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實驗小學,江蘇 宿遷 223800)
讓舞蹈躍動于小學音樂課堂
張 瑩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實驗小學,江蘇 宿遷 223800)
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教學以歌唱和欣賞為主。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應為音樂課堂增加更多的元素,可以將舞蹈元素融入課堂,讓課堂更有吸引力。為此,教師應積極探討舞蹈與音樂融合教學的有效途徑,讓舞蹈真正躍動于小學音樂課堂,推動教學進步與發(fā)展。
小學音樂;舞蹈教學;有效途徑
音樂與舞蹈,二者本身具有關聯(lián)性,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與舞蹈有機融合起來,優(yōu)化教學。實踐證明,將舞蹈引進音樂課堂,可以最大化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增強課堂活力。為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探索如何讓舞蹈躍動于音樂課堂,助力音樂教學。
小學階段,激趣非常重要。一旦學生對于學習產(chǎn)生興趣,會激發(fā)出強大的動力,推動其主動學習。為此,在音樂與舞蹈相融合的課堂,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舞蹈情境,以達到激趣目的。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以律動進課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
例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這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的學習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葫蘆絲獨奏曲,這首歌曲富有濃厚的傣族風情。而傣族姑娘﹑傣族舞蹈等都屬于學生感覺到新鮮的元素,為此,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獨具特色的傣族舞蹈視頻,讓學生進入視頻情境,欣賞舞蹈。此時,學生被熱情﹑唯美的傣族舞蹈所吸引。教師趁機與學生互動。師:同學們,這是哪個民族的舞蹈呢?生:傣族舞蹈,很漂亮,我們也想學。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獨奏曲就是傣族風情的,即《月光下的鳳尾竹》。大家先靜心聆聽歌曲,再根據(jù)對自己的理解,為歌曲配上傣族舞蹈動作。這時的學生學習興趣已經(jīng)完全被激發(fā)出來,很快投入音樂學習中。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以直觀的舞蹈激趣,讓學生競猜對應的舞蹈類型,再引導學生聆聽歌曲,自配動作。如此一來,學生既有聽賞的興趣,也主動思考應該如何配上具有傣族風情的舞蹈動作。在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多思考應創(chuàng)設什么樣的情境,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讓情境更生動﹑更具吸引力等。只有全面考慮,情境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而學生也才能主動參與音樂課堂。
音樂與舞蹈相結合,并不是要求學生學習統(tǒng)一的舞蹈動作,而是讓學生根據(jù)對音樂的理解,為音樂配上相適宜的舞蹈動作,達到襯托和渲染的目的。也就是說,學生配舞,不應受到過多的束縛,而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讓學生發(fā)揮能動性,創(chuàng)編舞蹈,從而讓音樂課堂煥發(fā)出活力。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瑤族舞曲》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舞蹈,增強學生對欣賞曲目的理解,也讓課堂更具活力。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一起欣賞歌曲。欣賞中教師引導學生分享樂曲描繪的場面(唱歌跳舞)﹑表達瑤族人民的心情(幸福歡樂),以及樂曲的特點(節(jié)奏感非常強,并且非常歡快)。在學生對樂曲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合作小組,讓學生結合樂曲創(chuàng)編與之相宜的舞蹈。學生根據(jù)每一段的內容﹑速度﹑情緒﹑主題等,創(chuàng)編舞蹈。這樣有趣的音樂課堂活動贏得學生的關注。在教師分組后,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開始積極結合樂曲創(chuàng)編舞蹈。有的小組學生模仿著擊鼓的動作,并配上一定的舞蹈動作;有的小組跳出了歡快的場面,扭動著身姿……這樣的音樂課堂非常有活力,師生其樂融融。
由此可見,開放的創(chuàng)編舞蹈活動給予了學生施展和釋放的空間。音樂課堂在學生主動投入的參與過程中變得有趣,并且活力四射。在學生創(chuàng)編舞蹈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不同的小組,一起跟著音樂搖擺﹑創(chuàng)編,從而讓課堂變得更有魅力。
歌舞融合活動,即既有歌唱,也有舞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襯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極其渴望有平臺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一般而言,每一個班級里不乏有一些能歌善舞的學生,為此,教師要挖掘他們的歌舞潛能,設計相對應的活動,讓他們盡情釋放。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盡量遵循開放性原則,從而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激情點燃。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五年級音樂《快樂的嚓嚓嚓》這一課時,教師設計歌舞融合活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欣賞學習不同版本的《快樂的嚓嚓嚓》,兩種版本為:手風琴版和管弦樂版。雖然為同一歌曲,但聆聽不同的版本給人的感覺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進集體舞,帶領學生學習。緊接著,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歌舞融合活動。活動中,小組成員既有歌唱的,也有跳舞的,比一比哪一組能夠更好地襯托歌曲。在練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交換練習,體驗“歌者”和“舞者”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快樂的嚓嚓嚓》。
練習結束后,小組分別上臺表演。每一組學生抽出一名學生與教師一同擔任評委,評出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組合獎﹑最具人氣獎等。以獎勵激勵學生,能夠催生創(chuàng)新動力,音樂課堂也更高效。
總之,舞蹈與音樂,它們猶如姐妹花,不分彼此,相互影響。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舞蹈引進音樂課堂,科學設計教學,實現(xiàn)二者完美融合,讓舞蹈助力音樂教學,讓學生因“舞”深愛音樂,從而最大化推動教學進步。
[1]蔣海云.舞蹈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5,(01).
[2]周曉燕.小學音樂課堂引入舞蹈教學措施[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24).
[3]張艷.舞動青春——舞蹈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