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磊 王建軍 吳偉偉
適應改革需要加強軍代室開展“民參軍”工作的思考
■ 楊 磊 王建軍 吳偉偉
本文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背景,在充分分析當前優勢民營企業“參軍”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基礎上,立足基層軍代室工作職能,從政策宣傳、資源引導、能力考評、溝通協調等方面就如何開展好“民參軍”工作提出了意見建議,為軍代室后續進一步發揮好“民參軍”工作主導作用提供了參考。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當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機制改革,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是軍民融合的重要內容。基層軍事代表室(以下簡稱“軍代室”)處于與地方軍工企業打交道的“前沿陣地”,在引導和配合優勢民營企業“民參軍”,打通軍民融合發展“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前,軍代室在開展“民參軍”工作中,暴露出軍地信息溝通不暢、企業軍品承制能力不足等問題,如何有效破解這些問題,更好地發揮軍代室在“民參軍”中的作用,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軍代室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是企業對相關政策法規了解不夠。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對軍民融合做出了頂層設計,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但執行層面相應的政策法規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各地方政府的措施辦法還沒有與國家和軍隊相關政策、法規實現有效對接,使得企業對如何取得軍品科研生產資質、如何獲得軍品科研生產合同、如何開展軍品質量管理等問題上走彎路。此外,由于軍代室與駐地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軍地雙方在相關政策法規上缺少必要的交流,特別是軍隊發布的一些指導性、針對性較強的規章制度,地方政府及企業無法及時了解,對“民參軍”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是軍地之間裝備供需信息交流不暢。開展“民參軍”工作,就是利用民營企業的優質產品來提升部隊的武器裝備水平,但在當前軍地交流機制下,信息共享度較低,企業有什么軍方不了解,軍方需要什么企業也不知道,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企業獲取部隊需求信息量不夠。2015年,我軍在互聯網正式開通“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作為全軍裝備采購信息的權威發布平臺,極大地改善了軍地雙方信息共享化水平。但由于采購信息網上線時間不長,在信息發布的廣度上還存在不足,同時其在主流媒體上宣傳較少,在企業中的知名度還不高,導致其作用發揮有限;第二,軍方獲取民營企業優勢產品和服務信息的渠道較少,軍代室無法及時了解屬地企業的優勢產品和服務,更談不上引導其為部隊服務;第三,民營企業與現有軍工企業間的信息交流不暢,軍工系統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大部分軍工企業習慣于在自身已形成的“圈內”開展采購工作,即使通用器件也很少對外發布采購信息,使得民營企業很難獲得相關信息。
三是企業自身能力與裝備承制要求存在差距。隨著《關于加快吸納優勢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的措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頒布實施,民營企業“參軍”熱情高漲,從軍代室受理申請的情況來看,企業能力良莠不齊,許多企業并沒有真正做好軍品研制生產的準備,特別是在自身能力上與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要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質量管理水平較低,在產品實現過程、質量保證及改進等工作中缺少有效的質量管理手段,且按章辦事、按流程辦事的意識不強,日常工作與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兩張皮”現象較為普遍;第二,專業技術能力不足,一些民營企業在人才隊伍建設、技術發展創新上的特色和優勢不明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自主掌握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不多。第三,保密管理基礎薄弱,地方企業一旦參軍后,其生產的軍品無論在產品型號、技術指標、設計方案、配套系統,甚至生產合同等都會不同程度的涉及軍事秘密,而一些企業在涉密人員管理、重點要害涉密場所管控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第四,售后服務體系沒有完全建立,隨著部隊實戰化訓練強度的不斷加大,部隊對裝備售后技術服務要求不斷提高,地方企業參軍后,其產品將分布全國各地,企業在產品售后服務網絡設置、服務力量配備等方面與部隊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軍代室開展“民參軍”工作的動力不夠。一方面,軍代室在承擔企業“民參軍”工作的職能定位與工作界限還沒有完全明晰,缺少用于指導具體工作開展的相關規章、實施細則等制度規章,使得軍代室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按章辦事的條件還不夠完備。目前,軍代室在受理“民參軍”申請時,多數為企業單向聯系軍代室,而軍代室怎樣去了解掌握當地優勢民營企業情況,主動吸納優勢民營企業“參軍”還沒有明確的制度依據。另一方面,隨著軍代表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和部隊裝備建設任務不斷增多,軍代室“人少事多”現象愈發突出,產品檢驗驗收、資格日常監督等任務異常飽滿,導致在開展企業“民參軍”工作上力不從心。
面對“民參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軍代室應從政策宣傳、資源引導、能力考評、溝通協調等方面入手,發揮自身工作優勢,更好地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參軍”。
(一)當好軍民融合法規政策的“宣傳員”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軍地雙方先后發布了《意見》、《規定》和新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專業(產品)目錄》等配套規章制度,軍代室要在充分學懂弄清的基礎上,把握其與以往法規制度的差別,并主動與駐地政府相關部門溝通,通過地方媒體報道、組織軍地交流等不同方式,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確保駐地優勢民營企業能夠及時了解相關政策,掌握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軍代室在總結分析現有裝備承制單位日常資格監督發現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規定》,系統梳理企業在資格審查申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并及時通過相關平臺做出權威解答,避免企業在政策解讀上出現偏差。
(二)當好軍地信息有效交互的“引導員”
軍地雙方信息的及時互通是實現軍民融合的基礎。一要充分利用現役裝備質量問題信息,引導現有裝備承制單位在質量問題定位分析、措施落實上有效利用民營企業的優勢技術,不斷優化維修改進方案,確保企業在徹底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新研裝備質量水平;二要及時傳遞部隊裝備改造需求信息,引導企業結合自身特點積極參與相關裝備研制生產的競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技術、產品上的優勢,從而促進裝備技術和質量不斷提升;三要綜合利用區內優勢民營的科研、生產、維修服務資源,積極推動產品聯合技術攻關、聯合為部隊技術服務等工作,確保以最優的資源組合實現最好的裝備質量。
(三)當好企業綜合能力的“考評員”
“民參軍”一方面使軍方在裝備承制單位選擇的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另一方面也給裝備采購工作帶來較大的潛在風險。如何有效規避或降低裝備采購風險,軍代室應充分發揮《規定》的作用,建立動態的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著重把好以下幾關:一是“擋、幫、促”并舉把好資格審查受理關。軍代室承擔“民參軍”申請受理工作的“首問”任務,要嚴格執行受理考核標準,除《規定》明確的不受理單位以外,對一些產品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下、發展缺乏潛力、同類產品供貨單位多的民營企業要堅決退回申請;對產品有特色、技術有專長、其產品軍方采購急需等方面有明顯優勢的民營企業,要主動幫助其解決自身在裝備承制單位資格上存在的問題,促使其順利“參軍”。二是把好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監督關。督促新參軍企業充分將質量管理體系要求與企業自身特點相結合,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機制,全面識別關鍵過程,實現企業質量管理模式與標準要求的融合;三是把好日常監督關。貫徹《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采購合同履行監督工作管理暫行規定》要求,落實質量、進度、經費、服務四位一體監督,及時發現并糾正企業在日常管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督促企業軍品生產進入“PDCA”的良性循環;四是把好企業保密管理關。監督企業建立分類別分層次保密管理制度,扭轉企業對保密工作“只要不泄密就沒有問題”的片面認識,對參與重點型號裝備任務的企業建立定期保密檢查機制,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并解決保密工作中出現的隱患苗頭,為“民參軍”兜好底。
(四)當好軍企雙方工作溝通的“協調員”
針對各企業在生產和售后服務上的特點和能力,軍代室要做好部隊與企業的工作對接,在保證部隊獲得“好用、管用、實用、耐用”的武器裝備基礎上,不斷提高企業軍品承制能力。一方面,軍代室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國防責任”意識宣傳,將企業從以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轉變到“責任大于利益”的軍工理念上來,督促企業從加強產品生產過程質量管控、優化售后技術服務機制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軍品承制能力,保證以最高的質量標準和服務標準提供過硬裝備。另一方面,軍代室要充分了解部隊裝備保障的要求,及時將需求信息通知相關企業,監督企業按計劃及時開展服務保障工作,對服務保障過程中產生的維修經費、時間等問題主動進行溝通協調,在確保部隊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努力使部隊和企業達到雙贏。
隨著軍隊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軍民融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如何破解工作難題,使優勢民營企業能夠在意識、能力和質量等方面全面參軍,軍代室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堅決執行上級相關法規制度的基礎上,敢于探索嘗試,推陳出新,從而在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中推動軍民融合戰略的精準有效落地。
[1] 裝備學院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研究中心. 民企參軍機遇與變革——完善裝備市場準入機制《中國軍轉民》2015年第10期.
[2] 顧建一.完善軍民融合的工作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4月18日.
(作者單位:陸軍南京軍事代表局駐揚州地區軍代室)
7月6日,國產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在景德鎮呂蒙機場圓滿完成了一類風險試飛科目“空中應急漂浮系統充氣試驗”。至此,AC313直升機應急漂浮系統所有的機上試驗、試飛工作全部結束。
應急漂浮系統是直升機海上救生的重要手段,它能為直升機在水上漂浮提供應急浮力,系統可以顯著減小直升機在波浪作用下橫搖角度,從而增強直升機隨浪運動的穩定型,同時防止其發生傾覆,為機內人員的逃生創造有利條件。當直升機在海上飛行,遇到險情需要應急迫降時,依靠應急漂浮裝置,直升機可以實現“水上著陸”。駕駛員通過操縱裝置,打開應急漂浮裝置,AC313直升機應急漂浮系統可在5級海情條件下確保直升機穩定漂浮5分鐘,滿足機上成員打開艙門或拋放艙門迅速撤離飛機逃生。
AC313首開國產直升機應急漂浮試飛先河,填補了國產大型直升機應急漂浮系統研制的空白,標志著AC313直升機除能滿足陸地條件下的飛行以外,還具備大面積水域執行任務的能力,應用范圍可覆蓋我國全部疆域。(湯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