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里萃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印象派繪畫“光色”與印象派音樂“音色”之對比
冀里萃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印象派的繪畫和音樂的存在和感知方式不同,但是二者在印象派創作上存在相通的共性。文章以印象派為切入點,對屬于這一流派的繪畫、音樂創作的“光色”和“音色”進行對比,旨在充分挖掘印象派創作的精髓內容,并立足實際,追尋印象派創作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印象派;音樂;繪畫;對比分析
在科技的發展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出現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發展下一項具有革命性質的運動,在繪畫和音樂領域都有應用。印象主義對人類的感知進行了再次塑造,實現了藝術創作的學科融合,在藝術創作的內容上不再局限于題材本身的定義,而是通過光和色的變化來展現世界,通過光色變化再現自然世界給人的視覺和聽覺帶來了震撼性沖擊。文章結合印象主義的經典作品,對印象派繪畫“光色”與印象派音樂“音色”進行對比。
(一)印象派繪畫特點
印象派繪畫在藝術創作上不局限于大眾,著重強調探索新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印象派繪畫強調光色之間的變化,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注重捕捉色彩,特別是瞬時色彩。印象派繪畫的創作會應用補色﹑重疊的技巧,從而構建出多樣的繪畫語言,給人們帶來別樣化的視覺沖擊。比如雷諾阿的繪畫創作通過光色筆觸的變化展現了多變的陽光中的裸女形象。
(二)印象派音樂特點
印象派音樂的創作形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調式上。改變了傳統大小調的表現方式,著重應用五聲音階或者全音階的形式來表達。第二,在和聲方面遏制了調性的作用。印象派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創作和當時的政治制度之間是獨立的,表現為音樂創作不具有主人公,音樂節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沖突,音樂不具有清晰的主題。德彪西的鋼琴音樂創作主要是應用合理的音色音響來表達音樂的流動性,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是標題式的音樂。
(一)印象派繪畫和印象派音樂創作的相同
1.印象派繪畫和音樂 表現內容﹑題材的相同
印象派繪畫和音樂創作在題材選擇上有相似的共同點。印象派繪畫主張描繪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景色,通過生活畫面的展示向人們揭示生活中的美。印象派的繪畫創作會將生活中人們認識的事物融入到繪畫的創作中,并在創作中增強生活事物本身的色彩,表達對生活的褒貶,比如莫奈的《火雞》﹑《午餐》等。印象派音樂在題材的選擇上大多是自然景物,以生活常見景物為自己創作的題材。由此可見,印象派繪畫和音樂創作都注重描繪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景物,通過藝術創作升華生活。
2.印象派繪畫和音樂創作審美情調的相同
在印象派畫家和音樂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產階級,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能夠進行獨立化藝術創作,不需要受雇于任何人。印象派的音樂家和畫家能夠根據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喜好來選擇創作素材﹑創作主題,并在作品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和審美。
3.印象派繪畫和音樂所表現出的藝術意境相同
藝術的欣賞需要調動多種感官來實現。印象派的音樂和繪畫都注重藝術場景的安排和環境氛圍的營造。比如莫奈的《韋特伊的田園》﹑《秋天的河岸》以及《阿爾讓特伊的橋》﹑《印象·日出》與《干草堆》等,這些作品雖然內容簡單,但是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創作者對以音樂的理解,給人營造了充滿意境的畫面。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創作靈感來自于象征派的法國詩人馬拉美所作的同名詩歌,詩歌中的情境架構自然,曲調輕松,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二)印象派繪畫和印象派音樂創作的不同
1.選擇了不同的創作技法策略
印象派的繪畫注重強調光和色的變化,印象派的音樂則是強調實現對音色變化的合理應用。比如莫奈的《水中倒影》畫作,在畫的左邊區域是深綠色和藍色為主的冷色調,作品的右邊在應用了綠色和藍色之外還應用了其他輔助性色彩。通過左右差異的水面處理給人帶來了強烈的直觀視覺感受。在畫作左邊的安排上,出現了畫作右邊樹的倒影,倒影顏色上使用的是深綠。畫面的左邊在水面色彩的明暗沖突之間應用了大量的白色,通過靈活的色調安排體現了水中波紋的特點,營造了波光粼粼具有動態化視覺效果的畫面。
印象派音樂的創作,比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通過反向和和弦策略能夠將工地工作的場景進行再現。通過對物體落入水中﹑打破水面寧靜聲音的音樂表達表現真實的生活場景。比如德彪西《海》這部鋼琴音樂作品,通過音樂節奏的連貫表現展現出海浪波濤洶涌的場景。再比如德彪西的《水妖》,應用震動的聲音凸顯出了微小的波動現象,在水面出現漣漪之后,應用音階迂回的藝術創作策略,通過音樂給人營造了一種水波蕩漾的真實情境。
2.藝術觀念上的差異比較
印象派繪畫充分吸收借鑒了簡明干凈的創作風格,實現了由明朗畫面向模糊畫面的轉變,給作品本身帶來了很大的想象空間。惠斯勒﹑莫奈的繪畫創作都受到了日本版畫的影響,在繪畫作品中將空間意象進行重新組織,像怎樣對色彩進行調整﹑怎樣安排色彩的使用比例。惠斯勒的《金色和金色的》繪畫作品,藝術創作者突破了傳統的藝術表達方式,將東方因素充分應用到了畫家的繪畫創作中。
印象派音樂的創作充分吸收借鑒了東方文化因素。比如鋼琴家德彪西的音樂創作受到了佳美蘭音樂的影響。這種音樂的表達一般需要通過擊打來實現,一種打擊樂器的表現形式,是合奏音樂的一種。在演奏這種音樂的時候需要演奏者對自我形成一個準確的認識,不能將個人情感的宣泄凌駕在音樂的表達之上。音樂演奏者之間的演奏要做到默契的配合,將音樂演奏技巧和人的基本信念目標結合。德彪西的管弦作品《大海》需要進行總譜的交付處理,在創作的時候選用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作為封面。但是在封面的使用上沒有將整幅畫面應用在封面的設計上,而是選擇了波浪,將音樂創作的抽象性體現在波浪上。
綜上所述,文章根據印象派主義創作特點,對印象派的繪畫﹑音樂進行對比性創作。印象派的音樂和繪畫創作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繪畫強調光色之間的變化,音樂強調音色的變化。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印象主義的繪畫和音樂創作在思想﹑技巧應用﹑創作主題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繪畫和音樂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助于促進各自領域的創作發展,通過作品的展示提升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對新事物的接受。印象派的作品給人們帶來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讓人們了解藝術創作的意義。為此,當下的繪畫和音樂藝術創作需要充分吸收借鑒印象派創作的積極成分,拓展藝術創作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實現藝術創作發展。
[1]陳婧.讓瞬間成為永恒——印象派繪畫“光色”與印象派音樂“音色”之對比[J].當代音樂,2016,(06):77-79.
[2]傅曉龍.光色與音色—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異同探源[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3]劉長林.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16.
冀里萃(1982—),女,山西汾陽人,漢族,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