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俏峰
[摘要]目的探究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在脊椎腫瘤患者治療領域的有效性。方法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脊椎腫瘤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組),均采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治療,再選取以往采用常規放療、化療治療的脊椎腫瘤患者45例進行對照(對照組),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骨痛評分、脊柱穩定性、生活質量改變,并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統計分析發現,所有患者經過治療后,骨痛評分以及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效果及治療效果更佳,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所有患者脊柱穩定性良好,無不良反應;對照組中有7例出現椎體病理性壓縮性骨折。結論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用于脊柱腫瘤患者的治療中,臨床療效顯著,且創傷小,并發癥少,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并且還能降低椎體病理性壓縮性骨折的發生率,繼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脊柱腫瘤;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有效性研究
脊柱腫瘤是臨床中常見的腫瘤骨轉移性腫瘤,在所有癌癥患者中約占5%~10%,且最常見的是胸椎腫瘤,約占70%。頑固性疼痛是脊柱腫瘤患者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以往臨床主要采用放、化療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多數患者的疼痛癥狀難以緩解。開放性手術往往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同時也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并且術后恢復期較長,繼而耽誤原發性疾病的治療時機。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新型的介入治療手段,其是在影像學設備的指導下,經皮穿刺進入病變的椎體位置,并向椎體內注入骨水泥,繼而緩解疼痛,穩定脊椎,并恢復椎體硬度,進一步防止椎體坍塌。此技術一經問世便應用于椎體血管瘤的治療領域,并取得較好的反響,后廣泛應用于椎體破壞性疾病。本院自2011年1月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以來,治療的45例脊柱腫瘤患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脊椎腫瘤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5~79歲,平均(61.0±5.9)歲,病變椎體部位:胸椎29例,腰椎11例,頸椎5例,原發腫瘤:結腸癌4例,乳腺癌16例,肺癌10例,前列腺癌4例,肝癌2例,宮頸癌2例,不明來源7例),均采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治療,再選取以往采用常規放療、化療治療的脊椎腫瘤患者45例進行對照(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38~80歲,平均(62.5±6.5)歲,病變椎體部位:胸椎27例,腰椎14例,頸椎4例,原發腫瘤:結腸癌3例,乳腺癌19例,肺癌11例,前列腺癌2例,肝癌3例,宮頸癌2例,不明來源5例)。兩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病理性骨折以及神經脊髓壓迫癥狀(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感覺障礙)等。兩組一般資料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術前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均通過x線以及病變椎體部位CT掃描、MRI以及ECT全身骨掃描等檢查,確定病變椎體的確切位置以及數量、椎體后壁的完整度以及脊柱受壓程度。并行血常規、尿常規、血生化、肝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以及肺部正側位片,確定患者無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并排除手術禁忌證。
1.3方法
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局部放療,全身化療,并予以雙膦鹽酸以及口服止痛藥等,并定期x線復查。研究組:實施經皮椎體成形術,具體操作:常規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對于劇烈疼痛不能完成手術者,術中予以靜脈麻醉。腰椎穿刺經椎弓根人路,胸椎還可經椎弓根旁入路,穿刺過程中調整穿刺角度直達病變椎體病灶內或者椎體前1/3處,將提前備好的骨水泥在CT指導下注入椎體,若操作中出現椎管內或椎間孔內滲漏骨水泥則立即停止。并檢測患者生命體征,記錄注射量,骨水泥熱效應凝固后拔出穿刺針,患者制動15min,送入病房觀察。
1.4觀察指標以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主要觀察患者的疼痛評分、生活質量以及脊柱穩定性,并觀察不良反應情況。
療效評價:(1)疼痛評價。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評價,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疼痛分值為5級,即0級:0分,無痛;I級:1~3分,輕度疼痛;Ⅱ級:4~6分,中度疼痛,用藥第一階梯止痛藥;Ⅲ級:7~9分,嚴重疼痛,應用第二階梯止痛藥;Ⅳ級:10分,劇烈疼痛,應用第三階梯止痛藥。然后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24h、3個月、6個月VAS評分結果。其中0~I級表示有效,Ⅱ~Ⅳ級表示無效。(2)生活質量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包括6項(進食、上廁所、穿衣、行走、梳洗、洗澡),每項有4級:1分:自行完成;2分:自行完成存在輕度困難;3分:需要幫助方可完成;4分:不能自主完成。(3)脊柱穩定性評價。經過治療后6個月復查x線,并測量病椎的高度(包括椎體前、中、后緣),評價是否存在椎體塌陷。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手術情況
通過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所有患者均成功穿刺,手術在c臂透視下完成,未見患者發生穿刺副損傷、椎管內血腫、脊髓壓迫癥狀、神經根壓迫癥狀、肺栓塞以及感染等并發癥,且手術無死亡病例。胸椎注入骨水泥為2~4mL,平均(2.91±1.03)mL;腰椎注入骨水泥量在3~5mL,平均(4.12±1.95)mL。且術后未見明顯神經癥狀,不予處理,23例患者出現下肢憋脹感,停止骨水泥注入后緩解或消失。
2.2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不同時間疼痛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后6個月疼痛緩解有效率為71.11%(32/45),對照組為15.56%(7/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8.281,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各自治療后24h內兩組疼痛癥狀均顯著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效果明顯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6個月研究組疼痛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質量后,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5.56%,兩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脊柱穩定性分析
研究組患者在隨訪過程中未發現椎體發生移位現象,也就是本組患者原來存在的生理曲度的改變以及成角和滑脫等現象未見進展,沒有發生進一步壓縮,也未見神經、脊髓壓迫以及截癱等。對照組中有7例出現椎體病理性壓縮性骨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脊柱腫瘤是臨床中惡性腫瘤骨轉移常發生的部位,轉移處的腫瘤細胞生長,繼而破壞骨組織,骨質進一步吸收造成骨質破壞。腫瘤轉移灶對椎體及其周圍浸潤導致患者出現腰背部劇烈疼痛,嚴重者還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并且極易發生病理性骨折,長時間疼痛、脊髓以及神經壓迫,往往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還可導致抑郁等精神疾病。疼痛是脊柱腫瘤患者最先出現的,也是最為主要的癥狀,早期可通過口服鎮痛藥緩解,但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后期藥物難以控制。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腫瘤的治療不斷改進,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存活時間已經成為脊柱腫瘤患者治療的重點。臨床用于治療脊柱腫瘤的主要方法有化療、放療、同位素治療、手術治療、雙磷酸鹽以及直通和姑息治療等,通常情況下外科手術適用于神經、脊髓受累者,但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并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恢復時間也較長,并且不適合多發跳躍性轉移瘤。化療治療一般時間較長,且副作用較多,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飲食。
經皮椎體成形術首次報道是在1989年,用于治療脊柱轉移瘤,隨著臨床不斷研究,目前這種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脊柱腫瘤的治療。其是在影像學設備的指導下,將配置好的骨水泥注入病變的椎體內,繼而達到止痛和支撐的目的,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技術,術后患者創傷小,瘢痕小,并且并發癥少,恢復時間也相對較短。據相關文獻報道,經皮椎體成形術對于脊柱腫瘤患者的疼痛緩解有效率高達75%-94%。但其止痛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者表示為以下幾個方面:(1)熱效應及毒副作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集時會產生熱力及細胞毒性,并作用于椎體痛覺神經末梢,或直接作用于椎體內細胞組織,導致其壞死;(2)機械性效應:經骨水泥注入后,其在病灶均勻分布,能夠起到一定的機械性支撐作用,繼而預防椎體內細小的活動導致的疼痛;(3)血管性效應:將骨水泥注入椎體后,椎體內血管的供血被阻斷,繼而導致椎體痛覺神經末梢和椎體內腫瘤組織發生壞死。
本研究顯示所有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并且術后未見嚴重并發癥。與傳統的保守治療相比,其對于患者的疼痛癥狀的緩解效果顯著優于保守治療患者,術后24h患者的疼痛緩解效果最佳,術后6個月有效率高達71.11%,而保守治療僅1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可見,研究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進行經皮椎體成形術對于患者生活質量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適應證廣,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且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的方法,并且還能與放化療同時應用,其對于患者疼痛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值得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