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保
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加快蘇北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現階段乃至“十三五”時期連云港面臨的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連云港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區域板塊的后發展地區,目前經濟發展正處在集聚加速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想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推進更大的突破,工業是根本支撐,新型工業化是提升經濟規模總量,推進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連云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性
發達國家、國內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一再告訴我們,工業是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連云港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成為連云港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近年來,連云港大力實施“產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一大批優秀企業快速成長,一些主導產業快速壯大,新興產業快速起步,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5000億元、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分別達到5574.5億元、1156.5億元,是2010年的2.8倍和2.6倍。工業經濟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達到5.6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連云港新型工業化在量、質方面仍有相當差距:三次產業結構中工業占比仍較低,對經濟拉動作用還不夠強;工業經濟總量仍然偏小,內部結構不完善;產業集聚度不高,大企業(集團)不多,產業集群尚未形成氣候;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環節,研發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等。改變這一產業狀況,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踐也證明,“三來一補”的“珠三角模式”、鄉鎮企業的“蘇南模式”、市場經濟的“溫州模式”都走到了重新選擇的十字路口,對于連云港而言,工業經濟實力越是落后,越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推動連云港從外延型經濟增長向內涵型經濟增長轉變、從外向型經濟增長向內需型經濟增長轉變、從主要依賴外部資本向培育壯大本土資本轉變。
由此,連云港立足市情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要求等實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進連云港新型工業化,是帶動連云港三次產業加快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城鎮化、破解“三農”難題的根本途徑,必將有助于連云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對連云港“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連云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面臨的挑戰
總體來看,連云港還處在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是全省工業化基礎較薄弱的地區,工業化的道路注定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需回落,大宗商品貿易縮減,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從國內看,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短期矛盾和長期矛盾疊加、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問題并存,原有競爭優勢、增長動力逐漸削弱,新優勢尚未形成,市場信心和預期不穩,經濟運行處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從市內看,連云港與蘇南蘇中、與周邊地區在發展水平和發展后勁上還存在不小差距,連云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步伐不是快了,而是慢了。
從工業結構看,轉型升級壓力大。工業結構有“兩個70%”:冶金、化工、機械、輕工等傳統產業占工業總量約70%,且產業層次不高,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亟須改造升級;冶金、石化、建材、電力等重化工業占工業總量的70%,工業重化趨勢明顯,重化工業多數項目處于產業鏈低端,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盈利能力不強。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與節能環保矛盾日益突出。
從集聚效應看,主導產業關聯差。受產業自身局限的影響,如醫藥產業是連云港的支柱產業,但其屬于短產業鏈,生產環節基本上限于原料藥和制劑藥,很難進一步拉長空間,形成了企業強而產業不大的局面。受缺乏龍頭帶動的影響,如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骨干企業只從事一兩個產業鏈環節的生產,缺少有實力打通上下產業鏈或者能吸引其他企業協同發展的龍頭企業,產業之間鏈接關系不強,更多的是相關企業集群。受配套能力不足的影響,如裝備制造業需要面廣量大的協作配套,但往往是大企業看不上小企業,小企業攀不上大企業,形成不了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
從發展質量看,技術創新能力弱。2015年,連云港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1.7%,遠低于全省2.55%的平均水平。大型工業企業對研發創新投入比較重視,但廣大中小型企業,因觀念、資金、人才等因素影響,在技術創新、品牌創建、質量管理方面意識薄弱、觀念落后,相應的投入更是不足。全市規模企業技術改造率不到20%,還有八成多的規模企業未實施技術改造。
從載體建設看,園區提檔升級慢。入園項目層次不高,早期入園的很多企業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不高、牽動效應不強,甚至環保、安全都不達標,目前開發園區對此類低層次企業缺乏剛性的淘汰手段,園區提檔升級受到制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由于集約用地觀念不強,加上用地成本低、把控不夠嚴,導致一些建設項目“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的現象仍然存在。生產性、生活性服務配套不到位,金融、科技、信息咨詢、工業設計等通用性服務機構嚴重不足,為產業配套服務的共性技術平臺、專業測試機構、專門營銷組織和專業人才培訓等專業性服務機構更是十分稀缺。
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
正確處理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的關系——強化繼承與創新。對連云港來說,傳統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柱;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完全取代,而是要對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成長性和競爭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產業自身的素質提升,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精心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努力提高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份額,加快形成新產業格局。
正確處理好產業集聚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強化產、港、城互動發展。連云港在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堅持“港口建設、產業提升、城市拓展”三措并舉、同步推進。從產業發展角度講,要按照全市“十三五”產業發展的重點,充分利用港口和城市的核心資源要素,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新型臨港產業,迅速做大經濟總量;堅定不移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切實提升產業層次,以此為港口和城市發展提供支撐、增添實力、擦亮名片。
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強化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應有之義。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要優選戰略投資,結合本地經濟現狀、產業結構、資源優勢和行業發展趨勢,統籌當前利益和長遠發展,制訂引進戰略投資的長期規劃,確定優先發展和后續發展的行業企業,嚴防落后產能進入;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凈化生產環境;通過大力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環保工藝,使工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實行達標排放;通過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普及環保產品,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水平。
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工作重點
當前,連云港已經進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期。隨著經濟規模達到一定量級,港口、園區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連云港正迎來投入持續加大、項目加快集聚、轉型升級提速的發展階段,具備了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特別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和東隴海經濟帶建設等發展戰略相疊加,與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相疊加,進一步強化了機遇效應,為我們加快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我們將抓住用好難得機遇,努力在增長與轉型的雙項任務中保持較快發展,在東西與內外的雙向開放中增創開放優勢,在承接與創新的雙重機遇中做大做強產業,立足新起點,實現新發展。
堅持以產業規劃為指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立足自身優勢和現有基礎,著眼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和未來發展,瞄準產業鏈高端,構筑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按照《連云港市工業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加快發展“333”產業體系,即優先發展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新醫藥三大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術三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冶金、食品、精細化工三大傳統產業,著力打造九條重點產業鏈,規劃建設27個特色園區,形成優勢產業主導、新興產業支撐、傳統產業補充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堅持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推進重大項目突破。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矢志不渝抓招商,全力以赴引項目。一方面,要優化重大項目突破路徑。堅持量質并舉,優化招商方式,完善激勵政策,推動重大項目招引實現新突破。強化產業招商,圍繞“三新”產業、臨港產業等,招引落戶一批高層次項目。圍繞招大引強選優,重點鎖定世界500強和國內100強企業,緊盯“國字頭”、“中字號”和上市企業,有選擇、高起點承接和吸納一批產業關聯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加速形成特色優勢。強化駐點招商,緊緊抓住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退二進三”、產業資本加速轉移的機遇,選擇重點區域,進園入企開展定向招商選資。強化企業招商,鼓勵支持企業引進新項目、新上技改項目。強化專題招商,全力辦好中國(連云港)國際物流博覽會、“西游記文化節”、特色產業招商等專題活動,力爭在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上取得新進展,在招引100億元以上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以轉型升級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引導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先進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關聯產業發展,著力形成配套完善的產業鏈條。立足自身產業發展基礎和稟賦,在省“一中心、一基地”中找準定位,借助連云港大型藥企研發優勢,積極申報省原創化學藥物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新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發展生物醫藥、天然醫藥、創新中藥、先進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國內領先的高性能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提升硅材料、新型電子材料產業水平。加快突破核電裝備、海洋工程裝備、IGCC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等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優化布局、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產業鏈延伸為重點,推動化工、金屬冶煉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深水大港、岸線資源的比較優勢,推動石化產業基地規劃建設,力爭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通過核準并開工建設;積極承接鋼鐵產業轉移,加快推進鋼鐵基地建設,著力建設我國沿海重要新型工業基地。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升核心競爭力。推進企業創新升級,制定實施《連云港市培強培優企業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連云港市上市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連云港市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出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一攬子政策,整合全市科技創新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培育計劃,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公共技術平臺。實施“雙新”推廣應用計劃,完善研發創新支持機制,引導企業、科研院所攻關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提升企業產品層次和市場競爭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推進智能制造、企業綠色改造、創新成果轉化、產品更新換代、兩化深度融合、產業集中集聚等六大任務。加強質量品牌建設,進一步提高自主品牌企業增加值比重,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堅持以節能環保為方向,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鏈,建立完善與生產流程相配套的循環利用基礎設施,構筑“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型工業體系格局。推進節能減排。大力推進化工園區的資源整合和化工企業的集中整治,推動實施德邦化工、連云港堿廠搬遷工作,關停并轉沿海縣區的一批小化工企業。加強園區污水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全市所有化工企業全部進園區發展。重點實施鋼鐵、水泥等重點用能企業提標改造,建立落后產能淘汰退出制度,加快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術水平低、經濟社會效益差的落后產能。
(作者系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