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彤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論中國傳統頭飾的發展歷程和審美研究
劉逸彤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本文將以介紹中國傳統頭飾為切入點,分析傳統頭飾設計隨著時間推移和需求演變而逐漸演變的發展過程,不同時期代表頭飾的主要特點,以及它們在設計當中所用到的材料和工藝的點睛之處。中國傳統首飾設計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一直以來都以一種優雅、婉約、鮮明的傳統特色之美而聞名于世。每一件優秀的中國傳統首飾背后,其實都或多或少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積淀。中國傳統首飾設計是傳統文化歷練的縮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藝術瑰寶,對于現代首飾設計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頭飾設計;傳統文化;美學研究
頭飾文化是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歷史中非常獨特的傳統文化象征。它的出現體現了早期人類束發的需求和實用價值,且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逐漸體現出較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傳統頭飾作為服飾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裝整體搭配中有著極為重要的裝飾作用,在體現獨特文化價值的同時,亦體現了較高的審美意味和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頭飾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從最早的裝飾行為和裝飾形式來看,古人佩戴首飾裝飾大多與巫術功能和象征內容有關。早期人類社會信仰巫術,人們熱衷與參與巫術活動,并發揮影響逐漸成為一項社會活動。古人認為佩戴獸骨、獸牙可以獲取一種超凡力量并受這種力量所庇佑,由于精神意識的形態對人們的裝飾行為產生了影響。到后來不同時期,這種宗教的影響力體現在了人們的裝飾習慣上。在宗教典禮中,高僧通過改變自己的服飾以及所佩戴的特殊頭飾,從外形上區分于別日的生活狀態,將自身人的屬性提升到半神、超人的范疇,代表可獲得與佛祖溝通的能力。
隨著時間發展,中國傳統頭飾在歷朝歷代中逐步形成了典型的風格特征。從頭飾的工藝形式,到人們的佩戴觀念,經歷了日漸成熟的發展階段。人們佩戴的頭飾反映出濃郁的世俗情趣,佩戴頭飾的行為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重要的行為觀念,從中反應出不同社會人群的信仰體系,逐漸成為身份的象征符號。根據其功能的差異,頭飾可主要劃分為梳、簪、釵、扁方和步搖等類別。
梳在古代又被稱為梳篦,統稱為“櫛”。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用骨頭制作而成的原始發梳。隨著時間遷移,商周時代出現了銅梳篦。唐宋時期,更加精美華貴的金銀梳篦問世。唐宋之后,木梳逐漸多了起來。北宋的著名詞人蘇軾曾經在他的作品中這樣描述:“山人醉后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我們可以發現梳在當時是一種特別流行的發飾。簪作為中國古代最常見的頭飾之一,其式樣的變化非常豐富,且造型變化多集中在簪首。簪的藝術表現形式相比于梳篦更加豐富,古人喜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為簪首的主題進行創作,其中常見的花種有蓮花、梅花、桃花、牡丹和芙蓉等,動物主題常見的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也最為精致。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而成的一類頭飾,古人常用它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與其他頭飾不同的是,釵不僅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在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扁方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這種珍貴的翡翠制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發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發,強烈的對比色調形成特殊的美感。步搖是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步搖。步搖的形式一般會選用鳳凰、蝴蝶等帶有翅膀類的鳥類或者昆蟲作為主題,或垂有流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步搖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

圖一 圖中1、2、3、4分別為中國傳統首飾中的簪、釵、扁方、步搖
自古以來,傳統頭飾已不僅局限于扮演一件裝飾的角色,它亦成為佩戴者自身物質精神狀態的一種折射。頭飾佩戴者需要在頭飾佩戴的不同場合,表達出的不同情緒和美感,更需要同時與不同風格的服裝鞋包來進行搭配。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頭飾對于現代創新頭飾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從藝術和設計的角度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中國傳統頭飾在材質上使用多樣化的素材,務求凸顯中華文化涵容一切的氣度。借鑒中國傳統頭飾設計,是時尚界一次風潮與理念的回歸,回歸傳統正是當下現代首飾在材料、工藝、風格以及內涵等設計層次的訴求。千百年來,蓄發護發在漢民族思想上根深蒂固,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頭部的裝飾,派生出不同的等級觀念和審美意向,進而演變為以物為表征的禮儀約束和等級劃分。頭飾,正是在功用目的與審美心理的雙重影響下,最終與中國傳統禮儀和服飾文化融為一體。它是融合的產物,是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訴求,是人們對美好事物表達向往的寄托,而這一點,無論時代輪轉,它始終是亙古不變的。當下我們需要做的,是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融合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打造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首飾,這將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1] 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服飾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10.
[2] 中國傳統首飾(上)(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劉逸彤(1992-),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工業設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珠寶設計。
J526
A
1671-1602(2016)24-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