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惠
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李付惠
近年來有關中藥不良反應逐年增多,因此探討中藥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和進行對策分析尤為必要。本文從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國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并對預防及解決中藥不良反應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分析,旨在讓人們正確認識中藥的不良反應,為指導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依據,確保人類安全健康使用中藥。
中藥;不良反應;原因;對策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as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
中藥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其主要來源于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1]。中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臨床使用歷史,人們普遍認為中藥藥性平和,服用安全,但隨著中藥應用的日益廣泛,中藥不良反應報道逐年增多,如龍膽瀉肝丸事件、魚腥草注射液事件、云南白藥事件等[2-4]。中藥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過敏反應、毒副作用、特異性反應、致畸作用、致癌作用以及致突變作用等[5]。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是藥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藥走世界的必備條件,中藥的有效性不可否認,但其安全性同樣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鑒于此,本文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以期為臨床安全使用中藥提供保障。
1.1中藥品種混亂
中國中醫藥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由此產生了中藥的品種繁多,同時會出現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現象。如益母草,在東北稱坤草,在浙江叫三角胡麻,在四川叫學母草[6]。又如木通,患者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可能會致死,這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是關木通,但是臨床使用時很少有人會區分川木通和關木通,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不良反應很小;而關木通是馬兜鈴科的植物,主要含有馬兜鈴酸,這種成分可損傷腎小管及間質,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可能會致死[7]。
1.2中藥一藥多源
中藥品種繁多,資源豐富,來源復雜,同一種中藥由于來源不同,所含的化學成分以及藥效有很大差別,且他們的不良反應也不同。如石決明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來源于同科屬6個不同物種,6種石決明來源不同,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別[8]。如烏頭中含有烏頭堿等有毒成分,不同產地烏頭中毒性成分含量不同,四川產的烏頭毒性是北京產的2倍、甘肅的3倍。還有的商家會故意使用混偽品,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如紅參為滋補之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但市場有用商陸的根加工后而成,其性狀與紅參極相似,但商陸為瀉下逐水藥,屬于毒性藥品,服用后易引起中毒;又如附子,它是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而近代絕大部分地區用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根做附子用,二者的來源、成分、療效均不相同,附子為溫里藥,而白附子為化痰止咳平喘藥[9]。
1.3中藥炮制不當
中藥炮制是指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制劑之前,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的需要和藥物自身的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是我國一項傳統的炮制技術,也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中藥必須經過炮制才能使用。因為在炮制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同時也能夠提高藥物的療效,所以,中藥在臨床使用之前,都需要經過嚴格、規范的炮制加工[9]。特別是對于毒性藥物,如烏頭類中藥,川烏中的有效成分為雙酯類生物堿,沒有加工炮制時雙酯類生物堿的致死量在3~5 mg。患者口服劑量超過0.2 mg時就可能誘發毒性反應,但是通過炮制之后,雙酯類生物堿可以水解成毒性較小的烏頭胺,烏頭胺的毒性僅為雙酯類生物堿0.1‰~0.3‰,炮制后既可以保持原有烏頭類藥物的療效,又可以降低它的毒性。因此對有毒的中藥因進行相應的炮制,以便達到降低毒性作用[10]。
1.4中藥使用中不掌握正確的辯證施治
中醫是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治療疾病,不但要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實際病變情況,還要全面了解中藥的藥學、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如不分寒熱虛實隨便使用中藥,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危害身體健康。如熱證誤用溫熱藥中的大熱之品附子,可能這個患者的熱證會更加厲害,就會加大附子不良反應的表現[11]。又如大黃,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如果不管是寒積便秘還是熱積便秘都使用,會造成腸道功能損害,反而會產生便秘現象[12]。因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選擇使用中藥,不能誤聽民間流傳的各種方子,濫用中藥,也可能會產生中毒現象。
1.5中藥使用配伍不當
隨著中藥進入國際市場,近年來對于中藥和西藥的配合使用現象比較普遍,不少人誤以為,中藥和西藥同時并用,可以取得更佳的療效,其實不然,中西藥配伍不是機械的簡單相加,而是有原則、有理論根據的應用。有些中西藥是不能同時并用的,如含酸性成分的中藥山楂丸、五味子丸子等,若與磺胺類藥同時口服,能引起尿液酸度增加,引起血尿等;中成藥麝香保心丸、益心丹,如與喹尼丁同時服用,可使心臟驟停等。在中藥的治療過程中,還應嚴格按照中藥“七情”配伍的原則進行,以便增效減毒。最好不要違反“十八反”及“十九畏”的配伍禁忌。中藥的使用還應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案。配伍得當,可使其增效降毒,否則,會產生中藥的不良反應[1]。
1.6中藥的過量使用
毒劇藥廣泛地用于臨床,是中醫用藥的又一特點。“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如甘草,在中藥上有“國老”之稱,為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解毒的常用中藥,但長期服用甘草,也易引起血壓升高、浮腫、血清鉀降低等副作用。有些中藥雖然單劑量不會超過常用量,但是由于長期連續使用,會在體內產生累積,因而引起不良反應。如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中成藥,其成分都含有朱砂,如果長期大量服用,會造成慢性汞中毒[13]。
1.7中藥制劑與服法不當
并不是所有的中藥都是湯劑,都只能口服。有的中藥有其特殊的制劑方法與服法要求。如使用不當,會產生不良反應,如砒石不能作酒劑服,違者即可斃命。鴉膽子須去殼取仁,用龍眼肉包裹服,否則可蝕灼口腔、咽喉、胃黏膜等。
1.8中藥使用時沒有注重個體差異
患者體質及個體差異,是引起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藥含量有多種化學成分,如蛋白質和多糖等,具有產生變態反應的基礎,老年人、嬰幼兒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的患者,對藥物耐受性差,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1.9擅自使用中藥,不遵醫囑
中藥可治病,但也可致病。很多人認為中藥安全無毒,可以自行服藥。其實中藥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所以,我們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嚴格遵守醫囑,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我們在臨床使用中藥時,要嚴格遵醫囑,根據具體病情、個人體質等具體情況,合理使用中藥。盡量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從而達到安全使用中藥。
2.1加強本草考證和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
對中藥應加強本草考證,理清淵源,防治品種的混亂和一物多名或同名異物現象的發生,明確中藥的正品與主流品種,力求達到中藥一物一名。并結合藥效,加強中藥成分的研究,中藥中以復方制劑居多,在復方制劑中每一味中藥中都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他的作用是所有藥物的綜合作用的表現,這從根本上造成了不良反應的復雜性。所以,需要加強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盡量提取出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減少無效成分,這就有效的避免各種成分在中藥中的混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目前根據藥效對中藥及復方的研究較少,對中藥的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也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對中藥的安全性評價研究需要得到重視[14]。
2.2加強中藥管理,確保中藥品質
保證中藥品質是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基本條件。要重視與中藥質量有關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從“三個P”入手,首先應從GAP入手,保證對中藥材資源、種植環境以及農藥的使用,建立起規范的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可以全面提高中藥材品質,從源頭上保證中藥的質量。其次按照 GMP質量要求生產,嚴格控制藥品生產過程,可以保證中藥飲片及其制劑的質量。最后嚴格按照GSP要求經營銷售,保證流通使用中藥品的質量,確保提供質優的藥品。
2.3加強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
加強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提高醫務工作者素質,特別是加強中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思維的方法學習。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在實際的用藥過程中,必須辨證論治用藥,如感冒,由于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常常區分為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不同證候,顧在中醫治病中欲治感冒,必須辨清是屬于風寒還是風熱,才能確定是采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藥,如果不辨證用藥,風寒的患者使用風熱的中藥,易引發不良反應,并使病情加重。所以臨床醫務人員要懂得中醫的辨證思維,熟悉中藥的藥性,在臨床治病用藥時正確辯證施治,才能起到治療作用[15]。
2.4加大中藥安全知識的宣傳
針對目前人們對中藥認識的誤解,醫藥工作者應進一步加強中藥知識的宣傳,使人們全面客觀的看待中藥及其不良反應。禁止夸大中藥療效,隱瞞不良反應的錯誤宣傳,正確地認識中藥的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是中藥使用、發展的客觀要求。使患者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正確的選擇、使用中藥,正確治療相關疾病,調養身體,避免錯誤的使用中藥,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在使用中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其有效成分和使用禁忌,要時刻謹記“十八反”“十九畏”。多種中成藥聯用時,就更應該注意各種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盡量避免同時使用多種中藥注射劑與西藥注射劑聯合使用,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5]。
2.5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監測體系
建立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并統計不良反應情況,發現不良反應及時上報和進行統計處理、完善不良反應體系、促進相關法規和制度的實施。建立中藥不良反應庫,滿足國內外醫療機構對中藥不良反應的信息需求,同時也指導臨床醫師合理使用中藥,為開展中藥不良反應的流行病學研究提供臨床相應的依據。
中藥是中醫學的瑰寶和靈魂,正確合理的使用中藥,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是每一個醫藥工作者的職責,在使用中藥時,既要看到中藥的良好療效,同時也要看到中藥的不良反應。通過本文的綜述,全面概括了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如何減少中藥的不良現象的發生,需要我們遵循中藥的配伍禁忌、辨證論治、重視中藥藥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防止因使用不當而引起的中藥不良反應,使中藥更加安全有效,真正造福人類。
[1] 鐘贛生. 中藥學[M]. 9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1.
[2] 梅全喜,曹俊嶺. 中藥臨床藥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8-283.
[3] 李玉珍. 中藥不良反應不容忽視—從龍膽瀉肝丸事件引發的思考[J]. 中國藥事,2013,17(7): 406-409.
[4] 李長英,雷招寶. 云南白藥致不良反應/不良事件38例文獻分析[J]. 中國藥房,2013,24(40):3817-3819.
[5] 羅山水,章新友,肖芬芬,等. 中藥不良反應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時珍國醫國藥,2015,26(1):240-242.
[6] 康廷國. 中藥鑒定學[M]. 9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
[7] 原思通. 對“中藥中毒病例攀升”問題的思考[J]. 中國中藥雜志,2000,25(10):579-582.
[8] 中國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67.
[9] 袁宙新.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分析及防治對策[J]. 中華全科醫學,2015,13(4):653-655.
[10] 陳正超. 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與藥學服務對策[J]. 齊魯藥事,2009,28(2):96-98.
[11] 許多,高小明,賈淑娟,等. 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特點與規律研究[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4):62-64.
[12] 趙雁華. 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5,31 (2):40-42.
[13] 楊世紅. 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及相關對策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5,12(6):69-70.
[14] 謝玉惠. 中藥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21):3295-3297.
[15] 李會根. 中藥不良反應的現代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10):109-112.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Fuhui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99,China
R28
A
1674-9316(2016)14-0137-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4.092
文山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