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衛
攀枝花市大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
錢 衛
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以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為契機,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改革,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為“建設美麗幸福攀枝花”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切實解決居民群眾辦事坡陡路遠、極不便利的問題,攀枝花市遵循“科學、便民、實惠”的原則,統一建設“攀枝花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
一是充分論證保質量。項目啟動伊始,在充分調研詳細了解攀枝花市公共服務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國內專家學者智力支持,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建設方案先后進行兩次專家評審,確定了“統一標準、統一規格,試點先行、整體推進” 以及“全市統建,數據集中”的建設思路,并將服務終端延伸到全市所有城市社區、鄉鎮(街道),確保攀枝花市社區信息平臺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二是方便居民得實惠。實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協同辦理”和“全市通辦”模式,居民只需就近前往社區或街道(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就能完成所需事項辦理。建成《居民基礎電子證照庫》,解決居民證照重復復印、反復提交的問題。建成一體化自動表單系統,實現居民辦事表格填寫自動化。開發手機APP,實現辦事指南、辦理情況實時查詢、業務咨詢即時服務。
三是整合資源降成本。為解決建設經費不足、基礎硬件發展滯后的問題,攀枝花市確定了“以技術突破降低硬件要求,以整合資源減少基礎投入”的思路。采用已延伸到街道(鄉鎮)、社區的人社“金保網”為基礎承載網絡,充分整合已有的硬件設備,避免重復建設。同時,創新使用最新的“云計算、云存儲及開源軟件技術”,極大地節約項目建設資金,提高系統可靠性、數據安全性及平臺的整體運行性能,降低了運營維護成本,為今后業務拓展和分析應用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是“互聯網+”戰略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具體實踐。攀枝花市結合全面深化改革、實行依法行政、創新審批制度等工作,強力推進社區信息平臺建設。
一是優化公共服務辦理流程。
以“依法、統一、便捷、高效”為原則,對面向自然人的公共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做到了“三個必須”,即:原在社區受理的公共服務事項必須納入平臺受理,各級政務服務中心受理自然人的公共服務事項必須納入平臺受理,各有關部門直接針對自然人受理的公共服務事項(法律法規有其他規定的除外)必須納入平臺受理。對擬納入平臺辦理事項,按照事項名稱、事項類型、法定依據、申報條件、所需材料、辦理程序、收費標準、受理時限等內容逐一梳理。目前,攀枝花市社區信息平臺已納入服務事項194項,經再次梳理,新增公共服務事項115項,平臺受理事項達309項。
二是創新社區公共服務機制。
依托社區信息平臺,按照“兩統一、三規范”的要求,推進公共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即:統一街道(鄉鎮)、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名稱;統一全市公共服務中心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規范窗口設置,根據轄區居民人口,每5000人設置一個綜合服務窗口;規范人員配置,根據“全年無休”的工作要求,人員按照“綜合服務窗口數+1名工作人員(N+1)”的方式設置;規范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通過考聘等方式公開向社會招聘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且工作人員統一歸口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管理,各縣(區)政務服務中心負責業務指導。
三是實現條塊網絡“互聯互通”。為實現市級、區(縣)、街道(鄉鎮)、社區“互聯互通、四級協同”,攀枝花市開創性地打通了人社“金保專網”與電子政務外網的連接,制作社區電子印章,推行社區信息平臺電子件互認,實現公共服務信息化。在不改變原有條線信息系統情況下,通過系統跳轉、對接等技術,實現原有條線信息系統與社區信息平臺的有效對接和業務協同,解決部門網絡隔離、信息孤島問題。目前,攀枝花市社區信息平臺已接入國家、省、市等11個條線信息系統。
攀枝花市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通過進一步強化為民服務理念,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實現公共服務事項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受到居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充分肯定。
一是實現公共服務高效便民。為民服務、方便居民是社區信息平臺建設的根本目的。通過公共服務信息化和標準化,變過去“紙質文件流轉”為現在“電子信息傳輸”,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大大縮短辦事周期,過去需要幾天才能辦結的事項,現在僅需1天,甚至當場即時辦結。通過受理終端向街道(鄉鎮)、社區延伸,變過去“居民辦事跑路”為現在“社區指尖服務”,居民不再奔走于各級各部門以及政務中心之間。實行“全年無休”制度,居民可隨時辦理公共服務事項,真正方便居民群眾。
二是實現社區治理提能增效。通過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實現社區公共服務與自治功能的剝離。社區科學設置綜合服務窗口,一改過去辦事窗口多、人員臃腫、“忙閑”不均的現象,社區工作人員變“??漆t生”為“全科醫生”,變“多口受理”為“一口受理”,極大地節省窗口人員,“解放”出來的社區工作人員向社區治理、居民自治轉移,增強了治理能力。通過全面梳理公共服務事項,取消社區不應出具的證明,不該承擔的工作,明確了社區服務清單,建立了“費隨事轉、權隨責走”制度,實現了社區減負增效。
三是實現民生數據開放共享。社區信息平臺通過辦理各類公共服務事項,不斷積累沉淀民生數據,形成了綜合性、全方位民生信息資源,為政府公共行政決策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建立以公共服務數據為基礎的良性信息消費生態鏈,通過整合數據應用分析,面向社會提供政府基礎公共服務數據分析結果,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科學的發展方向。截至目前,我市社區信息平臺已辦理公共服務23萬多件,累計錄入居民信息110多萬條。
作者單位:(四川省攀枝花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