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玲
(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肅 涇川 744300)
?
涇川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及發展構想
呂惠玲
(涇川縣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肅 涇川 744300)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成效;涇川縣
[摘要]經過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涇川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縣域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為進一步加強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應繼續實施坡改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梯田地埂開發利用工程、淤地壩建設工程和生態文化建設工程。
涇川縣屬黃土高塬溝壑區,全縣土地總面積1 409.3 km2,轄14個鄉鎮,總人口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6萬人。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17.42萬t,總耕地面積58 580 hm2,農民人均耕地0.18 hm2、人均純收入5 594元,其他土地資源包括有林地55 420 hm2、人工草地10 667 hm2、荒地3 153 hm2、其他用地13 113 hm2。2014年果品總產量38萬t。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水熱資源較為豐富,是發展優質、速生林木的適生地帶。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 389.6 km2,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7—9月,暴雨多,強度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蝕模數8 275 t/km2,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之一。
1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
經過多年的連續治理,涇川縣探索出了以縣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塬面條田林網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溝壑林草郁閉化、溝底庫壩川臺化、資源開發效益化”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實施了一批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3.12億元,全縣12條重點小流域得到了綜合治理,建成了田家溝、茜家溝、三合溝、崖窯溝、官山溝、鳳凰溝等一批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精品示范小流域。截至2014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144.76 km2,治理程度達到82.4%,主要治理措施是水平梯田修建和造林種草(含封禁),此外還建成淤地壩34座,配套建成生產道路814 km、集雨水窖3.98萬眼、各類小型攔蓄工程3.68萬處。經測算,現有各類水保工程年攔蓄徑流3 815.08萬m3、攔截泥沙723.8萬t,使年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8 275 t/km2下降到2014年的3 068 t/km2,提高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總產已由1952年的4.77萬t增加到了2014年的17.42萬t,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發展基礎。
涇川縣自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來,自然封育和人工治理并重, 將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植樹種草,在朱家澗溝、王城北溝、田家溝、蔣家溝、官山溝等流域實施封禁管護4 000 hm2,在國道、省道、鄉村道路沿線設立人工圍欄213 km,使區域自然植被得以較快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4年底封禁區植被覆蓋度由封禁前的28%提高到了62%。涇川縣有完整的小流域19條,面積665 km2,截至2014年底,治理程度達到80%以上的有12條,面積444 km2。通過大力實施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生態環境逐步轉向良性循環,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7.1%,林草覆蓋度達到59.5%, 92%以上的農田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先后榮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 “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 “全國綠化模范縣”和“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等稱號。
按照“生態夯實基礎、產業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城鄉一體推進、文化豐富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強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發揮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優勢,堅持山、水、田、林、路、村、鎮全面規劃,治山與村容整治兼顧,綠化與美化并舉,治理與開發、治水與增收相結合,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資源,促進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圍繞建設生態山水園林城鎮的目標,累計投入3億多元,實施了市政工程、綠化工程、亮化工程和美化工程,建成了回中生態文化廣場,創建了省級園林縣城。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促進了鄉風文明,建成生態、旅游一體化示范流域2處。倡導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的生活方式,實施“一池三改”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形成了黨原鄉丁寨村、玉都鎮康家村等小康文明示范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本著治理與開發并重的原則,涇川縣初步形成了以“生態型林果業、商品型草畜業、經濟型生態農業、水保型生態旅游業”為主的水土保持產業開發模式,壯大了縣域經濟總量。一是果品產業。大力發展梯田果園,在南北二塬種植優質紅富士蘋果,2014年全縣果品總產量達到38萬t,果品人均純收入達到3 400元。二是草畜產業。堅持梯田建設與種草相結合,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優質牧草10 673 hm2,以草促畜,草畜結合,共同發展。2014年全縣牛、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0.36萬頭、35萬口和500萬只,畜牧業總收入達到3.2億元,農民人均畜牧純收入998.75元。三是蔬菜產業。涇川縣把蔬菜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進一步挖掘梯田的增產增收潛力,調整產業結構和種植布局,基本完成了涇河川區、紅河川區、黑河川區塑料拱棚蔬菜主產區,城關鎮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主產區,南北兩塬果菜間作立體栽培示范區建設。
2存在問題
涇川縣在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問題是:部分鄉村坡耕地面積仍較大,高標準農田占比低;梯田地埂利用率低,草畜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壩系水資源利用率低,溝道控制性工程措施配置少;對水土保持監測重視不夠,科技創新貢獻率低;生態文化建設拓展不足,生態旅游產業開發力度不強。
3發展建議
一是實施坡改梯和基本農田高標準化建設工程。要緊緊依托國家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有利時機,在坡耕地面積較大的太平、高平、玉都、黨原、王村、紅河等鄉鎮,加快坡耕地改造掃尾步伐,實施坡改梯工程3 333.33 hm2,使全縣基本農田實現高標準化,達到田塊結構好、道路網絡好、徑流調控好、埂坎利用好的“四好”農田標準,梯田化程度達到100%,人均占有高標準基本農田 0.15 hm2。
二是實施梯田地埂種草利用工程,推進草畜產業規模化。經測算,涇川縣梯田地埂面積達 6 730 hm2,其中可利用地埂面積有4 710 hm2。在地埂上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可極大地緩解糧、經、果、飼的爭地矛盾,還能起到固埂護田、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梯田生態景觀的作用,確保全縣地埂牧草面積穩定在3 140 hm2左右,鮮草年產量達11.78 萬t,青貯飼草 5.11 萬t以上。在保證飼草完全自給的基礎上,依照“規模發展、科學飼養、典型帶動”的草畜產業發展方向,建成一批規模化養殖場和飼草加工基地,保證草畜產業規模化發展。
三是實施淤地壩建設工程,推進溝道壩系化。新建茜家溝、三合溝、崖窯溝、官山溝、鳳凰溝壩系,新建骨干壩5座、中型淤地壩15 座,與已建成的田家溝和蔣家溝壩系形成壩系群,實現溝道壩系化,徹底控制涇河流域嚴重的水土流失,建成大、中、小水利水保設施體系基本健全,攔、蓄、淤、排、引、種、調多功能高標準壩系工程和攔蓄工程,并在有條件的骨干壩,配套提灌工程,提高抗旱防災能力,確保人均旱澇保收田0.13 hm2,農村戶戶通上自來水。
四是實施水保科研示范基地建設工程,推進治理科學化。要以建成的田家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為依托,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開發過程中,將科學研究與示范推廣結合,加強與高校、科研等單位的合作,探討在新形勢下建設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效益型等小流域的方式方法,為進一步擴展水土保持工作范圍和功能提供切實可靠的的科學依據。強化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建設,全面加強水土流失監測和效益評價,建立科學的水土保持評價系統,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來指導和推進全縣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五是實施生態文化建設工程,推進生態旅游產業化。要以宣傳“與時俱進、敢為人先、持之以恒、團結奮戰”的涇川精神為依托,普及生態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宣傳田家溝水土保持生態風景區、官山溝生態林業風景區、完顏民俗村等美麗鄉村和田園風光建設典型,與涇川獨特的佛學圣地大云寺、王母宮、南石窟寺等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擴大涇川生態文化建設的知名度。依托地處陜甘交界處,是隴東東大門的地域優勢,力爭融入陜西、甘肅、新疆絲綢之路旅游線,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責任編輯張培虎)
贛州市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建設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促進全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水平,贛州市水保局決定在“十三五”期間,以創新為引領,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堅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強化創新、彰顯特色,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大力推進贛南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建設。全市計劃建成100個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包括以發展臍橙、油茶、中藥材為重點的生態特色產業園,以防治面源污染、保護水源水質、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的生態清潔家園,以開展科普教育、發展鄉村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為重點的生態休閑觀光園。力爭使20個達到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工程和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標準,30個達到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村創建標準,50個達到市級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建設標準。
目前,贛州市水保局正在著手制定《關于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建設的實施方案》和《贛州市水土保持生態園區建設評價辦法》。
張聲林(江西省贛州市水土保持局)
湖南省首屆生態文明論壇年會在攸縣召開
2015年12月28—29日,湖南省首屆生態文明論壇在攸縣隆重舉行。會議以“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湖南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集中研討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制度機制和實踐創新問題。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祝光耀出席會議并講話,湖南省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單位代表100多人出席了會議。
會議認為,加快推進湖南生態文明建設要搞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理念先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把“綠色”作為“十三五”規劃的核心理念之一,這既是長遠的戰略謀劃,也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更是現實的行動指南。只有從本質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理念,才能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領導干部政績觀的轉變上、落實在企業的綠色轉型上,而且要貫徹到每個公民的日常行為中。
二是規劃引領。湖南省區域差異大,各地區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矛盾不同,但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共同的目標。“十三五”規劃把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目標、任務、制度等全面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充分體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各地區在編制空間規劃的過程中,要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和省級空間規劃要求,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明確開發邊界與保護邊界,加強對城市地下空間的統籌規劃,用新的發展理念謀劃發展藍圖,引領發展行動。
三是建設制度。嚴格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湖南實際,從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積極探索,切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的落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長效推進機制。重點完善各級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辦法,構建與權力匹配的責任追究制度,真正落實黨委、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
四是推介典型。根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試行)》的指標體系、考核辦法的要求,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開展生態文明示范縣、鄉鎮、企業、學校、機關等創建活動,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創建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的先進典型,用鮮活的事跡教育人、感召人,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五是營造氛圍。多渠道、多形式,深入持久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同時也是監督者、享有者,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和群眾基礎。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歐陽偉平(湖南省攸縣水土保持局)
生態文明攸縣在行動
近年來,攸縣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緊扣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兩個重點,統籌城鎮和鄉村兩個區域,以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為抓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積極轉變發展理念的同時,明確“堅持生態立縣,加快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設“美麗攸縣、生態攸縣”的工作目標。圍繞這一工作目標,全縣“堅持科學引領,增強綠色發展自覺性;加快產業轉型,增強生態文明支撐力;著力改善環境,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突出機制建設,促進生態建設長效化”,從規劃、治理、保護到建設,從部署、落實、督導到考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做法。尤其在城鄉同治工作中,大力推行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保護工作機制,逐步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互促共贏的可持續發展路子,樹立了一批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樣板,獲得了湖南省循環經濟示范縣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該縣建設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也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歐陽偉平(湖南省攸縣水土保持局)
(責任編輯張培虎)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0941(2016)02-0070-02
[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簡介]呂惠玲(1970—),女,甘肅涇川縣人,水利工程師,水利造價工程師,水土保持監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