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渠彥超
指導思想問題是關系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方向的根本問題。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強調,又是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現實狀況的回應,彰顯了哲學社會科學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一、“中國特色”與馬克思主義“指針”
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這是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身特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身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決定的。能否做到這一點,關系到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因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現實性地成為中國學術界和理論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首先,這是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身特質決定的。哲學社會科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性質。馮友蘭曾經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哲學社會科學與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他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活動的結晶。一個民族的哲學是一個民族精神對于它的精神活動的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民族的哲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論思維的最高發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國社會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相區別的顯著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當前中國文化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從而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也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色”。這就要求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謀篇布局,切實反映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和制度特點,堅持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主義方向,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切實予以貫徹,堅決反對所謂的“純粹科學”、“價值中立”、“普世價值”等不良言行。歷史和事實已經充分證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將其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道路。
其次,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本身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歷史和實踐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爭取勝利的旗幟,也是當代中國各項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只有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才能使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永葆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完整體系,體現在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所有領域,成為內蘊于其中的靈魂,而馬克思主義則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方面,成為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它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作為上層建筑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社會科學,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集中體現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有鑒于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來說,絕非一個單純理論或學術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最后,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選擇它而非別的什么主義或理論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指導思想的重要原因。誠如鄧小平所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沖破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人們思想的禁錮,結束了哲學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終極真理體系的史前狀態,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使哲學“成為一種隨著社會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無限向遠方延伸的科學思想運動”,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同時,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一種僵死的僅僅存在于書本上的教條,也非永遠不可被質疑的陳列物,而是強調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性布展中改造世界的極端重要性。它以實踐為基礎,并在掌握群眾、推動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為批判和改造世界的現實性力量,實現了“哲學世界化”與“世界哲學化”的有機統一,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另外,與其他資產階級思想明顯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將追求人的自由、實現人的解放作為其理論的價值旨歸,在科學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基礎上,提出在消滅人對人的剝削和奴役的同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為人類發展進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止于至善”的發展目標,從而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與不竭的動力源泉。
二、現實問題與正確理論導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必須返回到現實的具體的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從其“實然”性的發展問題中去努力探索該理論存在的現實根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契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學科門類齊全,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成果豐碩,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服務黨與國家工作大局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然而,進步與落后共存,成就與問題同在,理論脫離實際、學術風氣浮躁、高水平成果不多等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學者喪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迷失在全盤西化論、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的幻想中,保守固執或隨波逐流,導致理論和實踐上的混亂。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明辨是非、解決問題、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治本之策。綜合來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集中變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全盤西化論。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強盛的精神支撐,對中國來說,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推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社會主義的文化之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應然之選。然而,改革開放后西方思潮大規模傳入中國,它們以其系統的理論、嚴密的邏輯、華麗的辭藻迅速吸引了許多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注意力。許多學者盲目崇拜西方,全盤照搬西方學說,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逐漸成為他們的主導學術話語和言說方式,甚至受到西方思潮支配以至于達到“身體化”的程度,全盤西化論一時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甚囂塵上。這種現象分布廣泛,在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甚至哲學等領域都有體現,其中,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西方理論不僅被許多哲學社會科學者當成金科玉律而身體力行,還將它們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判斷標準,以至于在許多學術刊物、學術著作和學術場合中,如果參與者不能夠依據西方經典理論或用西方學術話語言說則會顯得“落后過時”,甚至被人認為“非科學”。全盤西化論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它是在西方強勢文化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中國部分學者因為喪失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表現出的“媚外”心態。這就致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被人為地棄讓,馬克思主義陣地在全盤西化的進程中逐漸淪喪。
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指將歷史發展看成無主體的偶發結果,否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一種社會思潮,它是“虛無主義”在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就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來說,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通過“重新解讀”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否定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并進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性,從根本上講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然而,這種對歷史的隨意解構、肆意描繪除了凸顯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某些學者的歷史無知或別有所圖外,并不能改變已經發生了的歷史事實及其背后的必然聯系。實際上,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以講仁義、重廉恥、求和諧、倡大同為顯著特征,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等為譜系的儒家道統,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近代以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開展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偉大事業的勝利提供了無窮的精神動力。歷史虛無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及其作用的極力否認,不僅會造成中華民族發展文化“無根性”的恐慌,更會嚴重干擾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文化復古主義。文化復古主義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按照漢語的字面解釋,“復”指“返”,“古”乃“古代”。因此,從文化上返回古代,以古代文化作為當今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即為文化復古主義的本質。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化復古主義自20世紀90年開始興起,而后逐漸形成了一股頗有影響力的學術思潮。當然,在哲學社會科學中,還沒有哪位學者真正無知到主張“完全徹底”地用古代文化來統御現代人的生活,而是多從傳統文化的整體框架中有意識地“裁剪”出某些成分作為其“回歸”素材,并試圖以之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文化復古主義反映了當前中國精神文明領域的現實狀況,即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與精神生活的貧乏形成的鮮明對比,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索取與奉獻、利益與道德彼此交織、相互作用背景下,許多人在精神上迷失了方向,成為精神上的流浪者,找不到“回家”的路。此時,從傳統文化中尋求寄托、探索出路成為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努力方向。應該說,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姑且不論文化復古主義者所抱動機如何,所選擇的“素材”是否都是精華,但就其試圖回到過去、主張用儒家思想等傳統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本身來說,就已經與時代潮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相對立。
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面臨著嚴峻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地位,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之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宣傳陣地,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掌握國際文化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三、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
指導地位
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必須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來,通過現實的具體的措施變成現實。習近平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中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在此過程中,要增強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馬克思主義始終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燈塔與指針。
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要將堅持黨的領導與群眾路線的統一作為首要條件。現階段,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指導的突出表現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此領域的領導地位,而中國共產黨的終極價值指向,就是要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方面,通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要科學制定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哲學社會科學沿著正確的發展方向前進,而不會走上違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邪路;要動員各方力量、調動多種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發展動力;要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黨員,充分認識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使之樹立“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真正落實到哲學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要堅持群眾路線,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生產與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要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統一。在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性質、本質的反映,其價值旨歸在于凝神聚氣、達成共識,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共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一理想目標的實現,必須訴諸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力量,通過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唱響馬克思主義的主旋律,傳播社會主義的正能量,引領思想文化的多樣化,激發起全民族團結奮進的強大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要做好馬克思主義的正面宣傳教育工作,在準確把握人們思想狀況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形式,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團結人的作用,使馬克思主義能夠入耳、入腦、入心并外化為具體的行動。要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輿論斗爭,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性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地亮明自己的觀點,擺出自己的態度,捍衛自己的陣地,勇于和善于利用各種場合和輿論工具同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開展斗爭,堅決反對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和稀泥”式的調和主義和“好人哲學”,更不能對錯誤思想觀念和社會丑惡現象裝聾作啞、漠然視之、保持沉默。弘揚馬克思主義主旋律的同時要提倡社會思潮、價值觀念、人生追求的多元化,允許優秀傳統文化、外來先進理念自由交流與傳播,并在相互激蕩、彼此作用中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我們必須通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對其進行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者更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要堅持加強隊伍建設與陣地建設的統一。習近平指出:“在對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問題上,絕大部分同志認識是清醒的、態度是堅定的。同時,也有一些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這就要求我們把隊伍建設放到突出位置,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業務過硬、責任心強、素質全面的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隊伍。在此過程中,對于那些信仰喪失、道德敗壞、生活墮落、言行反動的知識分子,要毫不手軟地清除出去,從而保證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宣傳的話語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陣地意識。話語權決定了公眾的輿論走向,話語權的喪失甚至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存在失去合法性,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宣傳陣地造成嚴重沖擊。因此,要通過提高理論認識、堅持改進創新、重視網絡媒介、拓展國際領域等措施,建構起強大的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鞏固其思想宣傳陣地。尤其重要的是,要積極加強網絡陣地建設,關注網民思想,了解網上輿情,堅持正確導向,加強“以法治網”,推進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融合發展,把馬克思主義融入網絡宣傳的全過程、全領域,形成風清氣正的網上正面輿論氛圍,牢牢把握住網絡宣傳教育的主導權,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張曉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渠彥超: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南京體育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