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贏新 鄭 茜 劉華英
用航天科技托起民心工程
—— 記航天三院智慧管網產業發展
■ 李贏新 鄭 茜 劉華英
按:今年是航天科工三院建院55周年,55年來該院胸懷強軍報國之志,用航天科技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征程上,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城市地下管線正面臨著安全事故頻發、安全隱患突出、“馬路拉鏈”問題嚴重、應急防災能力薄弱等問題的挑戰,智慧管網建設已經成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保障城市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成為服務于“公共安全、公共民生、公共管理”的必要支撐。
2016年7月,三院承擔的全國首個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項目成功完成初驗,項目建設效果得到了用戶單位的高度認可。這背后,凝聚了智慧管網研發團隊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以及“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汗水。
2014年底,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項目為契機,三院304所作為項目總體單位,圍繞智慧管網探索開展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整合,借助航天系統工程理論和技術,全面開啟了智慧管網創新發展之路。
為了實現智慧管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三院組建了智慧管網事業部,并積極籌備智慧科技產業公司,產品和技術實力不斷增強。以住建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項目為依托,加大產品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建立了完善的智慧管網產品和技術體系,并以“智慧管網+產品”和“智慧管網+領域”的發展模式為主線,形成了智慧管廊、智慧水務等重點領域的總體結合解決方案。
該所自主研發的航天海鷹智慧管網“一張圖”展示系統、航天海鷹智慧管網地理信息系統、航天海鷹智慧管網規劃管理系統、航天海鷹智慧管網建設管理系統、航天海鷹智慧管網門戶系統、航天海鷹智慧管網數據資源管理系統、航天海鷹物聯應用支撐平臺等7個系統成功獲得國家版權局發放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這標志著智慧管網事業部在城市地下管線軟件研發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經過“一窮二白”的創業期,三院的智慧管網產品及解決方案得到了業內認可,2016年4月成功入選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專業委員會智慧管網學組副組長單位。
智慧管網產品將衛星定位、航天物探、無源傳感等技術實踐于智慧管網領域,解決地下安全和城市安全問題。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地雷達、管道漏磁檢測器等對地下管線的自身隱患、周邊環境隱患等進行排查;在重點區域加裝管線傳感器,建立動態監測網絡和系統,實時監測地下管線運行狀態;在地下管線關鍵節點加裝精確定位裝置,實現管線信息管理的精細化;構建智慧管網綜合管理平臺,形成基于“一張圖”的綜合應用,實現行政管理部門及各管線權屬單位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建立了排洪模型、管線健康評估模型,加強了大數據分析應用,提升了安全隱患的預測能力。通過試點項目建設以及航天技術應用,解決重復開挖問題,杜絕“馬路拉鏈”,防止“誤開挖”,有效降低安全隱患造成的重大事故可能性,提升城市安全和管線安全的整體水平。
該所研發的智慧管網綜合管理系統在城市和地下管線安全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德州市2016年6月12日和7月20日的大暴雨中,通過排洪模型、管線排水能力分析模型等的應用,及時對城市重點低洼地段的積水變化趨勢、管線排水能力等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實現準確防汛預警,為防汛部門做出重要決策提供了必要支撐,確保了積水及時排放,保障了城市和人民生命安全,得到德州市防汛指揮部的高度贊揚。
系統通過加裝在各類管線上的傳感器設備,實時監測管線運行狀態,準確掌握各類參數變化情況,為管線異常情況提供預警。系統在德州市運行期間,通過在線監測數據的預警,成功發現了燃氣管線泄露危險點,并精確定位了泄漏點的位置,為管線及時搶修提供了精準數據,有效避免了燃氣爆炸惡性事故的發生。
住建部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試點項目建設,構建了通用化、模塊化、系列化的智慧管網綜合管理平臺,創新了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了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體制和機制,建立了標準規范體系,面向地下管線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管理,初步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綜合管理模式,目前已向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鎮江等城市進行推廣,得到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認可。三院成功承攬了鎮江市新區地下管線智能化試點建設項目;與成都市建委簽署了智慧管網與智慧管廊項目合作協議,智慧管廊項目已經進入實質性設計階段;與湖南省懷化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擴大,使三院在智慧管網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