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興華 潘書冬 沙作敏
近年來,鹽城市堅持把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不斷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力度,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對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底,全市認定的家庭農場數量達2883家,創建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93家,其中,市級150家,省級43家;家庭漁場195個,其中,省級家庭漁場3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9603個,有164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政府優先扶持的名錄。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12家,其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累計達69家,數量全省最多,國家農業龍頭企業5家。
以開展示范創建活動推動家庭農場建設。家庭農場作為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升級版,已成為鹽城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鹽城市委、市政府對家庭農場的發展高度重視,2014年市委“一號文件”中就對家庭農場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把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的創建工作列入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內容。在具體工作中,一是堅持條件認定。在認定工作中嚴把“三關”。把好認定入口關,明確家庭農場認定的“五個條件”(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有一定的農業生產技能,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有緊密的農戶利益聯接機制,有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保障機制),建立家庭農場名錄制度。把好創建指導關,按照“主體明確、規模適度、生產規范、管理有序、效益較高、帶動明顯”的標準,開展示范家庭農場的創建,以此來推動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把好管理審驗關,對家庭農場實行跟蹤服務,動態管理,對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兩年重新評審一次。二是落實獎補措施。積極爭取上級對家庭農(漁)場等經營主體傾斜政策,每年全市獲得中央、省項目補助4300多萬元。市里每年安排400萬元左右專項資金,對獲得市級示范家庭農(漁)場的主體進行獎補。三是加強技能培訓。通過舉辦各類輔導培訓班,進一步提高農場主的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2015年,先后兩次組織家庭農場主參加省組織的培訓班。四是開展典型宣傳。一方面,利用《鹽城農村工作》刊物和鹽城農村工作網,總結鹽城家庭農場發展好的做法,宣傳省內外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引導各地學習借鑒。另一方面,與報社、電視臺等媒體協作,加大對示范家庭農場的宣傳報道,在鹽阜大眾報連續推出“向陽花木易為春—鹽城家庭農場蓬勃發展掠影”等家庭農場專版報道,圖文并茂,社會反響較好。
以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大力發展專業大戶。緊緊圍繞“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總目標,按照“立足產業、需求導向,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穩步推進、注重實效”的工作思路,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服務重大工程項目需要為導向,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機制,著力培養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以農廣校為主體,著力推進固定學堂、田間學堂、基地學堂、空中學堂、流動學堂、網絡學堂等“六大學堂”培訓模式。一方面,加快培訓載體建設,全市建有縣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8家,縣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6個,掛牌建設農民教育培訓基地42家、農民田間學校102家,培訓能力達到10萬余人。另一方面,創新培訓模式,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3.65萬人,其中完成部、省培訓任務2.28萬人;開展農民創業培訓3710人。全市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7385戶,經營耕地103.5萬畝;種植10畝以上的蔬菜園藝大戶3309戶,面積10.2萬畝;各類畜禽養殖大戶2.78萬戶。至2015年底,新型職業農民總數達31.5萬人,培育程度達28%。
以創新發展與規范化推動開展農民專業合作建設。近年來,通過示范社培育,抓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建設一批產權關系明晰、運行機制規范、產業特點突出、帶動覆蓋面廣、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是穩步發展。鹽城市政府下發了《關于依法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與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市委農辦會同市工商局、市金融辦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二是規范發展。主要開展了項目申報和實施、驗收制度、年報制度、示范社制度。三是創新發展。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服務能力提升,強化和拓展合作社全程服務、市場開拓、科技植入、品牌引領、互聯網+、資金互助、風險保障、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多種功能,提高綜合服務水平。省級試點鹽都區秦南鎮農業綜合服務合作社開展綜合服務的做法,得到了江蘇部分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省主管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
以突破農產品加工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著力突破農產品加工”的要求,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狠抓載體建設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一是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在廣東、福建、浙江、港臺等地組織兩次農業專題招商活動,推介宣傳鹽城農業資源和激勵政策,吸引外來資本投資興業。連續三年舉辦江蘇省農洽會,共邀請中外客商1700人次,洽談項目144個,協議投資總額達263億美元。每年全市新辦規模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項目達70個左右。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2個(東臺、建湖),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8個。三是突破規模龍頭企業。在全市現有規模龍頭企業中,選擇確定108家重點龍頭企業,制定發展規劃,開展規模拓展、質效提升、技改擴能、創牌創新、聯農帶農“五大”行動,使銷售收入、利稅、技改投入、品牌創建、技術創新、帶動農戶等主要指標上水平、登臺階。2015年全市百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586億元,比上年增長20.4%;銀寶、中糧肉食等9個企業銷售超10億元。
雖然鹽城市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很多問題。一是經營主體層次不高。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雖然數量已不少,但質量檔次還不高。規范的家庭農場數量不多,還沒有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多數專業大戶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還不多;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眾多,但真正規范、對農戶服務帶動力強的還不多,有不少合作社只是在工商登了記、有了名稱和牌子而已,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業龍頭企業總體實力還不強,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大而強的龍頭企業還不多,產業化程度還有待提升。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雖然這幾年鹽城市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出臺了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措施,但總的來看,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還不大,財政補助少,融資難度大,貸款難、擔保難、保險難等問題比較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快速發展。三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雖然這幾年大力發展商品化集中育秧、農機收種作業、植保統防統治、生產資料統供、農產品市場營銷等各類專業化服務,但基層農業農經服務中心力量薄弱,服務能力較差,公益性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難以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四是職業農民發展不快。中央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一個重點。但從鹽城市面上情況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發展力度還有待加大,培訓的范圍和效果跟農民的需求和素質提升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加之土地流轉成本增加、流轉難度加大,農業生產資料、勞動力等價格持續上漲,生產成本增加,務農效益不高,使優質農業勞動力不斷流向非農產業,高素質的職業農民數量上與鹽城農業大市的市情還不相稱。
針對這些問題,今后應著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扶持發展力度。繼續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完善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落實部門責任,加強督查考核。督促各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形成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同時,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作用,在創新服務、資金整合、金融支持、財政扶持機制和科技服務體系等建設上下功夫。二是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將繼續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錄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對列入名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范指導,同時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和業務培訓,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范化建設,增強其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市里選擇一批對機制活、運行好、效益高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規模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重點管理,引導其做優、做強、做精。對目前運行一般或較差的經營主體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重點重抓,積極引導其盡快發揮應有的作用。三是加大規范建設力度。加大示范創建力度,提高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典型示范,引領導向作用。通過健全產權制度、完善分配機制、強化民主管理等,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自建、共建、訂單收購等方式,與鎮村合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更好地發揮聯農帶農作用,并加強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建設一批規?;?、專業化、標準化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創新機制,進一步激發新型經營主體的活力,重點在利益聯接、資源配置等方面傾斜,通過新型主體培育,將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農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生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