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達
(河北省林業廳,河北 石家莊 050081)
論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提高林業生態承載力
胡俊達
(河北省林業廳,河北 石家莊 050081)
對京津冀林業生態承載力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京津冀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河北林業生態建設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從構建高層協調機制、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新機制3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協同;林業;生態;承載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是實現發展規模、水平和生態承載力之間的協同。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生態承載力的重要支撐。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域相比,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較低,已成為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河北地處京津冀區域腹地,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強化生態保障功能,擴大生態空間,增加環境容量,為建立完備統一的京津冀生態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1.1 京津冀林業生態承載力現狀
基于京津冀全局特別是對河北省林業生態承載力做出基本判斷,摸清底數、把握規律,是河北在區域協同發展大局中謀劃轉型發展、科學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合理統籌重點生態建設布局的客觀需要。生態承載力是一個相對概念,目前林業生態功能的承載力核算還沒有權威公認的測算方法,考慮到森林、濕地作為林業生態功能的主要承載體,從數據客觀準確、利于比較分析出發,林業生態承載力可用“單位森林(濕地)資源平均承載人口數量”進行近似替代表述。
1.1.1 森林
據最新統計數據(表1),到2013年,京津冀地區林地總面積924.3萬hm2,占區域國土總面積的42.8%。其中,森林面積522.0萬hm2,森林覆蓋率24.2%,活立木總蓄積14328萬m3。從單位森林資源平均承載人口看,京津冀區域每百公頃有林地平均承載人口2070人,每百立方米活立木蓄積平均承載75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1425人和67人。京津冀區域百公頃有林地承載人口分別比珠三角高60人、比長三角高3人;百立方米活立木蓄積承載人口比珠三角高47人、比長三角高28人。河北百公頃有林地平均承載1620人,分別比京津少1905人和10560人;每百立方米活立木蓄積承載62人,分別比京津少44人和151人(表2)。

表1 京津冀區域森林資源主要數據統計
1.1.2 濕地
到2013年,京津冀地區濕地面積116.51萬hm2,濕地率為5.4%(表3)。從單位濕地資源平均承載人口看,京津冀區域每百公頃濕地承載人口9244人,比珠三角地區高3294人,比長三角地區高5694人,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745人。河北每百公頃濕地承載人口7737人,比北京低32558人,比天津低489人(表4)。

表2 京津冀區域森林生態承載力數據統計

表3 京津冀區域濕地資源主要數據統計

表4 京津冀區域濕地生態承載力數據
1.1.3 沙化土地
到2013年,京津冀地區沙化土地面積235.88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0.93%。河北沙化土地面積212.53萬hm2,占河北國土面積的11.32%,較北京高8.12個百分點,較天津低4.07個百分點(表5)。

表5 京津冀區域沙地生態承載力數據
從京津冀區域和長三角、珠三角區域數據對比看,結合全國數據分析,京津冀地區林業生態承載能力總體相對較低,且區域內的京津和河北生態承載力不平衡,存在梯度差,生態空間碎片化,生態功能退化,環境容量總體不足。
1.2 京津冀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 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
有林地資源不足。京津冀區域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分別占全國的2.62%和0.87%,人均森林面積0.05hm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1.3%(全國平均為0.16hm2),人均活立木蓄積1.33m3,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1%(全國人均12.3m3)。其中河北省森林面積僅占全國的(2.08億hm2)2.17%。活立木蓄積占全國的(164.33億m3)的0.71%,在全國排第20位。人均森林面積為0.06hm2,為全國平均水平37.5%。人均活立木蓄積1.61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1%。
(1)林地質量不高,生產力低下。大部分森林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層瘠薄、水肥條件差,林地生產力低。以河北為例,全省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公頃達89.79m3)的34.16%;森林年生長量僅為2.23m3/hm2,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4.23m3/hm2)的58%。現有森林呈現人工純林多、混交林少;單層林多、復層林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的現象,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不高。
(2)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從整個京津冀區域來看,北京市國土總面積僅占區域國土總面積7.6%,但森林面積占區域森林面積的12.7%。而河北省國土總面積占區域國土總面積87.0%,但森林面積僅占區域森林面積的82.9%。并且河北省內森林資源主要集中于張家口、承德及保定地區,占全省林業資源量的71.06%,而平原地區及沿海地區森林資源量相對較少。
1.2.2 濕地資源面積縮小,水質污染,退化嚴重
京津冀區域濕地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縮減1/2以上,濕地的生態作用大大降低。
(1)壩上濕地。壩上濕地是永定河水系的清水河、大青河和灤河水系的閃電河等支流的源頭所在地,是京津的“水塔”(密云水庫和官廳水庫)重要水源地。目前,壩上濕地由于氣候干旱、農業用水等原因退化嚴重,河流斷流,湖淖水面大大縮小甚至干涸。被譽為壩上明珠的安固里淖濕地2004年干涸,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壩上濕地退化,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
(2)平原濕地。平原地區人口眾多,是濕地利用的前沿,面臨著濕地功能退化、生態惡化、水資源不足等威脅。一是濕地長期缺水,導致水面面積大幅縮減,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弱化;二是非法圍埝、毀葦造田嚴重,造成濕地植被破壞、濕地面積減小,濕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三是上游污水和淀內生活污水注入,造成淀區水體污染嚴重、水質惡化和水體富營養化。
(3)沿海濕地。由于氣候變化、上游地區對地表水截留、農業開發灌溉、工礦企業和城鎮的發展等導致水量減少,濕地面積減小,濕地功能退化。
1.2.3 區域生態建設不平衡,補償不到位,缺乏統籌規劃
生態發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區生態體系建設不同步,導致生態的保障能力不同。北京市綠色生態建設起步早,起點高,發展快,已由求“綠”向求“美”的方向提升;天津瀕臨沿海,濕地面積大,生態環境優勢明顯;與京津相比,河北的綠色生態建設,無論是強度還是水平都存在明顯差距。單以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為例,據統計,京津水源涵養區綠化率較高,每平方公里水源涵養量22.5萬m3,是河北的2.1倍,若河北能達到目前北京的綠化水平,就可以多涵養水量140億m3,相當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調水量。
(1)生態補償機制不到位。河北每年向京津提供用水65億m3,天津用水的93豫、北京用水的80豫來源于河北,為保護水源,河北省實施了風沙源治理和退耕還林等工程,但由于缺乏區域間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所獲的補償卻極為有限。同時生態補償標準過低,河北造林補助標準僅每公頃4500元,與實際需求每公頃1.5萬元相差懸殊;生態公益林補助每公頃地僅120~215元,與北京的600元也存在較大差距。
(2)缺乏統籌規劃。京津冀地區同處一個生態系統,生態建設缺乏整體規劃、重點扶持,還沒有制定京津冀區域生態建設整體規劃,還沒有一個較完備的區域生態協調與治理機構,尚未開展全方位、高層次的全面合作。
京津冀地區是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第3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從京津冀的地理區位、生態空間分布看,河北的生態建設將在京津冀生態建設大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2.1 河北森林生態系統承載力將進一步提升
根據《河北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比照國家森林資源系統預測仿真模型,按照綠色河北攻堅工程確定的時間節點,預測到2020年河北省森林資源總體呈現數量增加、質量提高的發展態勢。一是森林面積穩步增加。森林面積從目前的580萬hm2增加到657.3萬hm2,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5%。二是森林蓄積量逐步上升。森林蓄積量總量將呈現先慢后快的上升趨勢,森林蓄積量由1.39億m3提高到2020年的1.7億m3。三是森林生態功能不斷增強。通過加大投入、優化結構、科學經營,林分質量不高和林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將隨著森林資源的不斷恢復發展有所緩解,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將顯著提升。
2.2 河北濕地生態系統承載力將進一步增加
國家和河北省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隨著國家有關濕地項目的實施和河北省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預計到2020年,全省濕地將得到進一步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將穩步提高。一是濕地面積進一步增加。河北省以擴大京津周邊濕地面積為重點,通過對東淀、文安洼、永定河泛區等平原洼淀退耕還濕,恢復和擴大濕地空間,全省濕地面積將進一步增加。二是濕地面積減少趨勢將得到有效遏制。隨著《河北省濕地保護規定》的貫徹執行,以及國家濕地保護工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的實行,河北濕地面積減少趨勢將得到有效遏制,河北省濕地堅守93.3萬hm2紅線將得到保證。三是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隨著南水北調中線的開通,以及《引黃入冀補淀工程》的實施,衡水湖、白洋淀、永年洼等平原湖泊、洼淀的生態用水將得到長期保證,濕地面積將得到恢復,濕地功能將進一步提升并趨于穩定。北戴河、南大港、海興、曹妃甸等沿海濕地,隨著國家濕地保護工程、補助工程的實施,濕地功能將穩步提升。張家口壩上濕地通過實施退耕還濕、退牧還澤、封牧育草,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濕地生態功能將得到有效恢復。
2.3 河北沙化土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將進一步增強
根據《河北省防沙治沙規劃(2010~2020年)》,參照2004年和2009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預計到2020年:一是沙化程度進一步減輕。全省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完成防沙治沙174萬hm2,沙化土地減少36萬hm2,減少17%。二是沙區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復。京津冀地區風沙危害將進一步減輕,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4 河北林業生態系統承載力空間布局將進一步優化
河北生態碎片化得到初步改善,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得到優化。通過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宜林荒山荒地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預計到2020年,將構筑以“兩屏四帶兩網”(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沿邊、沿壩防風固沙林帶,環京津生態林帶,沿海花海綠廊防護林帶;壩上農牧防護林網、平原農田防護林網)為骨干框架的綠色生態屏障。在壩上風沙區、燕山太行山水源區、京津保城市間生態過渡帶、沿海經濟隆起帶等重點地區將建成具備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災防災、美化環境等功能的綠色生態屏障。
中央決定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是重大歷史機遇,生態協同是區域協同的前提和保障,京津冀兩市一省應首先加快在區域生態建設上的融合,統一規劃、統籌政策、投資同步,加快建立京津冀區域完備統一的生態支撐體系。
3.1 構建高層協調機制,實施區域生態建設統籌
一是建立區域協同合作機制。盡快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高層協調協商機制,統籌協調區域生態建設合作、生態效益補償等問題,從組織上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順利推進。二是統籌區域生態建設規劃。在京津冀大生態區尺度上統籌協調,對京津冀兩市一省生態建設規劃進行整合,統一規劃布局京津冀區域生態建設。三是依托生態功能統籌產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以增強生態承載能力為抓手,培育具有獨特生態優勢的河北城市群,按照生態承載力劃定產業功能分區,疏解首都功能,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大力扶持林業等生態產業發展,制定和完善產業政策,將林果業等生態產業作為區域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環京津綠色產業帶。
3.2 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增加區域林業生態承載力
建議河北省從堅決遏制生態空間減少趨勢,修復現有林業生態資源入手,從協同發展層面,爭取中央和京津支持,共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一是劃定生態功能區。設立“京津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納入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嚴格的國家生態保護政策,加大京津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和資源管護力度,進一步規范和限制資源開發利用,嚴守生態紅線。二是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按照分區治理、分類實施的原則,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家工程造林,推進城市綠化、廊道綠化、村莊綠化,有效增加造林綠化面積,提升森林質量,構建完善的城鄉發展生態屏障。三是擴大濕地面積。以環京津冀綠色生態圈建設為重點,統籌山水林田湖統一治理,大力實施退耕還湖、還濕工程,突出抓好白洋淀、衡水湖、北戴河、南大港、曹妃甸、海興等重要濕地恢復和保護工程建設,推進全省濕地保護與修復,提升京津冀濕地生態體系系統功能。
3.3 建立生態補償新機制,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
一是提高資源使用補償標準,加大生態補償力度。京津兩市應根據從環京津區域獲取的水資源量,依據市場原則提高補償標準,通過調整水價中水資源使用費比例,對水源地進行補償。建議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專項基金,科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HU Jun-da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Hebei,Shijiazhuang,Hebei 050081)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are analyzed;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 in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are pointed out;The trend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 in Hebei is forecasted;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for high-level coordination mechanism,pro-motion of the maj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compensating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loss.
Cooperation;Forestry;Ecology;Carrying capacity
F326.27
A
1002-3356(2016)04-0068-04
2016-07-04
胡俊達(1974-),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