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忠
(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
全國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
胡建忠
(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
[摘要]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規劃,是全國水土保持規劃的亮點。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是滿足抗逆性很強、水保效益很好、經濟效益較好、投入較少等4個基本條件,且利用部位只能是地上部分,可以開展產業化運作的多年生水土保持植物。針對八大水土流失類型區不同的區位特征和社會經濟需求,提出了各區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
開展全國范圍內系統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規劃,在我國尚屬首次。為此,首先明確了規劃的范圍,即全國水土流失區(港澳臺除外)中的重點治理區,不涉及平原區等水土流失輕微的一些二級區;其次,明確了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的含義,即滿足抗逆性很強、水保效益很好、經濟效益較好、投入較少等4個基本條件,而且利用部位只能是地上部分,可以開展產業化運作的多年生水土保持植物,包括蕨類、草本和木本植物。
通過對不同水土流失區水土保持植被建設現狀開展調查,收集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多年來有關適地適樹適草、經果林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的資料[1],結合國內水保部門多年來的有關調研和科研成果,提煉出了全國八大水土流失區分區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
1東北黑土區
東北黑土區位于我國東北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和我國森林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黑龍江、嫩江等河流的主要水源涵養林區和我國濕地集中分布區,同時還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區,以及重要能源、裝備制造業、新型原材料基地。本區域森林過度采伐導致后備資源不足,大規模農業開發導致濕地萎縮,黑土流失較為嚴重。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保護黑土資源,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合理保護和開發水土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積極推動漫川漫崗區坡耕地植物埂帶建設,重視黃花菜、紫花苜蓿、蘆筍等在埂帶建設中的運用;重視農林鑲嵌區的植物片、帶建設,在開展紅松等籽用類經濟樹種基地建設的同時,抓好藍莓、樹莓、茶藨子等小漿果類植物在林緣區的建設,培植小漿果類植物資源產業;推廣遼東楤木、蒙古沙棘、刺五加等在侵蝕溝谷溝沿線周邊及溝谷地的種植,狠抓植物封溝建設,強化匯流線路,減少水土流失;做好西部風沙區山杏、麻黃、沙打旺等優良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防風固沙,改善環境,增加收入。
2北方風沙區
北方風沙區是我國戈壁、沙漠、沙地和草原的主要集中分布區,是我國最主要的畜牧業生產區和綠洲糧棉生產基地,是重要的能源礦產和風能開發基地,也是我國沙塵暴發生的源地。本區人口稀少,生態脆弱,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問題突出,風沙嚴重危害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水資源缺乏,河流下游尾閭綠洲萎縮;局部地區能源開發活動規模大,植被破壞和沙丘活化嚴重。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防風固沙,保護綠洲農業,優化配置水土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保障工農業生產安全,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建設北疆環準噶爾盆地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以蒙古沙棘為主體的生態經濟產業體系;重視以沙棗、文冠果等灌木為主體的綠洲防風固沙林體系建設;加強農牧交錯地帶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中杏、蒙古扁桃等植物資源建設;保護和修復以白刺、梭梭、沙拐棗等為主的沙地野生多功能植物資源,培育沙產業,提升其綜合開發潛力;突出核桃、扁桃、枸杞等特色經濟樹種在南疆地區的規模化種植,做大搞活特色植物資源產業。
3北方土石山區
北方土石山區位于我國中東部地區,燕山和太行山是華北重要供水水源地,黃淮海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東部低山丘陵區為農業綜合開發基地。本區城市集中,開發強度大,人為水土流失和水生態問題突出;黃河泥沙淤積、黃泛區風沙危害嚴重;山丘區耕地資源虧缺,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低,局部地區山地災害頻發。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和改善人居環境,改善山丘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積極開展京津風沙源區山杏、花紅、歐李等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基地建設,有效防止就地起沙;重視城郊及周邊地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中的植物資源配置工作,立體配置以旱生植物為主的“截沙”植物帶和以水生植物為主的“濾水”植物帶,特別要加強河湖濱海植被帶保護與建設;加強山丘區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油松、杜仲、黃連木、白蠟樹、花椒等植物資源基地建設工作,發展“燕山栗”(板栗)等特色植物資源產業。
4西北黃土高原區
西北黃土高原區位于黃河上中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覆蓋區和黃河泥沙的主要發源地,是全球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是阻止內蒙古高原風沙遷移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本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下泄,影響黃河下游防洪安全;坡耕地多,水資源匱乏,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貧困人口多;植被稀少,草場退化,部分區域沙化嚴重;局部地區能源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攔沙減沙,保護和恢復植被,保障黃河下游安全;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生態環境。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大力推動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山杏、花紅、中國沙棘等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基地建設,有效培植有區域特色的植物資源加工產業;重視陜甘寧老區核桃、棗、杏、櫻桃等資源基地建設工程,治山治水治窮;大力開展東北部沙地、蓋沙地的長柄扁桃生態產業基地建設和東南部高塬溝壑區翅果油樹生態產業基地建設;加強西北部風沙區植被恢復與草場管理,開展紫花苜蓿、沙打旺和紅豆草等優良牧草種植,促進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狠抓以中國沙棘為主體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植被恢復工作,在地下化石能源逐漸枯竭地之上再造一個綠色植物資源能源基地。
5南方紅壤區
南方紅壤區位于我國東南部,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水產品、經濟作物和水果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速生豐產林基地,區內長江、珠江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優化開發區。本區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農業開發強度大,坡耕地比例大,水土流失嚴重;山丘區經濟林和速生豐產林分布面積大,林下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地區崩崗危害嚴重;水網地區河岸坍塌,河道淤積,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維護河湖生態安全,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積極開展山丘區坡耕地中以苧麻、黃花菜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帶、片建設工作,發展“中國草”等特色民族產業;開展河湖庫沿岸及周邊山丘區以香榧、山核桃、杜仲、厚樸、烏桕等為主的植物資源建設工作,培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基地;崩崗區工程治理后做好以油茶、茶、花椒等灌木為主的經濟林資源建設;在熱帶地區大力配置降香黃檀、紫檀、青檀、格木等紅木類及桂花、土沉香、鐵力木等常綠闊葉珍貴樹種,穩步發展龍眼、荔枝、杧果、澳洲堅果、腰果、阿月渾子等熱帶優質林果產業,有效培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基地。
6西南紫色土區
西南紫色土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是中西部地區重點開發區和重要的水稻及農產品生產區,是我國重要的水電資源開發區和有色金屬礦產基地,也是長江主要沙源地。區內有長江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本區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坡耕地廣布,森林過度采伐,水電、能源和有色金屬等開發建設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控制山丘區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土地承載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防治山地災害,改善城鎮人居環境。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開展坡耕地苧麻、黃花菜和埂帶花椒、蓖麻等經濟植物種植;加強山丘區華山松、核桃、板栗、柿、油橄欖等林果資源,油桐、烏桕等生物柴油資源,以及杜仲等多功能戰略植物資源基地建設;通過水庫周邊地區的植物保護和建設工作,提高水源涵養、截濾泥沙和消除面源污染的能力。
7西南巖溶區
西南巖溶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區和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水電資源蘊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及稀土等礦產基地。本區巖溶石漠化嚴重,耕地資源短缺,陡坡耕地比例大,工程性缺水嚴重,農村能源匱乏,貧困人口多;山區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水電、礦產開發加劇了水土流失。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保護耕地資源,提高土地承載力,優化配置農業產業結構,保障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加快群眾脫貧致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積極開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設,發展漾濞核桃、油茶、油橄欖等特色植物資源產業;加強滇黔桂石漠化區金銀花、清風藤、余甘子等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基地建設,特別是要大力推動山銀花(黃褐毛忍冬、灰氈毛忍冬等)資源基地建設工程,增加區域活力;狠抓干熱河谷區(滇北及川西南高山峽谷區)油桐、光皮樹、麻風樹等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基地建設,為生物柴油開發保障資源供給。
8青藏高原區
青藏高原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是我國長江、黃河和西南諸河的源頭區,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高原濕地、淡水資源和水電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本區地廣人稀,生態脆弱,高原草地退化嚴重,雪線上移,冰川退化,濕地萎縮,江河源頭植被退化,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凍融侵蝕嚴重,風蝕水蝕并存。
本區治理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維護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保障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功能;保護天然草場,促進牧業生產。
本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與開發重點是:狠抓高原河谷以核桃、西藏桃、藏杏、西藏木瓜為主的經果林建設,增加牧民經濟收入;在柴達木盆地周邊農業區水蝕和風蝕區開展以白刺、黑果枸杞等為主的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逐步培育生態產業基地;配合江河源高原山地區草原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試種西藏沙棘等灌木,增強涵養水源能力,構筑江河源頭生態屏障,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1:1-1319.
(責任編輯徐素霞)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941(2016)01-0017-03
[作者簡介]胡建忠(1962—),男,甘肅天水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植物資源研發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5
[關鍵詞]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資源建設;布局;開發;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