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宇星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淺談繼承和發展民族聲樂
祝宇星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傳統民族聲樂作為中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隨著當代文化藝術的沖擊,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也引起了更多業內和其他相關人士的關注。因此,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我們應當具有更加理性的認識和更加科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從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繼承;發展;民族聲樂
民族聲樂是我國祖先在傳統的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對于聲樂藝術的審美和運用,其中不僅包含了較為豐富的精神內涵,還包括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和傳統的聲樂演唱方法。在歷史的新時期,我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家,將民族唱法和相關的聲樂藝術進一步弘揚廣大。在這一基礎之上,民族聲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較為完善的繼承。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在當代,“民族自信心”被重新提出,使得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受到了更多的重視。作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
民族聲樂的繼承主要是指對于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和表現形式的繼承。在中國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包含的形式和內容非常廣泛,諸如戲曲﹑民歌等等,也受到了不同的地域和歷史時期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保留民族聲樂藝術中的精華,使之源遠流長。
(一)演唱方法的繼承
演唱方法的繼承是民族聲樂藝術傳承的重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際練習,并通過相應的曲目進一步掌握演唱方法中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無外乎吐字和用氣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國漢字往往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聲﹑韻﹑調,這樣才能構成整個發音的基礎。而在傳統演唱藝術中,吐字的要求往往是“出字﹑歸韻﹑收音”,并對“四呼﹑五音﹑四聲”也十分講究。這也體現在民族聲樂的唱法之中,具體的表現為“咬﹑吐﹑走﹑收”四個方面。首先,咬,是要求演唱者能夠充分結合唇﹑舌﹑齒﹑喉﹑牙這幾個部位的特征,并靈活自如地運用,形成剛柔并濟的咬字方法,在掌握必要分寸的同時,干凈﹑有力地控制咬字的力度;其次,吐,要求演唱者將文字“吐出”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爆發力,在保證嘴不會張得太大的同時,將字準確吐出,同時,保持聲音上的協調和統一;再次,走,主要指的是整個演唱過程中,句子的文字連接要順暢,不能產生停滯不前的感覺,主要利用的是喉嚨,以氣托聲,將聲音的伸﹑縮﹑強﹑弱進行行云流水般的控制;最后,收,不僅指的是歸韻收聲,還講究在聲音停止時的技巧。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要求準確,不能出現松散﹑漏氣的情況。同時,收還講究先收聲后收氣,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圓潤﹑飽滿的聲音。
另一方面,是用氣。在傳統的聲樂中,無論是哪種具體的表現形式,用氣與發聲都是同時進行﹑不可獨立的。在聲樂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換氣﹑偷氣﹑提氣﹑歇氣﹑就氣﹑收氣等發聲技巧。這里所說的氣,主要指的是丹田氣,要求演唱者能夠充分地訓練自己的腹肌﹑膈肌,使之對聲音形成充足的動力。在用氣的過程中,應當與相關語句的語調﹑情感變化緊密結合,不僅要熟練掌握,還要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聲音和表演協調一致。
無論是哪種演唱方法,往往對演唱者相關器官和肌肉的形成具有較高的要求,在訓練過程中,相關的演唱者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法,形成自身對于肌肉的嚴格控制并且要求在演唱過程中能夠結合表演的情緒﹑演唱的語調等進行靈活的調整。同時,吐字和用氣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的。二者的緊密結合才能使聲音在產生的同時,富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同時,也能夠節省演唱者的體力。
(二)表現形式的繼承
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并不像相關的發生技巧一樣,能夠形成完整的方法,并產生教科書似的體系和教材。同時,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處于不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之中的。在日常觀看演出或者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傳統藝術家的相關表演,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直觀的體驗或者感受。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大多是在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的基礎之上,通過相關唱腔﹑語言與表現人物的情感﹑情境緊密結合,以更加靈活機變的方式處理聲音和樂曲思想的連接形式,并以此掌握和體現出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精髓和精華,使之富有充分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只有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的藝術,才會具有更加長遠和旺盛的生命力,否則,故步自封的藝術往往會陷入傳承和發展的困境,甚至走向生命的盡頭。因此,在傳統民族聲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正視當代聲樂藝術和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并在民族聲樂發展的過程中,注重民族聲樂的發展,使之形成與當代文化適應的藝術形式,增強傳統名族聲樂的生命力。
(一)保留傳統民族聲樂的精髓
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特點往往在于富有表現力的自然﹑甜美的音色,具有豐富藝術性的語言等等,因此,在民族聲樂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保持傳統聲樂和演唱方法之中的優點,保留傳統民族聲樂的音韻美﹑唱腔美和意境美。這是民族聲樂之所以成為民族聲樂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聲樂最為寶貴的精髓,是中華民族聲樂審美的重要體現。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傳統民族聲樂的唱法﹑技巧,包括吐字﹑氣息的練習應當予以高度的重視,并大量推廣,使其能夠保留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的優良特征。
(二)融合當代聲樂藝術的特點
在全球化腳步不斷加速的過程中,不僅是經濟實現了全球化,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文化﹑藝術也在不斷地進行碰撞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格局。這就要求中國的傳統民族聲樂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時,能夠滿足當代聲樂藝術的要求和大眾審美的需求,兼容并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新和進步。只有融合當代聲樂藝術的特點,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才能夠屹立在世界聲樂文化的潮流之中,取得長足﹑穩定的發展。
傳統民族聲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華麗瑰寶。因此,在當代大環境的沖擊之下,我們應當正視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的發展,使之形成更加穩定的進步。在歷史和當代潮流的沖擊之下,我們應當保留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的特點和精髓,形成自身的獨特氣質和韻味,同時,吸收各家之長,促使自身不斷地完善,最終取得長遠的穩定發展。
[1]魏軍敏.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大舞臺,2014(2):88-89.
[2]方麗萍.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趨勢[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21-123.
[3]王小麗.關于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和發展的探究[J].高考:綜合版,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