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取消老人免費乘車 新思路解決新問題
近些年,各地為提高老年人福利紛紛實行了向老人發放免費公交卡的福利政策。但是,不少媒體調查顯示,由于不少老人為了享受公交免費這道“福利大餐”,他們不再愿選擇就近采購、晨練、就醫,導致上班高峰期原本就擁擠不堪的公交車廂里天天上演著“公交爭奪戰”。“讓坐還是不讓坐”也成為很多疲倦的年輕人糾結的選擇題。盡管有人呼吁老年人“錯峰出行”,但是這種停留于道德化的倡議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人民日報》報道,上海終止7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制度,改為給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綜合津貼。政策實施首個工作日,老年乘客銳減八成。人民日報記者認為,上海變暗補為明補,福利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擴大了覆蓋面,而且更加公平,也有利于減輕交通壓力、避免社會資源浪費。新聞引發各界關注和熱議。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表示,上海的新政策是將福利的選擇權交還給了老年人,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雖然政府的投入變大了,但經濟效益卻達到最大化,在公共政策更為精準的同時,社會各界的乘車行為也將更為理性,具有推廣價值。
《經濟日報》評論認為,取消免費交通并非不愛老人。關愛老人不是靜態的,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上海從實物化轉向貨幣化,給老年人發放真金白銀,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對老年人的關愛,只是換了一個方式,甚至提高了含金量。《中國青年報》也認為,上海只是將優惠換了一種方式,通過真金白銀的“直補”,既消除了老年群體的被剝奪感,又能幫助老年人結合個人情況理性出行。這樣的制度互補,可以說是一種雙贏。上海的做法表明,時下城市管理的改革決不能單向度推進,而應該是綜合實施的過程。不僅要看到政策實施的正向效果,也要考慮其反向效果。這就要求必須以精細管理的思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同時,制度出現的問題,不能依靠道德來解決。

大部分媒體對上海的舉措表示了肯定,但是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人民網特約評論員程紹德就認為,對于經常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部分老年人來說,這個制度事實上就等于降低了這一社會福利,反倒給他們出行帶來了不便。特別是那些65~69周歲的老年人,不光是每天要乘坐公交地鐵去晨練、逛公園、看病、聽健康講座等,還要擔負接送孩子上學、買菜等家庭任務。而這區區每月75元的交通補貼,平均起來每天也不過2.5元,乘坐一次公共交通往返都不夠。因此,今后再出門,也只能有兩個選擇,要么自掏腰包乘車,要么為省錢步行。他建議給老年人更好的選擇,即愿意乘坐公共交通,仍然可以繼續憑卡免費乘車;不愿或不能乘坐公共交通的,給予交通補貼,而沒有必要“一刀切”式地取消免費公共交通。至于說公交車擁擠,根源在于運力不足,解決的辦法還是發展公交,而不應該通過約束老年人乘公共交通出行的辦法來改善。
盡管不同的聲音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從實際情況上看,政策還是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新的政策可能還會產生新的問題,還將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