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水污染防治當以預防為主
水污染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切實加強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關系國計民生,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涉及35個方面、238項具體措施,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同時意味著我國的治水大幕正逐步開啟。
目前,總體來看,我國大江大流水質處于良好階段,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基本達標。尤其是“十二五”以來,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全國達到和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提高了14.6%,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了6.8個百分點。但是,不難看到,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進入水體,城鎮工業廢水經過治理雖有所減少,但超標排放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水體污染降低了水體功能,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影響群眾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飲用不衛生的水成為引發和傳播各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水污染防治,“水十條”提出了階段性治理和改善目標: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但是,水污染防治任務艱巨,不僅需要目標導向倒逼治理,更需要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同時離不開科技的突破、資金的投入以及法律的強大支撐。
2015年,全國人大將《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列入立法計劃。2016年6月12日,環保部網站發布《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這是《水污染防治法》施行8年以來的首次大規模修訂。修訂工作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統籌協調,系統考慮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地表水與地下水并重。而不少水污染防治執法檢查發現,水污染防治重末端治理、輕源頭預防問題突出。此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指出:“水污染防治,防在前、治在后,預防是環保的第一要務。相對于防,治是個顯性的指標;相對于治,防容易被忽視。”
然而,預防為主的防治原則并不容易落實,一是結構調整難以深入,很多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困難,結構調整手段不多。二是規劃環評落地較難,難以形成剛性約束,也未建立追責機制,未批先建現象仍較為普遍。三是項目環評不到位。四是配套政策不完備,缺乏激勵的政策手段。突出預防的作用,既需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和嚴格區域環境準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落實地方政府項目審批的責任,還需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
治水之功在當代,惠及千秋,雖然各級政府起主導作用,但全民參與絕不可少。只有社會每個成員都主動告別用水陋習、積極節水、護水,為從源頭減少污染盡一份力,才能不讓后代進入“無水可用”的困局。
中華環境編輯部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