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郭雯,楊恩,沈賢虎,聞紅偉,郭會
(1.安徽省省直機關醫院,合肥 230001;2.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員會)
?
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健康管理體檢結果研究新進展
王俊1,2,郭雯1,楊恩1,沈賢虎2,聞紅偉1,郭會1
(1.安徽省省直機關醫院,合肥 230001;2.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員會)
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自愿參加健康體檢(HCU)。然而,與多少人相反的是,高級職稱科技人員(HPT)似乎對HCU不太關心,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參加HCU是完成單位交給的一項任務。值得注意的是,HPT由于工作方式的自身特點導致與一般人群健康體檢結果有所不同。因HPT多為單位骨干,上班時主要坐在辦公室而運動少,并且經常加班,應酬較多,還面臨升職等問題,工作壓力較大,導致這類人群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1]。HPT工作較忙,去醫院看病的次數少,而通常單位組織的每年定期體檢就多成為該類人群唯一的早發現疾病的有效途徑[2]。這類人群的生活方式不同,導致與一般人群體檢相比結果有不同的差異。現將該類人群體檢新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李穎軍等[3]將年齡33~57歲,平均年齡為45歲的645名在職師團干部體檢時發現6.5%患有高血壓病。張香云[4]將5844例參與體檢的領導干部和高端技術人才分為中年組(41~60歲)和老年組(超過60歲),發現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發病率老年組高于中年組。夏玲華[5]將1299名副縣級以上中老年干部按照年齡分為四組,分別為35~45歲組、46~55歲組、56~65歲組和66~75歲組,結果發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多見于56~65歲之間,高于66~75歲組,也高于35~45歲組和46歲~55歲組。上述結果表明在職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工作負荷大、應酬多、還要經常加班加點、睡眠少,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況,導致高血壓病發病率高于老年人和年輕人,且糖尿病、冠心病發病率也相應增加。
HPT由于工作緊張,經常出現睡眠少或睡眠質量差,導致不少人健康體檢時抱怨記憶力減退。Adams等[6]對HCU時主訴為抱怨主觀記憶喪失(SMC)的體檢者進行了調查。雖然美國預付工作小組(USPSTF)并沒有推薦將癡呆列為日常監測,但被體檢者中有關記憶問題方面最多的主訴是SMC。在年齡大于等于45歲的被檢查者中,22.9%患有SMC,其中41.8%的SMC需要接受治療;而在日常的體檢中,SMC占體檢人數的25.2%。對風險比(OR)進行校正后,抱怨SMC經常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的OR達到3.02,甚至影響到日常工作(OR=2.98),而這其中以大學學歷者最多(OR=2.42),低于高中畢業學歷、高中畢業及大專的OR值分別是1.0、1.39和2.00。隨著年齡增長,主訴為SMC的人數逐漸增加,18至24歲發病率為5.3%,25至34發病率為6.9%,35至44歲發病率為7.5%,45至54歲發病率為12.2%,55至64發病率為12.2%,大于65歲發病率為13.0%。詢問他們意識不清或記憶喪失后需要的幫助分別為安全、交通、家庭問題、個人健康等。由于SMC可能逐步發展為老年癡呆或阿爾茨海默病,所以作者認為需要及早進行有效干預。
3.1 血脂 張志軍[7]通過對193例中年組(41~59歲)和152例青年組(20~40歲)在職機關干部的體檢結果顯示,中年組高血脂檢出達到15.5%,遠高于青年組(6.6%)。彭桂平等[8]對696例低齡組 (39~60歲)和522例高齡組,低齡組干部高脂血癥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高齡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李穎軍等[3]對645例平均年齡45歲的軍隊師團級在職干部體檢發現,30.5%存在高脂血癥。張香云[4]亦發現中年組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發病率中年組高于老年組。夏玲華[5]將高級職稱科技人員按照年齡分為35~45歲、46~55歲、56~65歲和66~75歲4組,發現高脂血癥多見于46~55歲組,發病率為20.6%,高于66~75歲組。這可能是由于①高級職稱科技人員體力勞動少而以腦力勞動為主,運動量少導致脂類代謝緩慢;②平時應酬較多,暴飲暴食導致攝入過多的高糖、高脂及高蛋白食物,致使體內脂質過剩;③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④長期的心理壓力致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身體出現脂質代謝異常[9]。
3.2 血糖 張志軍等[7]對在職機關干部體檢時發現,中年組(41~59歲)高血糖發病率占體檢人數的6.7%,高于青年組(20~40歲)的3.2%。李穎軍等[3]發現5.5%的在職師團干部存在糖代謝異常。張香云[4]發現血糖受損老年組發病率高于中年組。彭桂平等[8]對696例體檢干部分為低齡組 (39~60歲)和522例高齡組(61~100歲),高齡組干部糖尿病及糖代謝異常的檢出率明顯高于低齡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在職高級職稱科技人員高血糖發病率較高,隨著年齡增大,會出現增高的趨勢。
3.3 肝腎功能 李穎軍等[3]發現4.3%的在職師團干部發現肝功能異常,可能與脂質代謝異常有關。但腎功能異常較少發生,這可能是由于人體腎臟有強大的貯備能力,在疾病早期時往往沒有或極少出現征兆有關。
尿液PH降低:HPT由于運動量少,肥胖者不在少數。尿液pH降低是預測慢性腎病和代謝異常的常用指標,經常用于肥胖者有無健康異常的檢測。Nakajima等[10]對25~80歲的3629名體檢者結果研究后發現,尿液pH值偏低和蛋白尿見于體質量指數(BMI)≥ 27.0 kg/m2的人群,而血尿見于BMI≤20.9 kg/m2。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MI≥27.0 kg/m2與pH值尿液降低(pH≤5.5)呈相關性,因此肥胖程度與pH值降低有相關性。不過經過年齡和性別校正之后,作者也發現尿液pH值降低與BMI≤19.0 kg/m2呈正相關,低體質量出現的低pH值可能與肥胖出現的低pH值潛在的機制不同。
4.1 心電圖 廖曉玲[11]將4854例企事業等單位干部分為老年前期(<60歲)和老年期組(>60歲),老年前期心電圖異常檢出率為28.54%,老年組為46.72%,并且發現無論是老年前期組還是老年期組,均以心律失常為多見,并且老年組男性明顯高于老年前期組男性。ST段壓低、T波改變及ST-T改變等心電圖異常,老年組均高于老年前期組。左室高電壓老年組高于老年前期組。電軸左偏老年前期組與老年組較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低電壓老年組高于老年前期組。心室肥厚老年組與老年前期患病率相同。QT間期延長老年期患病率明顯高于老年前期。作者發現竇性心動過緩普遍存在,竇緩多合并竇性心律不齊,這可能與機體緊張、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作者發現這類人群心電圖異常高于一般體檢人群,故作者建議該類人群應當定期體檢,早起干預,盡早引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合理用藥,從而降低心血管等高危疾病的發病率。
4.2 腹部超聲 李穎軍等[3]發現12.6%的在職師團干部超聲檢查發現脂肪肝,4.0%的在職師團干部超聲檢查發現肝、腎結石。張香云[4]發現中年組脂肪肝發病率高于老年組。彭桂平等[8]對696例低齡組(39~60歲)和522例高齡組(39~60歲)體檢干部超聲檢查發現,低齡組干部脂肪肝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高齡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夏玲華[5]發現35~45歲組、46~55歲組、56~65歲組和66~75歲組各組之間脂肪肝超聲檢出率未見明顯差異,而腎結石以56~65歲組檢出率最高。喬瑞峰等[12]對2006~2014年某部團以下文職人員的健康體檢報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9年以來主要疾病的超聲檢出率相似,超聲檢查發現的主要疾病有脂肪肝、肝腎囊腫、膽結石、腎結石及前列腺增生等。
一項臺灣的體檢研究結果表明[13],616例健康體檢男性采用超聲計算前列腺體積,按照前列腺體積中位數分為大體積和小體積。收集基本資料、既往史、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前列腺體積中位數為27 mL,平均年齡為54.8歲,大體積的患者較小體積患者年齡偏大(56.5歲、52.7歲),血清PSA水平偏高(1.73 μg/L、0.96 μg/L),IPSS評分偏高(8.37分、6.16分),肥胖、體質量增加、腰圍較粗。經多因素方差分析,年齡(OR=2.45)、血清PSA(OR=2.75)、腰圍(OR=1.45)、肥胖(OR=1.47)、超重(OR=1.43)與前列腺體積具有相關性。通過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腰圍增粗(OR=1.89)是前列腺體積增加的獨立預測指標,見于IPSS評分較低的體檢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肝脂肪變性:NAFLD是臨床體檢中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多數人不出現臨床癥狀,且血清學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并不升高。NAFLD與胰島素抵抗相關,并可出現代謝綜合征(MS)相關肝臟臨床癥狀,包括肥胖、血脂異常、高血壓和糖耐量異常。Lesmana等[14]對1054例體檢者進行分析,作者采用LOGIC S6和LOGIC 7彩色超聲診斷儀,3.5 MHz凸陣探頭,診斷標準是:超聲檢查發現肝臟實質回聲高于腎實質。NAFLD采用半定量進行分級:輕度:肝實質回聲彌漫性輕度增強,肝包膜和肝內血管顯示清晰;中度:肝實質回聲中度彌漫性增強,肝包膜和肝內血管顯示欠清晰;重度:肝實質回聲明顯增強,肝右葉后半部分顯示不清,肝包膜和肝內血管顯示模糊。作者認為超聲是最常用于NAFLD的簡單、廣泛應用、且易接受的檢查方法。Kim等[15]對NAFLD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NAFLD出現MS是正常人的3.63倍,但肥胖男性而無NAFLD者出現MS是正常人的3.84倍;女性NAFLD出現MS是正常人的5.56倍,但肥胖女性而無NAFLD者出現MS是正常人的3.46倍;NAFLD中未見肥胖的體檢者空腹血糖明顯升高。作者認為NAFLD與MS呈明顯相關性,女性NAFLD是比肥胖更重要的危險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胰病(NAFPD),脂肪胰,或胰腺脂肪過多:NAFPD臨床意義目前大多數尚未明確,偶爾在腹部超聲發現,多數體檢者并未進一步檢查。Lesmana等[16]采用LOGIC S7彩色超聲診斷儀,3.5 MHz凸陣探頭對1054名體檢者進行超聲檢查結果分析。檢查者事先不知道被檢查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以超聲為判斷標準。超聲探頭置于近腹中線位置,縱向放置超聲探頭并與腹中線平行,胰腺回聲與同等深度的肝實質回聲相比較,2位超聲醫生共同診斷且結果一致才診斷為NAFPD。若肝實質回聲增強,則與腎皮質回聲比較。診斷NAFPD是基于胰腺回聲強于肝實質和腎皮質之上。作者選擇了平均年齡為43.1歲的1054例健康檢查者體檢結果發現,152例胰腺超聲檢查未見異常,315 (35.0 %)例超聲診斷為NAFPD。二元變量分析結果顯示NAFPD與性別、年齡、收縮和舒張壓、BMI、FPG、三酰甘油和膽固醇水平呈正相關性。作者認為NAFPD約占體檢人數的35%,與代謝因素有明顯相關性,且可能會增加患胰腺惡性腫瘤的風險。
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依據體檢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等綜合考慮,有選擇、有針對性對體檢項目進行篩查,從傳統體檢轉為靶向體檢,一些具有某些疾病的易感人群也相應定義為TP[17]。這些TP需要通過公共衛生途徑來提高自身保健。渠道有:①尋找當地的衛生部門合作,社區授權,或建立社區論壇,包括一些組織結構,如老年俱樂部、健康志愿者幫助;②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活動;③在法律意義上有權參與體檢,而非僅僅是單位的一項福利;④如果被認為是患者,鼓勵參加長期的健康預防項目。這個項目包括多個部分,包括運動、營養和社會參與。
綜上所述,高級職稱科技人員由于工作緊張、壓力較大,使得不少高級職稱科技人員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18]。部分體檢者對自身健康不重視,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識,忙于工作而疏于健康檢查,久之導致小病成大病[19]。因此,應當加強健康教育、健康體檢、心理干預、疾病治療、疾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模式,才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1] 李買容,廖麗玲,羅顯榮.某社區在職和退休干部慢性病4年體檢結果對比分析[J].現代醫院,2015,15(2):147-148.
[2] 沈干.我國老年醫學近年臨床研究的熱點[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6,19(1):1-3.
[3] 李穎軍,龔健.軍隊師團級在職干部健康體檢645例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1):73-74.
[4] 張香云.中老年干部體檢結果分析及健康管理建議[J].黑龍江醫學,2014,39(9):1112-1114.
[5] 夏玲華.中老年干部健康體檢的結果分析及健康管理對策[J].醫學綜述,2013,19(14):2671-2675.
[6] ADAMS M.Routine check-up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discussions with a health care provider about subjective memory complaints,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J].Prev Chronic Dis,2016,E15(13):1-12.
[7] 張志軍.345名機關干部健康體檢血壓血糖血脂測定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12):1210.
[8] 彭桂平,黃若飛,高媛,等.1218名不同年齡干部人群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15):128-129.
[9] 朱玉紅.2014年橫塘地區400名干部體檢血脂血糖結果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12):81-82.
[10] NAKAJIMA K,ODA E,KANDA E.Latent association between low urine pH and low body weight in an apparently healthy population[J].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16,76(1):58-63.
[11] 廖曉玲.我市干部心電圖體檢調查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11):23-24.
[12] 喬瑞峰,陳海龍.某部基層文職人員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2):180-181.
[13] YANG TK,WOO P,YANG HJ,et al.Correlations of metabolic components with prostate volume in middle-aged men receiving health check-up[J].PLoS One,2016,11(1):e0145050.
[14] LESMANA CR,PAKASI LS,INGGRIANI S,et al.Develop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scoring system among adult medical check-up patients: a large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validation study[J].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2015,23(8):213-218.
[15] KIM JY,LEE C,OH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Korean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Clin Chim Acta,2016,25 (16):30103-30106.
[16] LESMANA CR,PAKASI LS,INGGRIANI S,et al.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Pancreas Disease (NAFPD)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adult medical check-up patients in a private hospital: a large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C Gastroenterol,2015,15(1):1-5.
[17] SHINKAI S,YOSHIDA H,TANIGUCHI Y,et al.Public health approach to preventing frailty in the community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y aging in Japan[J].Geriatr Gerontol Int,2016,16(Suppl 1):87-97.
[18] CHEN D,GUAN J,XIE X,et al.The prevalence and adverse profiles of fatty liver disease among different ethnic public servants in Urumqi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J].Int J Clin Exp Med,2015,8(6):9218-9228.
[19] 尚靜,袁陳佩.干部健康體檢情況分析與健康教育[J].醫學信息,2015,28(9):245.
安徽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502052068)
王俊,副主任醫師,Email: 614006275@qq.com
R194.3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6.06.033
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