。人類是萬物之靈,人類社會也是在不斷進步、發展的。人類社會想要一直有序的、規范的運行,甚至發生跨越性的發展,思想政治道德的弘揚與傳承是基礎條件之一,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體現。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道德傳承與弘揚,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道德的“載體”。學科、專業的互粉并不重要,在某種國度提出的也并不重要。與人類勞動相伴而生的就是人的意識,以及“傳承”與“延續”,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類社會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意識的本質特性、存放方式都與“傳承”、“延續”有著非常緊密聯系,僅僅將意識封閉在腦海中是不能將其具有的價值良好呈現出來的。意識的產生就是大自然的自我意識,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需求。意識的標志在于表達交流越來越為復雜、具有豐富內涵的語言產生,可以將語言比作是思維的“外衣”。恩格斯針對語言產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語言是在人類勞動中并且與勞動一種產生的。勞動會使得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加強,相互支持、合作的情境越來越多,社會成員也意識到了協同合作的優勢。從中也可以看出意識一經發生就必須要進行陳述,也就是對其進行“傳承”與“延續”,也是進入到一種精神生產的過程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一些學術研究人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從生產階級產生以來就存在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及時在人類最初的原始社會中同樣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國內與國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本文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原始社會中就已經存在了,在共產主義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良好發展[1]。
以往很多學術研究人員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提出了很多理論觀點,其中包括了單主體、雙主體等等。但是這些觀點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就是并沒有考慮到文化自覺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社會、國家、政黨)是怎樣進行呈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源發者與教育的落實者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域,不能清楚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主體”的認知并不是簡單的區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存在的聯系,而是需要針對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教育源發者三者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可以細致化的分為兩類,分別為教育實施者和教育受益者。因為教育實施者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它扮演著“媒介”的角色。也正是因為教育實施者承擔的“媒介”作用,加強了教育源發者與教育受益者之間的聯系,這一性質與其它教育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科學認知教育其本質就是對科學文化知識進行傳播,并且幫助人類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增值教育是以科學認知為基礎的,重點與核心在于對價值體系進行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的呈現方式到底是怎樣的?依據列寧提出的有關群眾、階級、正當、領袖關系理論的基本精神,以及社會、國家、群眾、階級都是由領袖所引導的,所以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為“領袖集團”,也就是中樞領導群體,這一群體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體。但是需要注重以下內容:第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所屬群體的代表,也是政黨、社會集團的代表。第二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在“傳播媒介”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忽視,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參與到國家、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方針、教育原則制定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像是一個從新進行創造的過程,教育落實人員在教育實踐中會總結和積累經驗致使新的思想產生,并且將思想觀念向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進行反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2]。
無論是社會、國家還是社會群體都存在一定的組織化。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進行分析,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組織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化也在向著高層次領域發展。這一點的證實,可以將現代政黨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化程度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化程度進行綜合比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成效與受眾組織化程度有著非常緊密聯系。通常情況下受眾組織化程度越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取得的成效也就越為良好。
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來都是具備社會行的,是一種國家性的活動。實質代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具有“官方”色彩,同時也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應當是從上至下的。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源發者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策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守的眾多原則。在經過思想政治實施者對組織化受眾進行傳播,這一過程是從上至下的,“上”、“下”思想相互影響、意識相互滲透。民間的邪教觀念思想傳播,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之內。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上至下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必定是主流思想與主流文化,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為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有效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教育與實踐活動的充分融合。廣義層面上分析教育,認為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學校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彰顯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德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立需要具備以下三個前提條件:第一是可以依據相關標注,對教育受益者和教育實施者的思想水平進行評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其思想水平都需要在相應的“底線”共識基礎上,只有差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成立。第二是必須要確定思想政治教育源發者與受益者,不然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很難取得良好呈現。第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正方向的,教育目的就是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結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定位和運行特征進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有著積極影響。相關人員還需要不斷加強研究力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有新的內容融入。
[1]趙娜娜.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代性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15-17
[2]姚芳.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討[J].科技信息.2014(1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