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國際通行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即為老齡化社會。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6日發布的數據,我國65歲人口占比首超10%,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達137,462萬人,超10%,至少是13,747萬人,其中空巢老人數千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數千萬。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數量顯得分外“驚人”,比日本現有人口127,08萬多出1千多萬,接近俄羅斯的140,04萬人。
社會面臨如此巨大的老齡化問題,壓力非常大,我們顯然沒來得及完全做好提供系統性優質養老服務的準備。據報道,全國老年福利機構職工只有22萬人,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僅為2萬多人,與實際需求相差太遠。公辦的服務周到設施完善的養老院,數量不多,且收費偏高,中低收入者一般不會選擇(貧富差距在最不應該凸顯的養老上無情地展示出財富無恥的一面)。民辦的收費有高有低,服務質量相應較差,還存在安全隱患。
在某些農村,空巢老人的老有所養問題,似乎尚無有效解決方案。他們的養老問題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聯系,比如某地經濟指標達到了小康水平,但養老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那也不能認為已符合“全面”的標準。
在城市,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兒女輩面臨兩難。一是,絕大多數家庭的收入狀況不允許留下全職太太或全職老公在家服侍老人;二是,聘用完全合格的保姆不易。從勞務市場雇請的保姆,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護理能力難以令人滿意;個別品德不好的人混雜其間,時有虐老現象發生,甚至毒殺老人那種極端的個案,也發生過。
監管乏力,一些不法商人,乘虛而入“銀發經濟”,使欺用詐,坑害老人牟取不義之財。
養老這件大事如果辦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也令我們敬老的傳統美德蒙羞。政府和民間都很重視,一直都在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優質的養老服務模式。
“志愿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就是江蘇探索出的新模式,其含義是,志愿服務者本人或其直系親屬進入老齡后,可以根據之前儲蓄的志愿養老服務時間,免費享受相應的優質養老服務。所以有人將“時間銀行”理解為“等價交換”。
在我們的習慣中,曾經一直以來,做好事(志愿服務自然是做好事),連留名都不提倡,豈可“按勞取酬”?
其實我國法律已經摒棄了故有的“做好事不得收酬報”的“不成文法”。《物權法》第112條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民法通則》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古人也是這么“設計”的,而且是站在“勸善”的高度。
《呂氏春秋·察微篇》記載有一則“子貢贖人”的故事:魯國法律規定,有人在國外把賣身為奴的魯國同胞贖回來,所支出的費用可到政府全額報銷。孔子的學生子貢贖回了一個人,卻沒有報銷費用。孔子批評他,你這樣做有很大消極影響,客觀上打擊了國人贖人的積極性,那不等于是害了那些渴盼被贖回的同胞嗎?你應該理直氣壯地到政府報銷贖人的費用。這是“勸善”,不是貪財。另一則性質相近的故事“子路救溺水者受牛”,記載在西漢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上:孔子的學生子路奮不顧身救了一個落水者,那位獲救的人為感謝子路救命之恩,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沒有推辭就把牛牽回家了。孔子知道后,贊揚子路說:有你的帶頭(接受報酬),魯國從此以后舍己救人必將蔚然成風。
“養老時間銀行”不也正好合了孔子的教義?我們歷來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反過來“老人老以及吾之老”也應同樣成立的呀!
目前看來,“時間銀行”在倫理和法理兩方面均無障礙,應該允許其“試對”或曰“試錯”, 同時積極鼓勵其他形式的養老探索,實現中國特色的多樣化養老。畢竟像西北歐一些“福利社會主義”國家那樣的“養老靠國家”,在我們這里還只是一個有待追求與實現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