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
看過《皇帝的新裝》的人,都知道那兩個老大臣在皇帝面前說了假話。可是,作者偏偏用“誠實”二字形容“老大臣”:“誠實的老大臣”,“另一個誠實的老大臣”。是安徒生誤用了“誠實”?非也,他乃另有深意。
在《皇帝的新裝》中,皇帝是最主要的受騙者,也是作者最主要的嘲諷對象。但是,皇帝也不是愚蠢到極點,一下子就相信了騙子(如果這樣寫,故事就無趣了),而是對騙子半信半疑。因為有半信,他讓兩個騙子留在宮中織布。因為半疑,他先后派了兩個老大臣去看騙子所織的衣料。可以選派的人很多,他選派的是“誠實”的老大臣。可這兩位“誠實的老大臣”,卻對皇帝說胡話,明明在騙子的織布機上什么都沒有看到,竟然向皇帝報告衣料是如何美麗。如果這些話出自騙子之口,皇帝未必會全信,但出自“誠實”的老大臣之口,皇帝信了,于是就穿著新裝上街了——是老大臣的“誠實”為皇帝釋了疑,幫助皇帝完成了對騙子由半信到全信的過程。可見,強調老大臣的誠實,既是塑造皇帝這個人物的需要,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
皇帝信得過老大臣的“誠實”,所以才把如此重大的差事(對于嗜好新裝的皇帝,這件事很重大)交給了“誠實的老大臣”。而老大臣辜負了皇帝的信任,不是將真實的情形報告皇帝,而是騙子叫他們怎么說他們就怎么說。只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不大可能是皇帝口是心非,表面上信任誠實的官員,實際上卻喜歡不誠實的官員。也有可能皇帝看錯了人,這位老大臣明明不誠實,皇帝卻誤以為他很誠實?然而,這種可能也不大。老大臣畢竟是老大臣,皇帝應該對他了解得比較透徹。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皇帝并沒有看錯人,老大臣也確實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只是在這件事上,他說了假話。一個原來誠實的老大臣,竟然在兩個騙子面前吃了敗仗,放棄了最寶貴的品質,足見騙子的騙術很高明。高在哪里?高就高在抓住了人的弱點。有多少人愿意別人說自己不聰明呢?有多少官員愿意別人說自己不稱職呢?可嘆的是不想做不聰明的人,偏偏成了不聰明的人,不想做不稱職的人,偏偏成了不稱職的人。
老大臣出場,先強調他們是誠實的,是值得信賴的,然后寫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稱職而撒謊,這種寫法很高明。看到這里,讀者自然會想,兩個誠實的老大臣尚且如此,那整個社會還有多少人說真話呢?事實上,皇帝希望官員誠實,而他自己也不肯說真話。明明身上未著寸縷,卻像穿上新裝的模特兒似的在大街行走。且既給騙子銀與絲,又給騙子義務做廣告,騙子真該對他感激涕零!此外,書中寫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誰也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見,因為這樣會顯得自己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稱贊!如此,我們就看到了,在這個國度里,從皇帝到大臣,再到普通百姓,竟是如此“誠實”,令人嘆為觀止!