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悅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試論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
楊 悅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對于美聲唱法而言,發起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歌劇,在意大利發展起來,是一種特征鮮明的歌唱流派,在發聲方面,擁有完整、全面和科學的發聲訓練體系。中國聲樂藝術實現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有機融合,選取更加恰當的聲音與形式,實現藝術作品的呈現。由于借鑒了美聲唱法的優勢,使得民族唱法更顯完美。為此,要全面分析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
美聲唱法;民族聲樂;藝術影響
在20世紀初期,美聲唱法進入我國。在發展初期,出現水土不服,凸顯不適應。隨著不斷發展,逐漸與民族音樂藝術實現積極融合,成為發展趨勢。美聲流派對我國的歌唱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諸多業內人士的積極努力下,我國的歌唱事業得到全面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對于美聲與民族音樂而言,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彼此進行交流與借鑒。二者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發生技巧獨特,使得各自實現延續和發展,魅力十足。正是因為二者的獨特魅力,才能實現彼此之間的有價值的借鑒。將兩種音樂表現形式進行積極融合,在根本上對聲樂藝術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之后,對聲樂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改變,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對民族音樂的思考,更加注重訓練的科學性,促進指導的合理性,突破經驗積累的單一需求,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聲樂藝術的進步。當前,在聲樂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很多優秀的選手在一些國際比賽中獲得榮譽,得到世界的認可,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聲樂在國際上的地位。同時,在美聲唱法的影響下,民族音樂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和進步。為此,為了實現民族音樂更快的發展,必須重視美聲藝術的研究。
對于美聲唱法而言,其發源于西方的歌劇,主要發展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在歌劇的發展初期,男女具有一致的唱法,但是,在聲部上具有差異,分為高聲部和低聲部。男生部由女中音演唱,閹人復雜女聲。隨著歌劇的不斷發展,鑒于劇情表達的需要,閹人的作用逐漸減小,通過不斷變遷,在歌唱家的不斷努力下,一種更加華麗的唱法誕生,這種唱法更加豐滿,色彩明麗,展現金屬的意味,也就是如今的美聲唱法。這種唱法除了聲音的重視,其之所以被接受和認可,主要是其能夠實現聲音與情感的綜合,達到了聲音與感情的融合,這一點與我國的民族唱法異曲同工。當前我們所提到的唱法是經過長期發展﹑不斷完善而形成的,彰顯藝術沉淀的效果,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美聲唱法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是混合聲區唱法。其實,這種唱法是真假聲的搭配,有效調動所有的共鳴腔體,效果更加明顯和獨到。美聲唱法更加關注演唱者對高音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力求喉嚨使用時的穩定性,擴展音域,促使音色更加優美,形成流暢的腔調,實現對發聲器官良好的控制,這些都是美聲唱法的基本形成因素。為此,美聲唱法發展迅速,科學性更強,在中國也備受歡迎。
民族聲樂藝術是藝術的結晶,在我國文化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藝術的瑰寶,其發展于勞動中,主要在狩獵中得以體現,后期被應用在祭祀等活動中。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當前的音樂形式。鑒于文化和審美的效果,民族唱法獨顯完美性。在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中,主要包含戲劇﹑民歌以及說唱藝術等。在現代,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氣息,追求有力的呼吸效果和支持,要維護喉嚨的穩定性,保證收放自如的效果。要重視頭腔共鳴的實現,其它共鳴發揮輔助的作用。當前的民族音樂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美聲唱法和演唱技巧,風格彰顯自然和清新,深入喜愛。
對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其植根于不同的音樂和文化土壤,表現形式存在差異。但是,在本質上,二者都是借助聲音這種方式,實現對情感的深切表達。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唱法和共鳴上。在唱法上,二者在嗓子的發力﹑真假聲的比重以及混合層次上具有不同。在共鳴上,民族只是體現了一部分共鳴,而美聲唱法更加多樣,實現了混合共鳴﹑混合聲區﹑真假混合等,共鳴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是主要的元素。
對于藝術的發展,是在不斷交流與相互借鑒中實現進步的,因此,要注重對先進文化的學習和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文化水平的提升。在我國,聲樂藝術還存在不足,需要積極借鑒外來文化,進行補充。因此,為了更好地完善民族音樂,對于西方歌唱的借鑒具有重要意義。美聲唱法在進入我國之后,深刻地影響了民族唱法。立足不同的文化和審美,美聲并沒有被各個層次的人群接受,因此,兩種唱法需要相互借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大批音樂藝術家,他們在繼承本土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國外唱法和技巧,引入美聲唱法,積極改進民族唱法,實現了美聲唱法在我國的大規模發展。民族音樂與美聲唱法擁有獨立的體現,特點不同,需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由此可見,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
綜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音樂上也開展了積極的合作。借助不的渠道,實現相互學習與借鑒,實現對本民族音樂的改進。隨著音樂需求的不斷增強,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了更大的空間,需要借鑒美聲唱法的優勢,與自身音樂進行合理融合,實現情操的陶冶,推動文化不斷發展。
[1]王小麗.淺析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黃河之聲,2012,(01):40-41.
[2]龐潔.淺談美聲唱法的傳播對我國民族聲樂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0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