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漸
克倫之戰:跨越群山
鴻 漸
北非戰役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二戰往事,在那里,德國和英國的裝甲部隊展開了極具力量感的大碰撞。不過,在北非戰役開始之前,二戰非洲戰場的熱點乃是意大利人和英國人對抗的東非戰役。在東非的戰事中,英軍以少勝多一路奏捷,把墨索里尼的東非殖民帝國迷夢擊得粉碎,而其中的關鍵,便是1941年初春的克倫之戰。
在地處非洲大陸東北角的厄立特里亞,連綿的山地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拱衛著那里的濱海重鎮克倫。意大利殖民者在1890年就控制了當地,并以之為跳板先后兩次實施了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并于1935年奪取了埃塞俄比亞全境,從而將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的一部分連為一體,成為所謂的意屬東非,更是墨索里尼夢想構建的新羅馬帝國的重要海外版圖。
而在意大利攻陷埃塞俄比亞6年之后的1941年,意大利人又把克倫變成其東非帝國的一個大型多面堡,來阻擋西面的英軍自蘇丹展開的進攻。克倫這個不為人知的地名就這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
克倫起伏的群峰擋在從蘇丹到達紅海海岸的必經之地上,身后則是一馬平川,經過此地的公路和鐵路,是通往殖民地首府阿斯馬拉和紅海港口馬薩瓦的重要通道,可以說,不管是誰控制了克倫,都能夠掌握進出厄立特里亞的主動權。

阿奇巴爾德·韋威爾將軍
在東非,一場大戰的陰云已經密布難消了。在二戰爆發前夕,中東地區英軍司令阿奇巴爾德·韋威爾將軍就曾經預言式地說過:“假如意大利站在德國一邊參戰,我手里有四件事乃是當務之急,分別是確保蘇伊士運河安全、控制東地中海、肅清紅海沿岸地區、在東南歐展開行動。”
到了1940年6月,當法國在德國的全面進攻下快要招架不住之際,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就選擇在那時對英法兩國宣戰,在東非的意軍很快接到了奪取英屬索馬里、蘇丹和肯尼亞邊境地帶的指令。
在意大利人的咄咄進逼之下,韋威爾立即要面對上述的“四件事”,而以他手里極其有限的作戰資源,他明白不可能同時做這四件事。經過反復權衡,他認定第三件事乃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奪取位于紅海東岸的意屬厄立特里亞。
時至1940年底,駐厄立特里亞的意軍已經判斷英軍會從蘇丹實施進攻,尤其是從阿戈達特指向克倫一線。由于有限的運輸能力不足以保障預備兵力在開戰后迅速前調,意軍采取將重兵屯于邊境一線的做法,這些部隊混合了意大利士兵和征募自東非當地的土著戰士,這也是意大利在非洲殖民戰爭中一貫采取的做法。
英國人的進攻舉措是于1941年初向蘇丹部署了2個師,在肯尼亞部署了3個師,其中以蘇丹為基地的部隊由威廉·普拉特中將指揮,這將是進攻厄立特里亞的主力軍。普拉特指揮著兩支頗有名氣的印度部隊——第4印度師和第5印度師,其人員編成以印度戰士為主,輔以英國士兵,另外還有一些自由法國的士兵。普拉特的作戰計劃非常簡單:越過邊境,長驅直入350千米,直抵厄立特里亞的紅海港城馬薩瓦。
要從蘇丹到達馬薩瓦,英軍有兩條路可以選,每一條都必須經過克倫。按照普拉特的計劃,兩個印度師將分別進攻,第5師經由特塞內指向位于克倫外圍的阿戈達特,第4師的2個旅經由克魯指向阿戈達特,另一個旅則從北面的蘇丹港向南進攻克倫。
克倫這座城市本身并沒有什么像樣的防御設施,并非傳統意義上那種堅固的堡壘要塞,它的易守難攻之處在于周邊分布著連續的、陡峭的花崗巖質的山地,設在幾個制高點上的意軍陣地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進出克倫的通道,因此克倫的攻防戰實際上將是其周邊山地的爭奪戰。

普拉特中將檢閱麾下的蘇丹部隊
1月18日,普拉特揮軍經由卡薩拉山口攻入厄立特里亞,到25日,由諾伊爾·貝斯福德·佩爾斯少將指揮的第4印度師率先逼近阿戈達特,劉易斯·希斯少將的第5印度師亦從側翼跟進。阿戈達特爭奪戰的核心是科岑嶺,此處最高峰海拔450米,其間多有陡峭山谷,是克倫之前的一道屏障,把守在這里的乃是意軍第4殖民師。
在第4印度師中充當前鋒的,是一個由英國人、印度人、蘇丹人共同組成的“瞪羚分隊”,他們配備有機槍和輕型火炮,由梅塞維上校指揮。在這個先遣隊投入戰斗后,第4師的第5旅和第11旅也相繼發起猛攻。
在山腳下,還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裝甲戰。英軍先是派出一批小型裝甲車誘使意大利坦克駛離它們的隱蔽位置,然后由火力強勁的“瑪蒂爾達”式步兵坦克突施奇襲,結果一舉打掉了6輛意軍中型坦克和5輛輕型坦克。
雙方的步兵隨后在山坡上發生激戰,第11旅向陣地上的1個意軍土著連發出風暴般的火力,令其在拋尸100多具后敗逃,從而一舉站上了科岑嶺東端的最高點。第4印度師師長貝佩爾斯少將報告自己的兩個旅加起來傷亡還不足150人,而當面的意軍第4殖民師已經崩潰,光是本部抓獲的俘虜就至少有1千人。

英國飛機轟炸克倫時所攝的照片
從科岑嶺的制高點上俯瞰下去,英軍已經可以看到通向克倫的公路,可是,這條公路還遠未打通。2月2日,第4師前鋒沿著阿斯德拉山谷推進,直指克倫外圍的山地陣地,據最初看到它的士兵們說,“克倫要塞幾乎是無法被攻克的。”
在這里,林立的山頭奇峰兀立,意軍部署了多達3萬人和144門大炮,其中大部分人是當地的土著戰士,意大利部隊雖然數量不算多,卻是東非意軍的精華,包括薩沃亞擲彈兵營和阿爾卑斯山地營等。
從第二天開始,英軍以薩沃利準將所指揮的第11旅為主攻部隊,開始攻擊克倫山地陣地中的布里格和桑奇爾兩處高地。印度士兵一度沖擊得手,但在薩沃亞營的反擊下很快失手,在山地戰中,雙方的炮火都很難對交錯的高地取得太大效果,只能依靠在攀登過程中就已經精疲力盡的步兵們來解決問題。拉鋸從2月3日一直持續到7日,英軍難以取得明確進展。
從8日起,第5旅加入戰斗,他們改從東面迂回,試圖包抄敵軍后方。發現英軍意圖的意軍迅速投入預備兵力填補漏洞,令此地的戰斗演化為班排級別的殘酷肉搏戰。這天中午,一個印度連站上了霍格高地,在接下來的4小時里,他們經受了炸彈、子彈和刺刀的不斷沖擊,到日落時僅剩下9名幸存者而不得不退出了既得的陣地。
佩爾斯少將放棄了從東面突破的打算,10日,他下令兩個旅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強攻。上午,第11旅拿下了布里格高地,第5旅拿下了霍格高地;然而,意軍在下午的反擊中又成功地奪回了兩地。接下來幾天,戰事重復著過往的基調,奪取高地,然后失守。
鑒于戰況膠著,普拉特中將暫時叫停了進攻,他要求兩個印度師抓緊時間修整,為下一階段的主攻蓄力,同時要求軍需部門盡快前調作戰物資。經過與師長們的會商,普拉特確定于3月15日由兩個印度師連續發起兩場相連的攻勢,每一場攻勢的初起階段都將得到全部火炮力量的掩護。在14日舉行的最后一次細節會議上,普拉特強調:這次攻勢將是決定克倫歸屬的決定性行動。
3月15日,50架英國轟炸機對意軍的山地陣地集中投彈,近100門大炮隨后開火,在這輪炮火結束后,第4印度師投入了進攻。7時過后,該師各部共同出擊,從卡梅倫山地出發,指向布里格高地以及薩馬納山的三處主峰。
戰至當日16時,指向布里格高地方向的主攻營損失嚴重,尚能作戰的已不足100人,然而正是憑借這股部隊的最后一擊,英軍軍旗終于插上了布里格高地。在當天晚上,第4師持續投入后續部隊,擊退了意軍的多次反擊,從而將高地牢牢地掌握在手中,而第4師在此戰中的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了1100人。
比第4印度師稍遲,位居右翼的第5印度師亦在15日10時30分開始了第二波攻勢。打頭的是第2高地輕步兵團,該部雖然沖鋒英勇,卻在敵人猛烈的火力下損失頗大,入夜后,這個方向上的進攻交由第9旅來接手,他們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打通山口后,英軍向克倫城推進

正向克倫山地發起沖擊的英軍

二戰時的意大利傘兵
第二天天剛亮,從此地的重要據點多洛格羅多克堡出動的意軍打起了反擊,雙方的激戰持續了幾個小時,最終,第2西約克郡團的士兵們從看上去幾乎無法通行的有如刀峰般的懸崖邊走過,從背后包抄了多洛格羅多克堡,經過一番混亂而短暫的搏斗,守軍在18時30分停止了抵抗。奪取多洛格羅多克堡的行動后來被英國官方戰史評價為:二戰期間最出色的小規模戰斗之一,過程令人印象深刻,結果具有決定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此地視野極為開闊,可以飽覽克倫及周邊平原地帶,英國炮兵迅速向這里布置了前進觀察哨,來準確引導炮火的落點,從而改變了之前火炮在山地戰斗中無法發揮太大作用的局面。
3月18日~22日,意軍集中兵力連續反攻多洛格羅多克堡,他們打得十分勇敢,卻無法如愿奪回陣地。大批意軍士兵和土著戰士倒在英軍槍口下,陣亡者中還包括洛倫奇尼少將,他在意軍中以勇猛著稱,被部下們稱作“撒哈拉之獅”,他的死極大地挫傷了意軍的士氣。
利用占據高地的優勢,英軍工兵部隊在26日清除了意軍堆在山口道路上的碎石等路障,從而使本方的坦克和裝甲車可以穿透意軍的山地防線。這樣一來,意軍只得于當晚全線撤退。普拉特中將在3月27日拂曉號召部屬乘勝追擊,第一輛英軍坦克于當日8時過后開進了克倫城。
攻取克倫之后,通往阿斯馬拉和馬薩瓦的道路便完全敞開,意軍再無天險可據,英軍的勝利也就變得不可阻擋。幾天之后,英軍奪取了厄立特里亞首都、也是意大利總督治所所在地的阿斯馬拉,很快的,又奪取了紅海港口的港城馬薩瓦。
4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不再按照中立法案的精神視紅海地區為禁航區,允許美國商船停靠到這一地區的沿線港口,這實際上是為向中東地區的英軍提供物資補給打開了綠燈。
在普拉特的部隊從蘇丹展開強攻之際,由坎寧安中將指揮的另一路英軍亦從肯尼亞進軍,襲擊厄立特里亞南部地區。在普拉特連續拿下了克倫、阿斯馬拉和馬薩瓦之后,坎寧安的部隊也一路疾進,在奪取了亞的斯亞貝巴之后,在阿姆巴阿拉吉實現了與普拉特的會師。
這樣一來,英軍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順利攻取了意屬東非,令同盟國和軸心國在東非的態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東非戰場上的關鍵,無疑就是克倫山地的爭奪,為了攻取克倫,英軍第4和第5印度師付出了3765人傷亡的代價,而意軍的傷亡超過7000人,在其陣中參戰的厄立特里亞土著士兵亦有近9000人戰死或受傷。克倫戰斗的艱苦,證明普拉特中將在戰前動員上的預見是準確的:“千萬別以為這將是一次輕松的進軍,不,它一定會是血腥的戰斗。勝利屬于能夠堅持的最久的那一方。而我相信我們能比敵人堅持得更久。”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