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珠,沈春明重慶醫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 400016
中國鄉土文化背景下“醫鬧”現象及對策研究
胡夢珠,沈春明
重慶醫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400016
醫療糾紛升級,“醫鬧”事件頻出,已經成為阻礙醫患關系和諧的重要因素。以禮制秩序、無訟、家族中心主義的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是其根源所在。該文通過分析中國鄉土文化探究“醫鬧”現象根源。同時為解決“醫鬧”對策提供一些建議。
鄉土文化;醫鬧;對策
[Abstract]The upgrading medial disputes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edical violation event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major factors of preventing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s of ritual order,no lawsuit and family-centered in China are their roots.The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medial violation phenomenon root of local culture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f solving the medical violation.
[Key words]Local culture;Medical violation;Countermeasure
作為醫療糾紛升級產物的“醫鬧”現象已成為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僅5月份,重慶大小“醫鬧”就發生了十余起,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穩定與和諧。“醫鬧”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類社會現象,這一現象與中國上千年來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觀念密不可分。這一社會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妥善解決,必須從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層面深入分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1.1鄉土文化
中國社會的文化是在土地上生根發芽的鄉土文化[1]。炎黃子孫自古就有以農為生、世代定居的生活傳統。自農耕時代起,中國人便以村落為單位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在此基礎之上便逐漸形成了禮制社會,同時形成了禮制秩序、無訟、家族中心主義與禮治重于法治等傳統觀念的民族文化[2]。
生活于鄉土文化中的中國人最“私”,公德心總是被自私心驅逐走;中國人最喜攀關系、談交情,其朋友圈子會在利益與人情的驅動下伸縮自如;中國人重禮俗,西方人重權利,遇事均訴諸法律,而我們遇事最先想的卻是公德自在人心。如此種種均系于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鄉土文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國家制度如何改革,作為社會結構中最穩定的文化上層建筑的變化卻十分緩慢。我們當下的法治社會必定會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法律制度的碰撞中產生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
1.2“醫鬧”
醫療糾紛一直是醫院與患者間存在的最棘手的一類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領域科技創新速度加快,醫方與患者間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醫療糾紛逐年攀升,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大敏感話題。惡性醫療糾紛,俗稱“醫鬧”,是指患者及其雇傭的人,為了獲得高額賠償,以一定的醫療事項為由,采取侵害醫務工作者人身安全、危害醫院財產安全、妨害醫院正常秩序等法律法規所禁止的行為,導致醫療秩序混亂、經濟損失重大、社會影響惡劣的嚴重后果[3]。
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采取“鬧”的形式而非法律正規途徑來解決醫療糾紛問題,企圖通過影響醫院正常的管理經營秩序來保障自身權益,同時獲取利益。在當下的法治社會,法律制度在不斷完善,“醫鬧”現象卻逐年增多;在國家不斷規范醫院管理和政策打壓“醫鬧”的情況下,“醫鬧”愈發囂張,這與中國人內在的文化本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不深入文化層面探究,僅僅反思法律制度,往往只是治表不治里,難以根治“醫鬧”問題。
2.1普遍存在的“私”
在鄉土文化中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私”,以自我主義為中心。在中國,自古便有“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語。人們口口相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以個人和自家為重,只有首先提升了自身修養,家庭和睦后才會考慮國家和天下的太平問題。“什么東西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義務了”[4]。在自私心面前,公德心幾近無存。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原先較為分散的家族團體便團結起來,無理便也要爭三分。
在如今的百姓看來,醫院自然是“公家的”。醫院本就應該承擔救死扶傷的責任與義務。患者及其家屬大多不具備專業的臨床知識,在他們看來一但病人不得妥善醫治,錯肯定在醫院,醫院有賠償責任。一說起“公家”要賠償,自然是“可以占一點便宜”的了。然而作為“公家”人的醫生有時更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訓誡”患者,有時服務態度與語言均不被患者接受。在醫院與患者之間因為種種原因矛盾激化時,院方與患者便會不自覺得團結各自的社會團體各執一詞。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通過各種途徑爭相煽動社會輿論,博取公眾的支持,以便使自己的利益免遭損害。甚至會有些人順便借機牟利。讓步就意味著吃虧,一但矛盾爆發,所有的人的“私”心都會被喚醒,沒有哪一方會愿意主動讓步。因此矛盾步步激化最終不可調和,“醫鬧”便隨之而來。
2.2傳統禮治思想對現代司法制度存在不信任
傳統的中國人沒有遇事便訴諸法律的習慣。孔子注重“克己復禮”,鄉土社會是一個重禮治的社會,這里的禮治是指“對傳統規則的服膺”[5]。傳統是口口相授,代代相傳的,維持傳統禮俗的力量并非外在,而是內心。在鄉土社會,若起爭執,大可請村中長者主持公道。中國人的思想里都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如果告到官府那里,便會讓鄉親鄰里恥笑。在傳統的鄉土社會,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也不存在現代社會的律師與法院。在禮治思想和道德傳統的作用下人們有序生活。然而,現代社會人口流動加速,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經濟發展速度增快,僅僅只靠傳統的禮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法治應運而生。但是作為從西方引用借鑒來的法律原則,和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倫理觀念相差很大。中國人注重對錯之分和因果報應,西方法律中所強調的權利與義務平等且在實際運用中并不是用來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原則相悖,審判結果有時不被百姓理解,認為“不公”。因此人民不相信司法制度可以保障自身權利不受損害,以至于有些民事糾紛百姓不選擇通過正規法律途徑解決。這也是“醫鬧”現象產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同時,醫院尤其是聲名遠揚的公立醫院在遇到“醫鬧”這種性質惡劣的醫療糾紛時,往往也會出于醫院名聲考慮而息事寧人,寧愿協商賠償解決。例如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共發生22起醫療糾紛,其中協商解決10起,賠償12起[6],均未通過起訴方式解決。
2.3中國人模糊化的家族概念使“醫鬧”成為中國特色
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人的家族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了。在西方社會中,家庭是一個界限十分分明的團體,只包括夫妻雙方和其未成年的孩子。而對于以農耕為生的傳統的鄉土中國來說,因為勞動需要,自古以來便有聚居的傳統。加之中國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好客之道,朋友之間講交情、攀親戚的現象比比皆是。自然在傳統的中國,家的界限就非常模糊了。小到父母兒女,大到街坊鄰里、親朋好友都是“自家人”。
在中國,家里人生了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無論是由于醫院的過失還是病人自身原因而沒有醫治好從而引發與醫生的糾紛,與病人沾親帶故的所有親朋好友為了“討回公道”必定都會向醫院聲討,人多勢眾,最終升級至“醫鬧”。
國家政策只有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才能切實起到利益分配與社會關系調整的作用。同時,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社會現象都是政策缺陷的反映,應該引起國家的注意并結合本民族文化特色對相關政策進行改革。只有國家政策符合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促使社會健康有序協調發展。因此,應該將中國的鄉土文化融入衛生政策制定及執行的整個過程當中去,才能真正地從根本上解決“醫鬧”現象。
3.1加強全民文化教育和醫德教育
中國鄉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私”是“醫鬧”的起因,因為“私心”泯滅了“公德心”,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而不為他人考慮,醫療糾紛才會不斷升級。要從根本上解決“醫鬧”現象,就要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將“公德心”寫入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和引導公民的言行舉止。同時國家應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倡導大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無看問題和分析問題,不應盲目跟風。
同時也要對醫生這一職業群體進行醫德教育。由于醫療行業的專業性,醫生與患者信息嚴重不對等,醫生有義務和責任想患者解答疑問并且明確告知患者病情,解釋治療方案。以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發生的22起醫療糾紛中,因醫生病情告知不充分和服務態度不滿意所導致的醫療糾紛就有15起,占總數的68.2%。因此,要消除“醫鬧”現象,對醫生的醫德教育也尤為重要。
3.2加強宣傳法治,學習借鑒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
針對百姓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國家應加大法治的宣傳力度,讓百姓真正可以知法、懂法、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國家司法系統可以借鑒英美法系中的陪審團制度,在司法審判過程中真實反映醫患雙方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同時也能使審判過程公開化,審判結果更令人信服。同時,法官在運用法律進行司法審判的時候應考慮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這樣審判結果才能使公眾信服。
3.3建立專門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
應秉承民主自治原則,建立獨立于醫院和患者之外的第三方專門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專門處理“醫鬧”問題。如建立醫療糾紛調解機制[7]。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應符合中國鄉土文化傳統具有權威性,調解員應是有豐富知識經驗的專家學者,這樣調解結果才能使雙方服從。同時,應給與此種糾紛解決機制的解決結果以法律效力,這樣才能保證其社會作用力。
當然,陪審團機制和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如何具體實施,還應做進一步的探討。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6.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6.
[3]秦秋艷,李宇陽.杭州市醫患雙方對“醫鬧”現象認知、態度及行為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6):422-432.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25-26.
[5]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68.
[6]劉翠華,劉紀寧,劉丹.22起急診醫療糾紛分析及防范措施[J].華西醫學,2015,30(16):1046-1047.
[7]李悅輝,姜柏生.南京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機制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7):72-74.
Medical Violation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the Background of Local Culture in China
HU Meng-zhu,SHEN Chun-m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ol,Medic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Chongqing,400016 China
R19
A
1672-5654(2016)06(b)-0019-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17.019
2016-04-05)
胡夢珠(1991.8-),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事法律。
沈春明(1971.9-),男,四川榮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倫理學,醫事法律,E-mail:1610964384@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