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領筠
(無棣縣棣豐街道中心小學,山東 無棣 251900)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最近幾年,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正在實施。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只有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把知識學活,將來才能活用。基礎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打基礎,這種基礎不但是指掌握基礎,而是包括基本能力的培養。美術是用來表現豐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種手法。事物、情感是時時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也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美術課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將會對學生的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地影響。同時,也給教師的課堂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傳承古今文化的同時也有了時代的產物,這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是有獨特的作用的。我們并不是要小學生現在就有什么重大的發明創造,畫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們學會創造性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創新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如今的學生已經不同往日了,也許很多老師自己小時候的那種老師講,學生一動不動地聽的學習方式還殘留在他們的腦海里,所以這種教學方法用在學生的身上,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獨特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都能展現自己的優點。尤其是在美術課上,更能體現這一點,因為在畫面中就能表現出他們自己獨特的想法。我們應該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和他們如朋友一般,才會發現他們獨一無二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一種力量,更充滿了創造力。時代在飛速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在于創新。我們的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讓我們的課堂不再“安靜”,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創新的搖籃。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作為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擁有獨特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而不是把學生訓練成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一句名言: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更充分說明了培養人的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記得有一次美術課上,是二年級的一節繪畫課《故事畫》,多數孩子都能用畫筆表現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是畫的自己經歷過的,有的是畫的聽過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孩子在畫面中給太陽公公戴上了一副藍色的大眼鏡,我問他為什么這么畫?他說,暑假跟著爸爸媽媽去旅游太熱了,太陽公公戴上藍色的眼鏡,射出來的光一定很涼爽。多么可愛的想法,他們小小腦瓜里這種無拘無束的想法我們怎能忍心去束縛呢?
生動的想象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金鑰匙,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激發學生思維主動性的基礎上,加強思維的發散性訓練。如在一年級教學《有趣的半圓形》時,用半圓形這個基本形狀啟發學生產生聯想。比如倒著的時候會聯想到雨傘、小動物的頭、汽車、降落傘、宇宙飛船等等,半圓形正著的時候會聯想到動物的身體、小丑演員、西瓜、小女孩的裙子等等,斜著的時候就會聯想到月亮、臺燈、帽子等等。這樣的訓練增強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和認識事物規律特點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孩子們都能后創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這種發現性思維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不止于此,面對在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弊端,我經常陷入困惑與思考中,想方設法去改變這種弊端。比如在繪畫課的課堂上,如果教師給學生出示范畫,學生就會照著你的范畫幾乎一模一樣的臨摹出來,學生放不開手腳,沒有創新,這就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想象能力。比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然后根據事物的特點指導學生想象。通過學生的作品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稚氣,充滿了幻想,活潑自然,雖然形象欠佳,但是確是用眼睛、用自己的內心觀察著世界、感受著生活。分享著作品的喜悅的同時,孩子們也找到了自信,有了足夠的自信心,就有了創新的動力。
美術課堂離不開創新,美術本身就是在不斷創新中成長。我相信,只要教師有著創新欲望,孩子們就會更加熱衷于創新,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學生的創造欲望在美術課堂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為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