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兆玉
(河南省淅川縣第二小學,河南 淅川 474450)
(一)拼音基礎不好,在識字量不夠的前提下,沒有辦法借助拼音進行認讀。我們班愛看書的孩子現在看的書目,一般都是比較厚的讀本。大篇幅的文字他們能夠借助拼音,很完整、很流利的讀下來。而讀書比較吃力的孩子,一般拼音掌握的不扎實,就算給他拼音,他拼讀起來也很吃力,一吃力,就失去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所以即使是再有趣的故事,讀起來支離破碎的,他們也覺得很枯燥。
(二)在小時候,父母也很少在身邊陪伴孩子讀書,孩子對書沒有概念。很多一點書都讀不進去的孩子,你就算給他漫畫,他也覺察不出來這是什么東西。因為父母的行為習慣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沒有捧起書的習慣,他也沒見過爸爸媽媽讀什么。所以你把書給他,就是在強加給他負擔,這樣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對讀書沒有興趣。
(三)沒有一本能夠真正引發孩子興趣的書。大多數孩子還是屬于這種情況的,他們會看書,但是看一會兒就堅持不住了,會跟爸爸媽媽說,沒有意思呀等等。這種情況就是沒有找到真正能夠調動孩子讀書欲望的讀本,孩子覺得讀書無非就是這些。所以他會讀,但是時間不長,沒有養成習慣。其實現在的孩子,每天的任務并不輕,他們從早上起來來到學校,除了一天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外,還要在放學之后,去各種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大量的機械化的讓孩子接受知識和事物,使孩子成為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扼殺了他們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的積極性。他們不再將看書看作是一種快樂,而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這不僅讓孩子很難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更違背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本性。
(一)在激發學生對讀書的欲望的過程中,我主要采取引導的方法。
一年級上學期每天中午吃飯的時間,我會提前吃完,就在孩子們打飯,坐下來準備吃飯的時候拿出一本書,像講故事一樣,讀一個故事給孩子聽。這樣當我讀完故事,把書放到讀書角的時候,孩子們吃完飯,或者下課,就會去爭相看我讀過的那本書。他們會看一看我讀的是哪一頁,還有什么故事,明天張老師還會給我們讀哪個故事呢?有的孩子回去之后,就會買一本和我讀的一樣的書,當他告訴我的時候,我就會和她說,我每天都讀,那這回咱倆比一比,看看誰讀的快,讀的仔細,知道的最多。這樣孩子的讀書興趣就上來了,久而久之習慣就容易養成。
(二)制作讀書晉級和獎勵制度。
把制作精美的小卡片、小獎章帶到課堂上,利用課前幾分鐘,對讀書進行宣傳和鼓動,跟孩子們說:“這些都是老師靜心制作出來的小獎章、小卡片,你們想得到它嗎?這些東西,不是你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的,如果你每天都讀書二十分鐘以上,老師就每天給你蓋一個獎章,一周兌換一個晉級卡片。到一個月老師就會給晉級卡片最多的孩子一個小禮物!”有了讓他們前進的動力,孩子們回家之后,多多少少都會看書的。想長期堅持下去培養習慣,還需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得到家長的全面配合,再不定時的給孩子不用的誘惑,這樣就邁出了讀書的第一步。
(三)在班級內部,樹立正確的積極向導。
有的孩子喜歡展示,每周至少找出一節課的時間,讓讀書的孩子,想把自己讀的故事講給大家的孩子,到前面來給同學們講你讀到的知識和故事,不管是三言兩語還是長篇大論,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樹立讀書的榜樣,讓榜樣在讀書的過程中,起到示范和引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