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春



[摘要]目的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晚期腫瘤患者化療所致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晚期腫瘤化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8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化療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記錄兩組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及PSQ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化療期間發生惡心、嘔吐及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例數均少于對照組,胃腸道反應總發生率67.86%顯著低于對照組86.90%(P<0.05);治療后觀察組PSQI評分(4 08±2.35)均較對照組評分(8.17±2.36)有所降低(P<0.05);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干預前比均有顯著降低;觀察組治療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亦有顯著降低。結論晚期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者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對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干預;晚期腫瘤;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
目前臨床上治療晚期腫瘤所用的化療方法具有療程長,耐受性差等缺點,且極易引起患者嘔吐、惡心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研究表明,予以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的治療療效的關鍵,本研究以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68例晚期腫瘤化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對晚期腫瘤患者化療所致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的影響,并取得較好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晚期腫瘤化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84例,觀察組男39例,女45例,平均年齡為(60.4±5.7)歲,腫瘤類型:肺癌31例,胃癌28例,卵巢癌11例,胰腺癌6例,結腸癌5例,肝癌2例,子宮內膜癌1例。對照組男41例,女43例,平均年齡為(59.7±6.2)歲,腫瘤類型:肺癌28例,胃癌27例,卵巢癌13例,胰腺癌5例,結腸癌5例,肝癌4例,子宮內膜癌2例。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化療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及飲食等常規的日常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患者化療方案、周期及藥物使用等方面的了解給予相應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入院前分析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身體狀況,采取針對性的人院宣教,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宣教形式使患者正確認識癌癥的化療方法、相應的不良反應以及預防和處理方法等。(2)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焦慮為預期性惡心、嘔吐的條件刺激,對于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女性及首次接受化療的患者而言更應及時對其提供情感支持,指導協助家屬親友在情感及行動上給予患者安慰與關愛,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曾接受過化療且胃腸道反應嚴重患者,應耐心做好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因化療前產生的不良反應癥狀所產生的恐懼心理。(3)為患者營造舒適輕松的環境從而有效降低患者生理激活水平。有效掌握用藥時間及用藥方式,盡量選擇睡眠時給藥,在化療前后給予適當劑量的止吐藥可有效預防減少胃腸道反應。(4)鼓勵患者多進食高蛋白易消化飲食,同時避免攝人過于辛辣、油膩的食物。由于藥物副反應作用,患者化療后常缺乏進食欲望,此時不必勉強患者,可根據患者個人情況給予適量水分和電解質即可。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化療期間惡心、嘔吐及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0d后PSQI評分變化情況,PSQI測定內容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藥物催眠四個維度比較,總分為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并采用QOL自測量表SF-36,從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八個方面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各維度滿分均為100,得分越高健康效度較好。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化療期間,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及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發生例數均少于對照組,觀察組胃腸道反應總發生率67.86%(57例),顯著低于對照組86.90%(73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質量及藥物催眠評分均有所降低,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評分及PSQI評分均較對照組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干預前比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亦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有研究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治療過程中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晚期腫瘤化療患者多為體質虛弱者及老年人,因其胃蠕動緩慢且多存在胃腸道疾病,因此較其他患者更易發生胃腸道反應;此外,大量臨床經驗證實,曾經接受化療患者因曾經歷的不適感使其產生恐懼心理,故發生胃腸道反應幾率較初次患者更高,本研究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給予其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化療期間,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及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反應發生例數均少于對照組,觀察組胃腸道反應總發生率為67.86%(57例),顯著低于對照組86.90%(73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SQI總分為(4.08±2.35)較對照組(8.17±2.36)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干預予以晚期腫瘤患者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為患者提供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及個性化的護理服務,能有效改善晚期癌癥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癥狀,對改善患者化療期間的睡眠質量亦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明顯改善晚期腫瘤患者的預后。此外,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亦有顯著降低(P<0.05),提示在晚期腫瘤化療患者的治療中應用主動性護理模式,可有效指導幫助晚期腫瘤患者疏解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搭建患者與家屬、醫師與患者之間溝通的平臺,有利于患者增加疾病知識、舒緩壓力。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基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發現,針對性護理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護理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以確保各項護理措施能夠落實到位,進而提高護理質量,從根本上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