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清
2016年初,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意見》強調:“堅持德才兼備,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這是黨中央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所提出的人才評價標準新論斷。
圍繞這一新論斷,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才教育者認為此標準會成為今后人才素質培養的導向;人才選拔與使用者認為關鍵在誰來評價,如何提高評價的準確性;人才研究者認為此標準將直接影響評價方式與測評標準的構成權重。因此,在把握與實踐這一新的人才評價標準方面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一、新人才評價標準構成要素的內涵變化
把“德才兼備,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這一新論斷稱為新人才評價標準有以下兩點考慮。首先,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選人用人與人才標準方面有一系列重要論斷,《意見》提出的人才評價標準傳承集聚了黨幾代領導核心的人才思想精粹并進行了發展;其次,《意見》是我國第一個針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綜合性文件,以中共中央名義印發,要求到2020年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人才評價機制、人才評價標準都十分關鍵。如何把握新人才評價標準,如何將之引入人才工作實踐中,《意見》強調的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還有哪方面新意,這里首先從品德、能力、業績、知識等人才評價標準相關要素的概念特征談起。
品德。品德是社會道德關系和道德現象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準則轉化而成的個人相對穩固的個性品質的總和,是一個人長期遵守或違背道德行為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品德是個體的現象,不同于道德,其外在表現為行為態度與行為特征,內在表現為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與道德準則。在評價品德時,不是只涉及個體內在因素,同時應關注其外顯行為并由此推測品德水平。我國古代品德考評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如諸葛亮用“七觀法”來綜合判斷人的品行: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西方對品德測評的實證研究則傾向于用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判斷來評價個體的品德發展水平。品德的特性注定其評價難度,品德測評方法應該借鑒國外經典品德評價的經驗,做到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統一,突出對理想信念、價值觀、責任擔當等的考核評價。
能力與技能。能力包括完成某種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技能是執行具體工作任務的應用行為,能夠以數量或品質評價其精通程度。完成一項任務或工作的技能水平是以達到的效果、耗費時間以及應用的資源而定。能力與技能是不同的,能力更具綜合性、普遍性,技能更具技術性、專業性,能力的概念可包含技能。人才的能力結構由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專業能力或技能)和社會綜合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是偏重認知方面的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維力。特殊能力是一種專門能力,是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專業能力或技能。社會綜合能力是保證順利地完成某種社會活動的能力,包括計劃能力、協調能力、領導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其中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中最活躍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創新能力的發揮要求知識結構更加完善,有一定能力經驗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品德、心理狀態等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對能力與技能的評價應更多地與解決問題相聯系。
知識。認知心理學將“知識”定義為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所獲得的信息。一個人的學識,不完全取決于掌握知識的多寡,也受其知識結構是否合理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高層次人才的知識水平應達到以下要求:首先,知識結構的有機性與動態性。知識結構中的各種知識不是簡單堆砌,應是相互補充、彼此關聯的有機整體,并根據創新要求及目標的變化,適時充實和調整。其次,基礎知識的廣博性與跨界性。知識的廣度與一定的專業跨度會使人思路開闊,便于把多方面知識和觀點聯系起來產生新的見解。再次,專業知識的精深性和先進性。高層次人才專業知識不僅要精深,而且要新,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人才知識水平的評價應涉及知識的廣度、深度,更要考慮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結構越合理,所產生的成就與創造力也就可能越大。知識水平可通過考試成績、文憑學歷與專業技術資格等反映出來。知識不會直接轉變為能力,掌握知識的多寡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受記憶的影響會出現衰退,通過實踐形成的能力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運用已有知識以及學習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則涉及能力范疇。在新人才評價標準中,沒有特別突出知識評價,而是突出了能力評價,因為擁有知識,沒有一定的能力,難以取得實績。
業績。業績是相對一個人所承擔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質,所完成工作的結果或履行職務的結果。業績是人們行為的結果,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觀念上的東西,它不等同于績效。績效包括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等多種要素。績效概念較為寬泛,包括行為和結果兩個方面。業績評價針對的是目標任務的完成程度。業績必須具有實際效果,無效勞動的結果不能稱為業績。《意見》特別強調對應用型人才評價應根據職業特點突出能力和業績導向,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業績的評價不同于績效評估,應有針對性地評估履職結果,也不再是對德能勤績的全面評價。評價業績水平時,個人貢獻與集體貢獻、局部效益與全局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應統籌考慮。
經驗與成就。經驗與成就是一個人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積累。經驗是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是認識的開端,上升為理論可以轉化為知識成就。經驗可以幫助一個人在崗位上更好地施展才華,更快地適應新環境,但也易犯經驗主義錯誤。學歷、職稱、論文可以歸納為個人的成就,這幾項指標代表一個人現有的素質。學歷代表一定知識水平,論文代表一定理論水準,職稱代表達到的專業技術和學術層次。學歷、職稱、論文往往處于暫時靜態而具有可比性,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人才評價使用的主要標準,但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快,技術進步迅猛,偏重用靜態指標來衡量人才是有礙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因此,《意見》提出的“三不唯”(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論文)是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個人成績與資歷,即不把這幾項指標作為評價人才的唯一必需的標準,從而有利于發現使用優秀人才。只有做到“三不唯”,才能“突出品德、能力與業績”,才能更科學、更準確地評價人才,這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在評價標準上突出核心要素而體現出的“第一個新”。
上述概念都有較豐富的內涵,可以描述為五個系統:品德系統、能力系統、知識系統、業績系統、經驗與成就系統。從概念上講,業績還不能作為人才的基本素質,因為業績是以人內在素質為基礎,通過實踐活動而產生的外顯行為結果。因此,五個要素系統可以統稱是一種衡量標準,但其中的品德、能力、知識、經驗成就可以稱為素質標準,是內在的并可以培養提升的。在運用新人才評價標準時應注意不同要素的特征,同時關注這五個系統之間的內在關系。
二、新人才評價標準構成要素的關聯結構
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容,不可避免地反映當時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當前提出的“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也是“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優勢”的必然要求。新人才評價標準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構成人才評價標準的要素彼此相互關聯,以德為先是根本。下列關系圖中,品德是最初始的驅動力系統。人們想實現什么,想取得什么成果、業績,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其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成就動機或興趣愛好等個性心理動力因素是啟動目標實現的原始動力。強調“以德為先”,在圖中表現為兩層意思:一“德”是動力的來源;二“德”是方向的來源。從工作角度講,有什么樣的品德就有什么樣的工作動力和工作目標。失去“德”支撐的工作業績,可能會出現方向性、路線性錯誤,可能因失去持續性內在動力而滑坡。
圖中可見,由品德系統驅動,知識通過能力系統被提取利用于生產實踐活動后,才能轉化為生產力、產生業績,才能真正產生作用。“知識就是力量”,即知識只有合理地運用才能真正成為力量。作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離不開知識與經驗,離不開品德(個性心理)這一動力系統的支撐,才能產生業績。知識與能力沒有方向性,而品德系統的作用正是可以提供方向。經驗則起著校正輔助作用,并從業績獲得中不斷地積累、從實際成效中不斷地取得反饋信息而作用于能力系統。知識、能力、品德、經驗與成就四個系統共同作用,最終產生業績。人才創造的業績最終能否成為有價值、有益于社會的東西,受其品德發展的水準影響。
《意見》中強調的品德、能力與業績在上圖中處于中軸線的位置,品德是基礎。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要義也正在于此。品德的優劣會決定一個人在面臨巨大壓力、面對緊要關頭或需要對各種重大利益抉擇時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品德差、能力強、地位高的人可能帶來的危害也更大。人才評價標準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只有充分把握好人才評價標準構成要素的實質,才能選擇有效的評價方法、合適的評價主體去準確地評價人才。
人才的素質構成與行業專業類別多樣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與人才評價理論研究需同步推進。從素質上看,如果將人才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品德水平、經驗與成就水平簡單分為優、良、一般三個等級,可以組合成幾十種不同特點的人才素質類別。從行業上看,有六種分類: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從專業上看,分類更是不勝枚舉。有的人才能力水平突出、有的人才知識水平突出,有的人才技能水平突出、有的屬于通用型管理人才、有的屬于專業型技術人才,關鍵是人才的素質與崗位要求是否一致,這就對人才管理與評價方式方法提出要求。
《意見》指出,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要突出市場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強調社會評價。應用型人才評價應根據職業特點突出能力和業績導向。這實際上是突出了人才的根本特點,即人才的社會屬性。人才之所以稱為人才,必然要在各行各業生產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在社會進步中起到積極作用。“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分類推進人才評價,人人皆可成才”的評價導向,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人才為本、突出人才同崗位(組織)雙向適應而體現出的“第二個新”。
人才的多樣化特點使得評價難度增大,目前在人才評價中存在“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學歷、職稱與論文比較好量化、可比性強,評審中易操作。強調“三不唯”并不是“三不要”,從人才評價體系上看,這幾方面在評價指標中的作用仍是不可或缺的。同時,能力水平表現在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中,品德更是具備耗散與內隱特征,評價量化難度較大。另外,由于業績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產生的,業績在人才評價考核體系中的權重設定也很重要。因此在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過程中,人才評價基本理論、評價方法等方面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研究。
三、用新人才評價標準指導人才工作實踐
新人才評價標準對人才工作的指導作用體現在觀念的更新上,體現在人才工作的具體環節中。
新人才評價標準的地位確立需要科學人才觀作為支撐。首先,樹立科學人才觀。按照《意見》強調的,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觀念。實現人才發展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次,新人才評價標準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才強國戰略相適應的一種核心價值標準,即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成為怎樣的人才最具有社會價值。這要求我們以新價值觀為主導來統攝其他價值觀,當“人情關系”、“金錢門第”、“資歷權位”與之發生沖突時,應以品德、能力與業績為準則。通過突出人才評價的核心價值標準,進而尊重人才的社會地位,維護人才的權益,引導人才培養與成長。形成誰勤于學習、樂于奉獻、敢于擔當、勇于投身時代創業創新的偉大實踐,誰就能獲得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就能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的社會氛圍。
新人才評價標準的確立需要新的人才管理體制及政策作為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一個人才開發的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大概念,人才集聚與人才管理有很大區別,集聚人才就是集聚強國之能量,講集聚人才就要跳出行政化的科層體制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行政色彩較濃,《意見》提出的“糾正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突出市場化導向”,目的就是要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的體制機制。“推動人才管理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是新人才評價標準得以落實、得以進行(按類別或崗位)細化的必要條件,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制度保障而體現出的“第三個新”。
新人才評價標準的運用需要科學的人才評價方法提供技術性支持。相對人才體制機制的政策性與制度性而言,人才評價方式方法更側重理論與技術層面。要用科學的手段與方法,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和考核人才,必須研究建立以“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為重點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而不是簡單通過一張考卷、一份測評表或一個非用人主體參與的評審會來評價人才。同時,要按照各類人才成長規律和不同特點去評價人才,如選拔評價黨政干部時要按照“好干部標準”,在選拔評價企業家、科研教學機構學術領導人員和專業人才時就不能簡單套用。在根據崗位需要選配人才時,除了要注重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外,還要充分考慮人才個體興趣愛好、價值觀、發展潛力等個性特征,以達到“人與崗位、人與組織”的最佳匹配。
新人才評價標準的達成需要一定的教育培養模式作為基礎。人才評價與選用標準對教育培養模式的影響是直接的,有導向性作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就因改變了當時的世襲制、舉薦制,使得大量社會精英從政,這種人才評價體制及機制的變化維系了從隋朝至清朝的封建統治。但上千年的科舉逐步僵化,一方面過度吸納社會人才進入官府,另一方面固化的考試評價標準禁錮了教育培養模式,壓制了創新,一定程度延緩中國與世界同步發展的腳步。以史為鑒,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與培養模式具有廣泛深遠意義。圍繞人才培養,《意見》提出:要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要注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改進戰略科學家、創新型科技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支持方式,優化企業家成長環境等。這是用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站在經濟全球化角度用更高更全面的標準看待人才培養,從而進一步提高各類人才的創新力與國際競爭力。
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隨著新人才評價標準對人才選拔、培養與使用的導向作用的形成,隨著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人才聚集、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激情促進作用的加強,不斷涌現的人才一定會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系中國江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