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霜 胡壽祥


[摘要]目的探討乳暈旁單切口行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乳腺多發良性腫瘤患者24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120例患者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為研究組,120例患者采用傳統放射狀切口術治療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術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術后隨訪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兩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平均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無液化及感染的病例,研究組總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x2=4.156,P<0.05)。隨訪結束,研究組切口愈合良好,瘢痕不明顯,乳房外觀正常,對照組部分患者瘢痕明顯,乳房外觀受到一定的影響。研究組患者的總體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乳腺多發良性腫塊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美觀效果,患者滿意率較高,并且不增加手術難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乳暈旁單切口;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切除術
傳統的乳房腫塊表面做放射狀切口術雖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操作也相對簡便,并且容易止血,不會留下死腔,但是會在患者乳房表面留下明顯的瘢痕,不符合美觀的要求。尤其是多發的良性占位患者切口較多,破壞乳房美觀,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近年來乳暈旁行單切口多發腫物切除術逐漸得到重視。乳暈顏色深,皺褶多,切口術后瘢痕不明顯,對乳房形態影響小,符合對美學的要求,并且不影響乳頭乳暈部位的血供及感覺敏感度。本研究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乳腺多發良性腫瘤患者24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臨床病理證實為多發的良性病變,實性腫塊;病變局限,并且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腫瘤直徑≤5cm,腫塊與乳暈邊緣相距≤5cm,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惡性腫瘤,直徑大,距離乳暈超過5cm等不適合該手術方式的患者。240例患者均為女性,根據手術方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120例,年齡21~63歲,平均(37.9±11.5)歲。單側病變98例,22例為雙側病變;共有278個腫塊,直徑在0.4~4.8cm,平均(1.9±0.4)em;外上象限139個,外下象限93個,內上象限27個,內下象限19個;腫塊距乳暈邊緣距離(2.9±0.4)cm。對照組120例,年齡20—65歲,平均(38.1±12.1)歲。單側病變101例,19例為雙側病變;共有281個腫塊,直徑在0.5~4.5era,平均(1.8±0.4)cm;外上象限137個,外下象限92個,內上象限31個,內下象限21個;腫塊距乳暈邊緣距離(3.1±0.8)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研究組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行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切除術治療。根據腫塊位置,選擇乳暈邊緣距離腫塊最近的位置做長度3cm左右的弧形切口。用甲紫在腫瘤位置定位。0.5%利多卡因(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H14023559)局部浸潤麻醉下手術。根據定位,在切口部位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皮下組織及乳腺包膜間隙,沿乳頭方向牽引腺體,沿有關方向切開乳腺組織,至腺體基底部,探查各象限腺體,鉗夾病變周圍腺體,牽拉至切口旁,完整切除多發腫塊及病變組織。對于不能完整切除的,可考慮切除少數腫塊周圍的正常組織。3-0吸收線皮內縫合,繃帶加壓包扎。常規術后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放射狀切口行乳腺多發良性腫塊切除術治療。根據腫塊的位置,在腫塊表面做反射狀切口,向病變方向潛行分離,至病變部位作放射狀切開,顯露并切除病變組織,視創腔大小處理乳腺組織斷面,繃帶加壓包扎。
1.3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血腫、液化、感染等。所有患者隨訪4~18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0.2±2.5)個月。隨訪觀察患者乳暈切口愈合情況,瘢痕恢復情況,乳房外觀。超聲復查腫塊是否復發。采用手術滿意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很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級,總滿意為很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中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比較
所有腫塊均完整切除。兩組術中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比較。兩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平均切口長度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無液化及感染的病例,研究組總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x2=4.156,P<0.05)。見表2。
2.3隨訪結果
隨訪結束,研究組切口愈合良好,瘢痕不明顯,乳房外觀正常,對照組部分患者瘢痕明顯,乳房外觀受到一定的影響。見圖1~2。
2.4滿意度比較
術后隨訪,采用滿意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研究組患者的總體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討論
乳腺良性腫瘤多發于青年婦女,大多為無痛性腫物,多在無意中發現。初期較小,但生長較快,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晰,多較隆突,扁平者較少,表面不甚光滑,細觸之為小結節狀,有些呈明顯分葉狀,中度硬,多無壓痛,可自由推動。主要可以分為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脂肪瘤、乳腺平滑肌瘤、乳腺錯構瘤、乳腺神經纖維瘤和乳腺血管瘤等。乳腺纖維腺瘤臨床常見,并可多發。手術是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的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只要完整切除就可治愈。單發性乳腺良性腫瘤的手術相對較為容易,但多發性良性腫瘤的手術治療相對較困難。放射狀切口是傳統的治療乳房良性腫瘤的手術方法,沿著乳腺導管的方向切口可避免損傷乳腺導管而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推廣,但是其術后在乳房留有明顯的瘢痕,不符合美觀要求,尤其是女性患者,對乳房美觀要求較高,因此出現的乳暈旁單切口手術。
乳暈旁單切口手術治療乳腺良性多發腫瘤根據美學和手術完整切除的便利性選擇手術皮膚切口,沿乳暈邊緣的弧形切口愈合后瘢痕小且在視覺上不那么明顯,多發者可考慮行乳腺下緣折褶處切口。手術時要貫徹分層切開的原則,皮膚及皮下層可順皮紋方向,而乳腺腺體層需行以乳頭為中心的放射狀切開以減少乳腺導管的損傷。手術要完整切除整個腫瘤。我國女性乳暈直徑在3.5~4.8cm,乳暈區肌膚伸展性及彈性較強,容易進行手術操作。乳暈顏色較深,色素沉著,乳暈有結節狀皮脂腺,這些均有利于隱蔽瘢痕。乳房供血主要來自乳房外支、乳房支、胸廓內動脈、胸上動脈、肋間后動脈等,這些分支在乳房內形成立體血運體系,在乳頭、乳暈等部位,血供密集,方便供血,極大促進乳暈邊緣切口的愈合,不會出現血供障礙的情況。乳房皮膚下組織具有較大的彈性,在乳腺間、乳腺、胸大肌間的疏松組織間歇可方便手術分離操作,更好切除多發腫塊及腺體區段。
乳暈旁單切口手術切口在乳暈旁,乳暈膚色深,褶皺多,術后瘢痕不明顯,并且對乳房外觀的破壞性小。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顯著短于對照組,并且術后隨訪,患者對乳房外觀的滿意度更高。所有患者腫塊均完整切除,與傳統的放射狀切口的腫塊切除情況相當,良好的腫塊清除效果,有效降低了腫塊的復發情況。在術中,縱行切開腺體,直達基底,能夠提高對多象限腫塊探查情況,有利于發現深部腫塊,發現微小腫塊,并降低對乳腺損傷。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并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該手術方式并沒有明顯增加手術難度。但這個手術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腫塊距乳暈的距離有一定的要求,我們主要選擇距乳暈距離在5cm內的患者行該手術。惡性腫瘤、直徑過大、距離乳暈距離過遠的患者不適合。切口的選擇在距離腫塊最近的乳暈邊緣,切口長度一般低于乳暈孕周的一半。為了避免乳頭感覺異常,切口盡量不要選在外側。
綜上所述,乳腺多發良性腫塊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能夠達到較好的美觀效果,患者滿意率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