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彬 葛紹華 林麗娟 方朝生
早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癥狀分析
黃榮彬 葛紹華 林麗娟 方朝生
目的 探討早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癥狀。方法 對2010年4月~2016年4月診斷為早期重癥手足口病的90例住院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分析90例患兒的發熱和神經系統受累的臨床表現。結果 小于3歲為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高發年齡,90例患兒中發生中等度發熱和高熱分別為39例(43.3%)和51例(57.0%),神經系統受累情況中驚跳90例(100%),57例(63.3%)患兒精神狀態尚好,18例(20.0%)患兒發生激惹,21例(23.3%)患兒發生肢體抖動癥狀,共13例(14.4%)患兒發生嘔吐。87例(96.7%)患者從發熱到出現驚跳癥狀的時間在3 d以內。結論 臨床可依據持續發熱、驚跳等臨床表現以及3歲以內的高發年齡有效、及時、便捷地發現早期重癥手足口病的患兒,以便于及早住院治療,降低患兒死亡率。
手足口病;重癥患兒;持續發熱;驚跳;肢體抖動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在兒科發病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兒癥狀較輕,只有少數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發腦干腦炎導致血管神經性肺水腫和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尤以3歲以下兒童多見[1-2]。在暴發流行期間盡早篩查出重癥患兒,及時收住院,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減少和避免死亡患兒的發生。現對我院診斷為早期重癥手足口的90例患兒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早期重癥手足口患兒的臨床表現,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兒科診斷為早期重癥手足口病的患兒9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衛計委2010年4月20日頒發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3]的診斷標準診斷,將90例患兒根據年齡分為三組,第1組:6月~1歲,9例(10%);第2組:1歲(含)~3歲(含),66例(73.3%);第三組:>3歲,15例(16.7%)。主要治療措施:(1)控制顱內高壓:20%甘露醇,每次0.5 g/kg,1次/6 h,20~30 min快速靜脈注射,對頻繁驚跳、精神差的患兒給0.5 g/kg,1次/4 h,根據病情及時調整給藥間隔。(2)甲基潑尼松龍2~4 mg/(kg·d),根據病情盡早減量或停用,一般用藥3 d左右。(3)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總量2 g/kg,分2 d給予。(4)利已韋林10 mg/kg,用藥3~5 d。(5)其他對癥治療:降溫,鎮靜等。90例患兒均治愈。
1.2 方法
統計分析90例患兒的發熱和神經系統受累的臨床表現,發熱分中等度發熱(38.5℃~39℃)和高熱(高于39℃);神經系統受累情況觀察指標有精神狀態、激惹、驚跳、肢體抖動和嘔吐,精神狀態分尚好、倦怠和差3個等級,由主管醫師自主判斷。
2.1 臨床表現
90例患兒中等度發熱和高熱分別為39例(43.3%)和51例(57%),其中第1組、第2組和第3組的中等度發熱和高熱分別為:4例和5例,27例和39例,8例和7例;90例(100%)患兒均發生驚跳癥狀;57例(63.3%)患兒精神狀態尚好,其中第1組、第2組和第3組分別為9例(100%)、45例(68.2%)、3例(20.0%);倦怠27例(30.0%),其中第2組18例(27.3%),第3組9例(60.0%),差6例(6.7%);共30例(33.3%)患兒發生激惹,均為第二組患兒(45.4%);共18例(20.0%)患兒發生肢體抖動癥狀,均為第二組患兒(31.8%);共13例(14.4%)患兒發生嘔吐,其中第1組、第2組和第3組分別為3例(33.3%)、5例(7.6%)和5例(33.3%)。
2.2 發熱到出驚跳的時間
90例患兒中26例(28.9%)在1(含)~2 d出現驚跳癥狀,其中第2組24例(36.4%),第3組2例(20.0%);51例(56.7%)在1(含)~2 d出現驚跳癥狀,其中第1組9例(100%),第2組36例(54.5%),第3組6例(66.7%);10例(11.1%)在2 (含)~3 d內出現驚跳癥狀,其中第2組6例(9.1%),第3組4例(26.7%);3例(3.3%)在≤3 d出現驚跳癥狀,均為第三組患兒。
本研究結果顯示,1~3歲為兒童重癥手足口病的高發年齡,且該階段患兒神經系統受累的各臨床表現發生率(精神倦怠、激惹、肢體抖動)均較其他兩組高。但3歲以上的兒童也不能忽視,本組中有1例為8歲的兒童。本組90例患兒均出現持續發熱,其中43%出現中等度發熱;57%為高熱;90例(100%)患兒均出現驚跳,同時發現從發熱到出現神經系統損害主要集中在發熱3 d內,提示對持續中等度以上發熱3 d的患兒需進行嚴密觀察。驚跳為腦干功能受損害的早期臨床表現,具體表現為突然出現的短暫的電擊樣四肢抽動,常在睡眠時為多[4]。而發熱和驚跳也最易被家屬察覺和感知并在就診時描述,極有利于在家庭中的早期識別,利于及早就診[5-6]。
綜上所述,依據持續中等度以上發熱、驚跳等簡單的臨床表現,結合重癥手足口病3歲以內的高發年齡,可能簡便、及時、有效地發現早期重癥手足口病的患兒,以便于及時收治住院并進行有效治療。同時,廣大基層單位在當地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面對大量的患兒時可以根據以上幾個臨床特征性表現,便捷地篩查出早期重癥病例,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進行集中收治或轉診重癥患兒以降低病死率。
[1] 王文平,陳必全,方慶豐,等. 注射用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120例療效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9):136-137.
[2] 李素華,陳潔,汪洪姣,等. 浙江省溫州地區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臨床和實驗室特征分析[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0,3(6):337-33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4] 俞蕙. 兒童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臨床早期識別[J]. 中華兒科雜志,2012,50(4):284-285.
[5] 陳永平. 重癥手足口病的早期識別與處理[J]. 醫學與哲學,2010,31(18):12-14.
[6] 林海生,楊思達,寧書堯,等. 手足口病并發腦干腦炎19例臨床分析[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520-524.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hildren With Seriou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UANG Rongbin GE Shaohua LIN Lijuan FANG Chaoshe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Jian’ou Hospitals of Fujian Province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an’ou Fujian 3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early latent children with seriou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Methods 90 cases of early latent children with seriou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to analysis the fever and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high fever,startle,good mental state,irritation,limb shaking and emesis of 90 cases were 43.3%,57.0%,100.0%,63.3%,33.3%,23.3% and 14.4% respectively. And the time from fever to startle symptoms in 87 cases was within 3 days. Conclusion Early latent children with seriou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uld be founded by continued fever,startle and ages effectively,timely and conveniently.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Children with illness,Persistent fever,Startle,Limb shaking
R183
A
1674-9316(2016)15-004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5.023
福建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建甌市立醫院兒科,福建建甌 3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