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琳
積極創建減災救災示范縣 實現災害應急管理上水平
汪曉琳
湖北省提出創建全省減災救災示范縣以來,孝昌縣作為全省3個減災救災示范縣試點之一,主動行動、積極溝通,基本形成“以防為主、防救結合、社會參與、政府兜底”的減災救災工作格局。
一、強化領導,確保創建工作高位推進。一是建機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減災救災示范縣創建工作,把防災減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定期研究部署創建工作;縣財政安排116萬元的配套資金和7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保障減災救災示范縣創建工作。二是明責任。制定出臺《創建全省減災救災示范縣活動方案》,將11大類的主要任務及責任分解到51個成員單位,明確創建工作任務和時限,對創建工作落實情況,定期檢查,通報、督辦。三是廣動員。召開創建工作大會和減災委成員單位聯席會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的減災救災示范縣創建工作格局。四是常宣傳。開展防災減災知識“五進”“5·12”防災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在城鄉主干道制作防災減災永久性宣傳牌300多塊,設置應急逃生指示牌20余塊,累計發放《防災減災知識讀本》、宣傳單5萬多份。
二、加大投入,鞏固減災救災工作陣地。一是建設縣級中心陣地。根據《湖北省救災物資儲備庫項目建設規劃》,多方籌措資金620萬元,建成集自然災害應急指揮、物資儲備、城區自然災害應急避難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四大功能于一體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同時,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縣減災備災中心,核定事業編制3名,將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建立避難保障陣地。以城區為重點,在人口聚集處,共建立了13個應急避難場所。形成了以城區自然災害應急避難中心為主,輻射13個應急避難點的應急避難疏散體系,確保了急救物資在第一時間內可運抵各避難點,有效夯實了城鄉防災減災硬件基礎。三是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先后將馮山社區、鄒崗社區、白沙鋪社區等6個社區打造成全國、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三、健全機制,促進救災應急規范管理。一是完善救災管理機制。制定《孝昌縣創建全省減災救災示范縣工作標準》,對6大類24個方面的工作內容進行細化;出臺了《自然災害生活求救助資金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案》,救助程序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編制了《孝昌縣減災救災標準化建設操作手冊》,為全縣減災救災工作標準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完善物資儲備機制。依托救災物資儲備庫,存儲了價值150多萬元的棉衣、棉被、賬篷等必備應急救災物資;縣政府為民政部門配備了救災專用車輛,為各鄉鎮區配備了救災專用通訊設備等救災裝備,確保急救物資可在1小時內運達,并可輻射周邊縣市區。三是完善應急救助機制。加強災害應急救助實戰演練,累計開展消防應急逃生演練40余場次,應急救助實戰水平不斷提高。完善救助資金應急管理機制,對生活救助資金,全部實行銀行“一卡通”社會化發放,定期開展救災資金監督檢查,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四、創新模式,全面提升應急工作水平。一是信息發布由救災向防災轉變。建立災情信息發布機制,與縣氣象部門簽訂氣象合作協議,實現氣象信息共享。通過夯實防災減災救災的群眾基礎,逐步實現災后救援向災前預警、群眾自救轉變。二是救災隊伍由臨時向專業轉變。縣、鄉、村三級配備了450名專職救災、災情預警及災情上報人員,為災害信息員配備手機終端,建立災情核查機制,每年開展1-2次災害信息員和救災隊伍業務培訓,提高救災人員業務技能。三是資源整合由分散向全力轉變。在政策運用上,每年為農村軍烈屬、低保戶、“五保戶”全額購買自然災害住房保險。在參與主體上,依托孝昌縣志愿者聯合會,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到減災救災工作中來,目前已成立志愿者服務隊23個,發展隊員520余人,注冊會員200余人,通過借助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有效降低災害風險。
(作者系湖北省孝昌縣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