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志林
社會治理創新的成效、挑戰與路徑選擇
談志林
社會乃國之基石,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社會治理創新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必須科學應對挑戰,把握好社會治理創新的推進路徑。
2015年,遵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民政、衛生、司法等部門合力探索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取得了許多新成效。
(一)社會組織治理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正式啟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全面推進。取消了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審批和對全國性社會團體籌備成立的行政審批,改進了網上受理制度。建立了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整頓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行為,清理有償中介服務和黨政領導干部在社會組織兼任職問題。出臺基金會專項基金管理規定,推進了社會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
(二)基層治理創新逐步拓展。出臺加強城鄉社區協商文件,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協商。推進村(居)委會選舉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北京等地積極探索流動人口參加居委會選舉,引導流動人口有序參與基層自治。開展社區減負,全面試點農村社區建設。社區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信息戰略整體部署,智慧社區建設開始試點,全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82.1%。
(三)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加快發展。推動社工職業水平評價制度改革,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由非行政許可類審批事項調整為其他權力事項。社會工作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近50萬人,已成為社會建設領域的重要新興力量。全面建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確立了志愿服務記錄證明責任機制。全國共有1401縣(市、區)、43872個單位開展了志愿服務記錄工作。
(四)應急管理有效強化。妥善處置了“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和天津港火災爆炸、深圳滑坡等重大事故,有效應對了云南滄源地震、新疆皮山地震以及暴雨洪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制定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工作制度,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390個。圓滿完成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和援非抗疫任務,成功阻擊了首起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赴尼泊爾抗震救災衛生應急援外工作出色,衛生應急監測預警和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社會綜合治理有序深化。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防范化解機制,加強對金融、勞資關系、專車管理等領域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大力推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工作,全國81萬個調解組織全年共化解糾紛749.4萬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強化社區矯正教育管理服務,推進法律服務向村(居)延伸。推行陽光信訪新模式和訴訪分離改革,全國信訪總量明顯下降。開展家庭暴力受害人庇護救助,試點未成年人社會保護。
(六)公共安全得到切實保障。深入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組織開展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偽基站、金融詐騙等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和極端宗教活動。深化安全生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企業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安全生產事故總量和重特大事故實現連續下降。頒布新的“食品安全法”,啟動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網絡安全技術創新日益活躍,國家關鍵信息網絡安全防護水平提升,國家域名保有量達到1249萬,位居全球第二。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社會治理創新任重而道遠。
(一)社會治理創新成效明顯,但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開啟了推進社會治理的大幕,掀起了創新社會治理的熱潮,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多元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央層面推進了社會組織、社區、社工、信訪、應急、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的系列制度創新,逐步形成了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各地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更是千帆競發,涌現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樣本,收獲了許多鮮活經驗。但總體而言,當前社會治理創新尚處于探索前進階段,制度總量明顯不足,現有創新性制度安排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和零散性,還缺少綱領性的頂層制度設計,社會治理的宏觀戰略規劃尚不明晰。地方的社會治理創新零散而龐雜,可復制的模式較少,可推廣的經驗不多。同時,政府傳統管理思維定式還比較明顯,社會和市場等多元治理主體的力量還比較弱小,公眾參與的渠道和方式不多。新形勢下,社會治理創新是大國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積極適應大國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補好社會發展的短板,以社會善治彰顯大國魅力。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既對社會治理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創造了新的歷史性機遇。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速度、新結構、新動力的綜合發展形態,是經濟發展歷史進程中開闔有常、交替變遷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新常態將為社會治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經濟增長更趨平穩,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將為發展社會服務、推進社會治理打下更為扎實穩健的經濟基礎,也將為國家治理社會騰挪更大的新空間。依靠創新驅動,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必然使創新戰略傳導到社會領域,推動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創新,形成社會治理領域活力迸發的新局面。特別是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能促使反思并改進社會治理領域的制度、服務等有效供給問題,有利于推進新一輪的社會治理創新熱潮。但新常態也會帶給社會治理的新挑戰: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一些地區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能力減弱,勞資、醫療、環保等領域矛盾增多,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影響社會穩定。同時,調整經濟結構、處置“僵尸企業”,難免會帶來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變化,容易催生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經濟新常態必然會波及社會領域,形成社會治理的新狀態,這就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治理創新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社會發展進入更加關注社會質量的新時代,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享社會服務、共謀社會善治的愿望更加強烈,社會治理創新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和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另一方面,社會結構演化加速,社會各要素碰撞加劇,社會矛盾和問題復雜多樣,社會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今后幾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如果應對不好,就容易發生系統性風險。而當前不少領域的社會治理不容樂觀,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不深入、不扎實,有的地方社會治理要素不清、情況不明問題比較突出,治理空白不少。這就要求要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的預見性、前瞻性,以社會治理創新適應社會演化,破解社會難題,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和諧。
(四)公共安全問題凸顯,創新公共安全治理、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國際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特別是受國際恐怖主義進入新一輪活躍期的影響,我國面臨的恐怖襲擊風險上升:暴恐分子呈現出由過去主要使用冷兵器向現在尋求使用熱兵器對抗國家、沖擊社會、殘害人民的新動向,反恐斗爭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在加劇;暴恐活動境外指揮、網上勾連、境內行動的特點明顯,反恐斗爭的復雜性和緊迫性也在上升。在社會治安方面,盡管我國社會治安大局總體穩定,但刑事犯罪總量仍在高位運行,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交通、通訊日益發達,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快流動,新型犯罪動態化、智能化特征突出。在網絡安全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網絡已成為我國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生產生活的新空間、國家主權的新疆域。但在網絡世界,我們的網絡話語權還不夠強大,網絡違法犯罪的防范水平不夠高,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還不夠強,網絡治理創新的任務非常繁重。同時,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也易成為安全事故高發期。此外,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系統越來越復雜,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風險挑戰日益增大。創新公共安全治理,保證公民安居樂業,任務非常艱巨。

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要堅持多元治理和協作治理的發展思路,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法治為保障,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共謀社會善治。
(一)推進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治理創新,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礎。深化基層群眾自治實踐,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因地制宜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推進村委會和居委會換屆選舉統一屆期,健全村(居)民主監督機制。創新城鄉社區協商的方式方法,建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準入制度,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開展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建好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為全國提供可推廣的經驗。探索創新鄉鎮(街道)服務管理體制機制,推進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
(二)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協作治理作用,推進多元治理。創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推進各級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支持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制為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創新,培育和規范社會智庫、網絡社團,鼓勵在優勢領域成立國際性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走出去”。強化社會組織主體責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社會組織自我治理機制。建立社會組織綜合監管體系,強化對社會組織負責人、資金和活動的監管。探索年度報告制度、公益類社會組織認定和監管制度。
(三)統籌發展城鄉社會服務,推進社會服務全民共享。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家庭養老支持政策,貫徹落實醫養結合、金融支持等政策,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建設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加強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健全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區劃、地名、婚姻、殯葬等項服務。完善與《慈善法》對接的政策,創新慈善載體,探索新型捐贈方式,發展慈善服務。扶持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發展專業社工服務。探索建立志愿服務信用信息歸集機制,發展志愿服務。
(四)增強社會風險的防范與處置能力,強化應急治理。 健全應急制度,整合民政、衛生、地震、氣象等部門力量,健全救助體制,完善啟動標準。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治理,加強城市防災避難場所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應急治理能力,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啟動陸海空立體化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設,倡導衛生應急社會參與。評估供給側改革等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建立社會輿情收集研判和重大風險應急處理機制,防止行業性、區域性風險累積和對社會的傳導感染。
(五)創新社會綜合治理,促進社會和諧。注重發揮好“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等鄰里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動員公民參與社會共治。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妥善處理社會糾紛。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推動依法、及時、就地解決信訪問題。深化社區矯正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矯正質量。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等創建活動。健全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和關愛服務體系,推進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強化流浪乞討人員源頭預防和服務。
(六)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切實保障公共安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優化流動人口動態服務管理機制,提升交通、物流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風險治理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積極應對動態化、智能化的新型犯罪。健全區域和國際合作機制,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在促進全社會信息互聯共享的同時,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發展網絡攻防技術,引導動員網企和網民,全力維護網絡安全,防范打擊網絡違法犯罪。
(作者單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