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輝
打造“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
李玉輝
2014年,廈門市分別被國家工信部確定為“信息惠民試點城市”、被民政部確認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兩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緊密聯系經濟特區人口結構趨向老齡化、養老服務需求多元化等實際,結合組織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創新實踐,抓住深化供給側改革有利契機,先后制定出臺《廈門市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等24項養老服務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服務設施,著力以探索“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為突破,加快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在全省率先建成養老信息化平臺暨開通“12349”養老專用號,實現智慧城市建設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機融合、高效銜接,推動養老服務業創新發展。
廈門市現有戶籍人口211.15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29.8萬,老齡化程度為14.1%。全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32家,日間照料中心6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23個,農村幸福院43個,居家養老服務站369個,養老床位9759張,每千名老人的養老床位數達到32.7%。
在打造養老信息化平臺方面,主要做法為:
(一)高起點建設平臺。廈門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養老信息化平臺建設。民政、發改、財政、經信、老齡等部門迅速行動,積極推進。經專家評審和公開招投標,廈門智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標廈門市養老信息化平臺項目,該平臺由其全額投資建設并負責首期日常運營,政府部門以購買服務方式補助扶持。對于應由政府保障的特定老人,由政府購買服務,其余老人的養老信息服務由市場化運作。中標企業設立了“廈門市市民養老服務中心”,開通“12349”服務熱線,主要承接和協助民政部門從事社會化養老服務。2015年4月30日,全市養老信息化平臺暨“12349”養老專用號在全省率先開通并投入使用。養老信息化平臺借鑒吸收了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在技術上進行了提升優化。這一全方位服務平臺的正式啟用和運營,讓養老服務更加便捷、優質、高效。
(二)多領域開發功能。廈門市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以互聯網思維高效整合全市養老服務資源,并運用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和管理,打造了一個線上與線下互聯互動的“養老O2O”新模式。平臺接入智能健康終端、手機APP、門戶網站、一鍵通等多種方式,實現了老人、子女、中心多向互動、主動監測;并融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先進技術,形成健康管理、緊急救援、醫療康復、生活服務、機構管理“五大系統”合力助飛信息化養老,實現養老服務供求信息無縫對接。
(三)重實效根植社區。2015年,廈門市民政局在湖里區禾山街道進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試點,積極探索破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瓶頸。社區設立居家養老服務站,將養老信息化落地根植到社區。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市民養老服務中心“12349”養老服務平臺,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信息化服務。養老信息化平臺依托信息化手段,實現養老信息化平臺與社區服務站的有效銜接,解決了社區養老需求不明、資源分散、不專業、服務人員不足等問題。2016年3月8日,在湖里區召開了全市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對試點工作進行總結推廣應用,并計劃2016年推廣到島內兩區及島外各區主城區村(居),2017年推廣到全市。
(一)服務需求精準務實。社區助老員通過入戶巡訪,與老人面對面、心貼心,深入了解老人需求;對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孤寡、空巢老人,每周2次入戶走訪和電話拜訪,進行心理慰藉,實現點對點、一對一服務。
(二)數據分析精準及時。社區服務站助老員每日將服務需求數據反饋到中心,由養老信息平臺進行及時全面的分析管理,為社區老人提供家政服務、精神慰藉、醫療陪診、政策咨詢等4大類25項服務。在社區建立電子健康數據檔案,實現對老人的健康監測。助老員和服務站作為軟硬載體緊密結合,實時鏈接中心服務老人。

社區助老員上門為老人量血壓并進行信息登記
(三)購買服務精準有效。2015年,廈門市、區兩級政府財政投入1257.05萬元,為“三無”、特困、空巢、失獨等老年人群體購買各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15項,服務項目涉及愛心餐桌、家政保潔、醫療巡診、心理慰藉等。每年花費300多萬為全市“重點優撫對象”、革命“五老”“三無”“五保”對象、“低保特困老人”及本市戶籍90歲以上老年人購買養老信息化服務。2015年發放居家養老服務補貼1328.89萬元,受惠人群43176人。
(四)服務資源精準對接。根據養老服務需求,整合養老服務資源866家,做到精準匹配、高效對接;同時,為試點社區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313份、覆蓋面達84.1%。在試點社區舉辦了30場公益活動,參加人數超過8000人次,社區老人參與率達95%。
(五)跟蹤反饋精準到位。養老信息服務中心在約定服務時間30分鐘內進行服務確認,24小時內完成服務回訪,進行服務滿意度測評并生成報告,確保服務全程及時高效。養老信息化平臺舉辦100多場公益活動,竭誠服務老人3萬多人次,服務滿意度100%。
(一)推行社區助老員制度。在社區推行助老員制度,明確助老員職責和服務范圍,實行統一專業培訓和考評,助老員為社區的老年人提供專業服務。社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購買10萬元的為老服務項目(含1-2名助老員薪酬)。
(二)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園。積極采取孵化培育、人員培訓等途徑和方式,抓好養老服務專業社工機構的引進、培育和規范,推動專業社工服務進社區。在湖里區建立了社會組織服務園,并獲得全國首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范區。思明區在鷺江街道雙蓮池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基地。2015年度,全市社會養老組織新增43個,新增了一批素質較高的養老從業人員。通過培育一批養老服務社工組織,鼓勵街道、社區與社會組織合作對接,開展專業化、人性化的助老服務。
(三)強化養老服務隊伍。在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老人服務中心設置社會工作者崗位,鼓勵和吸引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社工專業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探索建立老年護理專業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在廈門市各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在醫高專建立老年護理輪訓基地,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專門服務人員。完善和規范養老護理員崗位工資指導價位,建立護理人員薪酬遞增機制,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養老護理工作隊伍。
廈門市在信息化養老的基礎上,致力打造20分鐘“為老服務圈”。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為社區配備專門為老服務的助老員。市民政局擬將相關民政工作的業務咨詢等整合到養老信息平臺,通過撥打“12349”養老專用號,實現民政業務“一號通”。通過老人手機、智能腕表、跌倒報警器等設備,實行實時主動監測,實現緊急救援“一鍵通”。市民養老服務中心與建設銀行合力推出廈門市民養老服務卡,老人在簽約服務商消費時可享受上門服務、打折、優先結賬等優惠,實現消費結算“一卡通”,為老人提供吃、住、醫、行、樂等全方位的養老服務。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