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山西大同踢鼓秧歌在社區推廣的幾點構想
黃 靜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的地方歌舞藝術種類繁多,它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踢鼓秧歌”。近幾年來,隨著大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社區文化的發展也日趨繁盛。為了提升大同市社區的文化娛樂水平,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推進社區惠民工作。筆者通過對大同地區民間舞蹈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歌舞進社區的具體實施方案,希望對大同社區文化惠民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大同;踢鼓秧歌;社區;推廣
大凡旅游勝地,皆以造化神奇的自然風景或以融鑄著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人文景觀,而令人們心馳神往和感嘆不已。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博大恢宏,悠久燦爛,故其人文景觀古老而豐富。大同歷史悠久,是一座幾千年來文化沉積的寶庫,這座塞北名城所擁有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便是有力的說明,地方歌舞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襯托出這種景觀的獨特魅力。
近幾年來,隨著大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社區文化的發展也日趨繁盛。為了提升大同市社區的文化娛樂水平,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面推進社區文化惠民工作,結合大同市各縣區的社區工作實際,以打造文化“品牌社區”和“特色社區”為雙重目標,創新社區活動載體,按照“抓基礎﹑求發展﹑創特色”的工作方針,明確目標﹑整合資源﹑以點帶面﹑分類指導,集中開展社區文化的創建活動, 把社區建設成為有特色﹑高品位的人文社區。筆者通過對大同地區民間舞蹈的研究,提出了地方歌舞進社區的文化實施方案,希望對大同社區文化惠民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大同的地方歌舞藝術種類繁多,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歷史積淀,其活動時間主要在農歷的正臘月之間。大同地方民間歌舞主要包括:踢鼓秧歌﹑扇鼓﹑云彩燈舞﹑九曲黃河燈等民間舞蹈。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踢鼓秧歌”,它形式多﹑內容廣,主要流布在大同縣桑干河沿岸的杜莊﹑吉家莊﹑峰峪﹑麻峪口等鄉。
踢鼓秧歌起源有很多種民間傳說,其中最普遍的當屬對《水滸》人物故事的演繹。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過街場子﹑大場子﹑對耍等。風格特點:角色多,場面大,隊形圖案豐富;舞技性強,重表演,“亮大面”;具有古樸風韻和濃厚的民間色彩。其動作的形成與演員的裝扮有很大關聯。
(一)方案綜述
大同秧歌來自于民間,應再回歸于民間。我們運用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實踐開端,大同秧歌的動態形象,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與舞者表演等多項內容。秧歌開始前,群眾圍觀,空出場地——我們選擇了社區這個最具有生活性,親民性的地點。音樂開始后,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進場,和著曲調的節奏起舞,盡情發揮。由專業教師指導并練習的過程,后面文章中會有具體介紹。實踐結束,我們進入了意境描繪即醞釀結構,這個過程是在我們捕捉秧歌的動態形象后,對研究者形象思維與文學功底的量化,要編創出體現大同地方民間特色,老百姓易于學習和接受的踢鼓秧歌,是民間化——專業化——民間化的過程;最后階段進入個性化即發揮專長,研究者在田野考察﹑民間舞教學﹑舞臺藝術創作及大同地方歷史研究中,都可以發揮個人的專長,以動態形象為基礎,結合音樂﹑文學﹑旅游﹑歷史等方面深化大同地方民間舞蹈的研究,這是總結和尋找保護與傳承民間舞蹈的最有效途徑。
(二)方案的具體操作
1.方案一
走進社區,先進行大眾舞蹈文化的普及工作,目的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從了解到參與舞蹈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排演好的劇目帶到社區,進行宣傳,劇目的類型不應過難,一定要具有親民性。老百姓喜歡的舞蹈要熱鬧﹑喜慶,我們選取富含大同地方特色的舞蹈—“踢鼓秧歌”,因為它來源于民間的社火,易學﹑歡快﹑生活氣息濃郁。音樂有鑼鼓伴奏,曲調符合晉北地區人民的欣賞習慣。當然,我們舞蹈專業的學生,從采風中獲取的元素動作要經過加工,改造,在教學中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適合向百姓推廣的組合。將元素動作,改編為幅度較小,盡量保留這種原生態,步伐以行進步為主,減少武技性動作。如:“鼓子”的動作:二踢腳,飛腳,“連三挎二五”,“蠻子”,“撲虎”,“旋子”等。加入一些上肢變換的動作,如:加入手巾花﹑小鼓﹑鑼。手巾花除了可以借助東北秧歌中的單臂花﹑雙臂花﹑交替花﹑片花等,還可以將手巾做為女演員,逗趣﹑遮羞﹑與男演員共舞時的道具,增強節目的可看性和情節的生動性。小鑼是花子所使用的典型道具,如:“水上穿針”﹑“繡女打更”。我們在傳統小鑼使用的基礎上,可以將鑼的打法和鼓點變化加大,發動學生積極思考,創新小鑼的打法兒。
第二部分是針對專業學生將大同地方民間舞蹈提上更高層次的學習。在對元素動作學習的基礎上,加大改編力度,增加技巧,可將武功課上的技巧用在這里。在跳﹑轉﹑翻的部分,我們可以自由選取,本著使地方舞蹈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的方針而努力。
2.方案二
面對社區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A﹑中老年人,借助于廣場舞形式來實施。以對第一部分地方民間舞蹈改編的成果為主進行教學。音樂選取輕松﹑活潑﹑流行﹑節奏感強的;動作教授簡單﹑直接﹑變化不易復雜,注意道具的使用,在隊形變化上要多下功夫,如:除了利用踢鼓秧歌中大十字,呈外羅城﹑雀護群﹑五葫蘆等隊形外,還應大膽設想,創新各種圖形來豐富舞蹈。
B﹑青少年,基于這個群體接受能力快,身體靈活等特點,可適當增加舞蹈難度,加入一些簡單技巧,因為他們中,部分舞蹈愛好者有一定基礎,所以為教學提供了便利。可將社區舞蹈隊分組,每組選出組長,作用是進行管理和協助教學。由于大同地方民間歌舞傳統老套的特點與現代人的理解和接受力有一定距離,所以要進行大膽改編。除了上面提到在道具和隊形上下功夫外,還要從體態動律,元素動作上著手,在保持原有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對動作進行改編。
大同地方民間舞蹈角色裝扮豐富。如踢鼓秧歌中有:秧歌頭﹑風公﹑鼓子﹑大腳婆﹑花子等。我們在改編創作時,可以在鼓子﹑花子﹑大腳婆的動作上多下工夫。因為鼓子表演時技巧較多,動作幅度大,方便我們對動作進行夸張和變形。用花子動作改編時,主要偏重于對道具的開發和利用,除了前面提到的小鑼的使用外,我們可以開發他們右手上的鑼板,它的變化空間更大。花子的扮相是表現女子柔美特質的,動作改編后會更加具有欣賞性,舞臺效果好,鼓子與花子的配合可以創造出具有感人情節的雙人舞。
3.方案三
從群眾層面來說,大同地方民間舞蹈的推廣是要與大眾娛樂活動相結合,如:舉辦各類比賽或選秀活動;組織劇團和學生進行巡回演出等,激發百姓參與的熱情,擴大地方民間歌舞的影響力,贏得更多的參與者與相關部門的支持。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群眾層面的推廣外,我們還應打造文化產業模式,如:歌舞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模式﹑舞蹈產品開發模式等。無論選擇任何模式,未來都可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社區是老百姓聚居的重要地方,也是我們推廣大同地方民間歌舞的重要實踐基地,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文化人才隊伍是搞好社區文化建設的首要條件。因此,服務對象立足社區自身,為轄區內所有愛好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活動者以及想要接受文藝﹑才藝興趣培養的居民服務。地方民間歌舞來源于生活,更要反哺于生活。深入民間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富于地方特色,為老百姓所喜愛的舞蹈;回歸于民眾,才能更好的使地方歌舞藝術得以保護和傳承,這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藝術長河。
[1]宋曉奇.大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2]趙鐵春、田露.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姚賓.名城大同.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1.
黃靜(1979—),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
2015年度山西大同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地方民間歌舞在大學民族民間舞課堂上的實踐與應用——以大同地方民間歌舞為例》(項目編號:XJG2015212),項目類型:一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