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瓏
(河南省西平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900)
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行業,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教學能力之外,還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當前社會狀態,總結教學經驗,轉化為自身的教育理念,而這種理念就是語文教師的素養。語文教師的素養影響著對學生的教育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師有必要進行進修再教育,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以滿足和諧社會的發展需求。
和諧社會的特征是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人活在自然環境中,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一個自然環境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最高境界,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對自然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又限制了人類進步,因此,在人與自然之間要尋求平衡點,這樣才能避免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而危害到人類的生存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與基礎,人在社會中生存并找到自身的價值,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發展的關系,具有相同的發展目標。人們通過體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定自身的信念,在社會中找尋自己的發展方向,實現人與社會共同進步的理想,人與人之間需要和睦、友愛相處,相互關心、幫助,這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操,講究誠信與平等,并且不斷發揚下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人們的素質、道德、信念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與需求的必然趨勢[1]。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語文教育通常是記詞語、背文章,這種單向灌輸教育方式讓學生不容易理解課本內容,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語文教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學生也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精神主體,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在進修學校學習時,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教育方式,向多向互動轉變,教育方式呈現多樣化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調動起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的思想,挖掘他們創造性的潛力,適應時代需求,進行有效的語文教育方式轉變[2]。
我國現在已經步入現代化、信息化的和諧社會,學生接收到的各種知識信息也不僅限于學校,在社會上、家庭中以及傳媒都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互聯網的出現加大了信息量的傳播,現在的教育觀念不再是傳統的圍墻教育,在觀念上已經轉變為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是適應和諧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新型教育觀念,在教育上追求語文教育的銜接性、連續性與綜合性,讓語文教育能夠受益一生,社會處于一種教育為主導的社會形態。終身教育觀念是把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形成教育資源與教育手段,使各個教育目標與活動形成緊密的聯系,滿足人們所需要的和諧生活。終身教育觀念改變了語文教育固定的知識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可以獨立生存的能力,學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能力。
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期,教育目標是以社會為主導,也就是重視社會價值,個人價值要遵從于社會價值,根據社會的需求來確定教育行為與規范,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毫無個性可言,千篇一律,體現不出主體的價值與意義,所能看到的只是工具價值,而語文教育也只是注重閱讀、聽寫、背誦,把語文作為一種認知社會與世界的工具。而在和諧社會更多關注的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和諧統一,發展綜合、全面型人才,以人為本,在社會的發展建設中起到主導作用。所以,語文教育具有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成為綜合性較強的人文科目。和諧社會的語文教育目標,在原有的閱讀、聽寫、背誦的基礎上,還要加入學生的人格、思想教育,在學習中陶冶他們的思想道德情操,指引學生的思想方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出全面、綜合發展的實用人才。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語文教材、學科目標、評價方式、教參教案以及課時計劃都是統一制定、編排的,每篇課文都是統一的教學內容與流程,像流水線一樣的教育,語文教育成為一種指定、被動性質的教育活動,語文教師按部就班地進行教育,缺乏個性與創新。為了適應和諧社會的發展,進修學校要求語文教師的教育素養要向創新發展,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現在的教育改革中,一綱多本、多本并存,給語文教師拓寬了選擇范圍,擴大了創新空間,一些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促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教學與課程的創新性,進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實踐,突破傳統的教學束縛,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使語文教育呈現自由性、創新性與多樣性發展,體現出更高的教育價值。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終身教育擴大了語文教育的教材邊界,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不只是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的語文教育知識,還要跟上時代的需求,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知識更新,豐富教學資源與經驗。現在的語文課本中,除了語文內容之外,還增加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際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通過進修學校的學習與提高,使其掌握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全面性,這樣才能增強語文的教學能力,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語文教育。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知識的獲取渠道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增加了語文教育的教學途徑。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學會運用多媒體、掌握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文教學信息與資源,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語文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生動的語文教學環境。同時,語文教師還要具備豐富的社會經驗,指導學生適應社會成長的能力,語文教師的知識素養必須要向復合型發展,適應時代發展,體現出語文教育的科學性與實用性[3]。
我國現在的教育在往知識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但是,每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面,對語文教師所掌握的知識面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在進修學校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合作的方法進行交流,彌補自身的不足,這也是快速提高知識與能力的最好方法。向合作型發展也是語文教師人格素養的一種體現。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道德的提升,都可以通過合作來實現。和諧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而合作是和諧相處的能力表現之一,也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人格素養,不但可以提高專業知識掌握能力,還能通過平等交流加強教育能力與創新能力,成為一名符合和諧社會道德標準的優秀語文教師。
結語: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對學生教育的知識面也隨之增加,尤其在能力與素質方面的綜合教育是和諧社會發展的趨勢,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適應社會發展,才能滿足當前和諧社會的教育要求。
[1]張國禮,邊玉芳,董奇.中小學教師教學素養、工作壓力、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年04期
[2]李麗,陳永杰,陳維.實踐性知識視角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郭琳.淺論小學語文教師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及其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3 年 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