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如
03合肥市包河區:編密織牢特困人員民生安全網
邵小如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在特困供養人員救助工作中,通過強化制度保障、滿足基本需求、解決突出困難、強化托底能力,做到了應救盡救、應養盡養。
醫療費用全面兜底。針對全區特困供養人員沒有收入來源的現實情況,2013年出臺《關于轉發合肥市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的通知》《包河區城市“三無”人員救助暫行辦法》等文件,對醫療救助封頂線3萬元以外的自付部分,由區財政兜底承擔。為全部五保供養人員和城鎮“三無”對象購買“醫療護理”和“綜合責任”兩項保險。醫療護理險每人每年118元,2013年實施;綜合責任險每人每年40元,2015年實施。
照料護理全面保障。作為安徽試點,合肥市包河區區財政投入1500萬元完成大圩鎮敬老院升級改造,打造全省特困供養示范基地。全區敬老院均設立集中供養“特護區”,提升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水平。深入推進公辦敬老院社會化運營,駱崗敬老院社會化運營后,與合肥濱湖醫院合作,打造醫養結合的“醫聯體”模式,被評為合肥市三星級養老機構。按照每人每月600元標準,向社會機構購買了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涵蓋家政服務、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
服務管理全面加強。針對上世紀90年代獲批五保對象檔案散佚現象,全區上下利用半年的時間,逐一入戶核查,為全區659名五保對象全部重新建立了檔案。大力推進養老社會工作開展,發揮500萬社區公益創投資金作用,相繼開展“樂助常青”“愛行天下”“慈善助老”等針對特困供養人員的公益慈善項目,不斷增進他們的獲得感。如“牽手夕陽·愛在包河”——社工介入特困老人照顧項目,采用“職業社工+志愿者+養老員”的服務模式,通過社工介入,統籌特殊老人社區照顧體系的搭建工作,解決核心社會角色缺乏的問題,獲得了特困供養人員的一致好評。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