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新渝
新常態下如何重新定位老年人社會角色
牟新渝
發展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動的動力。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應首先從理念轉變開始。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與人口之間相互建構的關系中,也應融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中。行動聯系理念更新,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是首位,被擺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核心位置。及時應對人口老齡化要求創新,而倡導“積極老齡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讓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讓老年人自身創新參與社會發展,拓展自己,展示自己,自助而助。從老年人自身發展需求出發,以生命全過程的觀點看待積極老齡化,引導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釋放老年人口的長壽紅利。新常態下用積極老齡化理念,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年齡歧視、能力歧視以及其它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變被動接受養老為健康養老,由旁觀者轉向參與者,由消極老齡化轉向積極老齡化。
如果說“新常態”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征,那么對人口老齡化也存在著重新認識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既要看到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又要看到由于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和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奠定了長壽紅利的基礎。人口平均預期壽命1982年為67.77歲,1990年為68.55歲,2000年為71.40歲,2010年為74.83歲,2015年又增加到了76.34歲;以上數據表明,1982年至1990年八年間,人口預期壽命增加了0.78歲,而到2010年至2015年五年間,人口預期壽命增加了1.51歲,相當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倍。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為77.15歲,也有可能達到80多歲。同時,城鎮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據2000—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生活狀況調查顯示,2000年城鎮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占7.9%,高中(中專)占3.6%,大專以上占2.0%。2010年初中占29.4%,高中(中專)占15.0%,大專以上占4.9%,大學本科及以上占3.3%。以上數據表明,受教育水平達到初中、高中的老年人比例上升較快,初中上升21.5個百分點,高中也上升11.4個百分點。
如果說“新常態”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征,那么人口老齡化作為“新常態”之一,將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過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表現,我們必須站在人口老齡化戰略高度上,把握好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理念基調,在老齡問題研究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有所突破。將新常態下的積極老齡化理念作為創新目標,促進老年人的“保障、健康、參與”,讓老年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老年期,發揮社會保障再分配的調節潛力,發揮老年人知識經濟潛力、社會政策潛力、參與社會潛力、健康養老潛力等,讓這些潛力在“經濟新常態”中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用“長壽紅利”再造“老年人才紅利”,讓老年人能夠珍惜自己的潛力。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我國社會人口問題中的首要問題。在大力弘揚敬老、養老、助老傳統美德的同時,老年人還需要重新定位和再社會化。要強化老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能動性和持續性的關系,重新審視老年人口問題;老年人為老不尊、隨地吐痰、罵街、打赤膊、插隊、高聲喧嘩、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橫道、乘車強行占座位、長期占用公共廣場跳廣場舞,甚至出現老年人犯罪現象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退休前后的心理失衡,社會角色行為準則失調,對新的生活環境及家庭關系的不適應,人格自身顯示的敏感多疑、情緒不穩、以自我為中心等。應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會角色,發揮老年人潛力,體現自身價值,倡導積極老齡化理念。
社會角色是指與人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積極老齡化正是基于老年人社會角色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重新定位老年人社會角色,從“需求為基礎”的政策和計劃的觀點(該觀點設想老年人是消極對象),轉為“權利為基礎”(該觀點設想老年人是積極對象)的觀點,承認在增齡過程中老年人有機會均等地處理生活各個方面的權利。我們既要承認老年人增齡,又要給老年人增權,充實老人或老年群體的權益,充分利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提供的制度空間和條件,著眼于解決老年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老年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切實增加獲得感、幸福感。其歸結于積極老齡化的觀點,即對老年人權利的承認以及聯合國關于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的原則。
積極老齡化要求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老年人自身健康發展,參與社會發展,遵守社會規矩,重新定位老年人社會角色。在人口老齡化的新常態中,應發揮老年人才優勢,以其積累的知識和經驗作用于社會文明進程。積極老齡化實質是從老年人自身發展需求出發,使老年人“珍惜潛力”,既引導全社會消除年齡歧視,鼓勵和促進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又要采取積極應對長壽紅利的政策,開發老年人才資源和老年人繼續社會化并舉,注重老人的角色轉換,使老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自己道德修養,遵紀守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自己,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者和受益者。
退休和勞動都是老年人享有的權利,應該受到尊重和維護。退休是指國家為喪失勞動能力與將要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職工或者根據國家所規定的法定年齡離開現任工作崗位,安度晚年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退休制度的建立,一方面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年老工作者精神和物質的關懷;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符合規定條件的時候退休養老是年老職工享有的一種權利。退休制的執行是堅持干部正常的新老交替,保持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生產與活力的必要措施,因此,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辦理退休手續又是職工應盡的義務。
在社會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勞動既是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的最基本的權利,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老年人特別是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享有憲法所規定的勞動權利。按法定年齡退休只是離開責任的工作崗位,而不是勞動的終止。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按照當時的人口健康水平和平均預期壽命規定的,對目前來說顯然偏低,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退休人員繼續參加勞動和再就業勢屬必然,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的勞動權利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維護老年人從事勞動的合法權益符合社會主義國家的就業決策理論。我國勞動就業的決策目標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強調,“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是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戰略抉擇。充分開發和合理使用勞動力資源至少應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從微觀上看,每一個有勞動能力和要求就業的人(包括有勞動能力要求再就業的老年人)都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第二,從宏觀上看,全社會的勞動力資源(包括老年勞動力資源),基本上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與使用。這既是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業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體現我國《憲法》有關公民享有勞動權利的基本保證。
(作者單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